旧中国的监狱有新旧之分,清朝末年为了缓和革命浪潮,有假立宪之举,施行所谓新政,改良司法是其中之一,因而有改良监狱之议,未几辛亥革命事起,未及实行。
民国初元,在北京成立京师第一监狱,是我国首创的新监。该监设备、制度,主要仿自日本,在当时来说规模颇大。嗣后各省相继成立新监,有的是新建的狱舍,有的则就旧式监狱改建,都称为新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设立新监较多的是东北三省,其他各省则点缀一二,如江苏省自辛亥革命以后迄至解放以前,先后只成立新监6所。南京、上海两处是购地建筑,称为江苏第一监狱和江苏第二监狱,苏州、南通是将旧监改建,称为江苏第三监狱和江苏第四监狱,无锡、镇江是就旧监原址新建的,规模较小,称为江苏第五监狱和江苏第六监狱。
新监隶属于司法行政部(北洋政府时期称司法部),由部授权各省司法机关指挥管辖。北伐以前各省高级司法机关为审判、检察两厅,监所事务属检察厅。北伐以后改称法院,任免监所人员属法院院长职权,法院内的检察署则对监所负监察之责。未设法院的各县监狱,属兼理司法的县政府管辖,统称旧监。有部分县份虽已设立法院,县长已不兼司法,但监狱因系旧监性质,仍归县府管辖。
看守所亦有新旧之分,也以管辖范围而定,属于地方法院管辖的,称为新看守所,属于兼理司法的县政府管辖的称旧看守所。
新监主管称典狱长,有荐任职和委任职之分,由司法行政部直接任命,各科室主管人员或由部委派,或由高等法院委派后报部加委。典狱长以下设看守长、候补看守长、主任看守,以及医士、教诲师等,再下则为看守。监狱内部一般分文书、戒护、作业三科及医务、教诲两室。新监所设的分监,其主管称分监长,职位等于看守长,内部略仿本监组织。
新看守所长亦有荐任、委任之分,所长以下设有主任看守及看守等,任用方式与典狱长同。高等法院及其分院各设有看守所,其组织与地院看守所同,收容刑事上诉案的在押犯人。
各县旧监仅设典狱员一人,在未设法院的县份,典狱员兼任看守所长,监、所各设主任看守一、二人及看守若干人。典狱员职位为委任职或委任待遇,由高等法院委派,但该管县长有报请黜撤之权。北洋军阀时期,省司法机关不能完全控制各县,每有委派典狱员被县长拒绝而不能到任者。兼理司法的县政府视各县看守所为禁脔,有的县份由县长委派私人管理,典狱员兼任所长仅有名义,不能行使职权,经费口粮不能过问,此种矛盾直至北伐以后,方逐渐消除。
北洋军阀时期,曾订有监狱规则及看守所规则,为执行职务的唯一依据。北伐以后根据原文略事修订。此外如监犯假释条例、保释条例等,则属于法院职权,不归狱政。
监所经费由高等法院编制预算,归国库支出,由省政府拨付,超出预算的囚粮等经费,新监所由高院从司法收入项下拨补,旧监所则由该管县长自筹。统治者由于军用浩繁,对于司法经费极不重视,就江苏省而论,财政厅所发经费支付命令,有时是空头支票,俗称“黄色支付命令”(因纸张黄色故名,后发蓝色的比较有效),指定某县拨付,因无的款,很难提取现金,新监遇到这样的困难较多。至于各县旧监,则因县长管理司法,对于监所额定经费,在一般情况下,不得不负责筹措。
自北洋军阀以至国民党统治时期,用人表面上讲究资历,其实滥竽充数的比比皆是,不过对低级公务员而无奥援者严格而已。监所主管人除沿用旧人员外,也录用法政或监狱学校毕业生。最突出的是沈某创办的中华监狱学校,设在南京,自任校长,所收学生并不需要上课,凭空出卖毕业证书,因此一些欲谋监所职位的人,或者并无学历而已夤缘在职的现任狱官,纷纷报名进入该校,取得毕业证书,以充实资格。
北洋军阀时期,北京司法部曾举办监所人员训练。第一次专门调训新监的中级人员,主要学习会计统计业务。第二次则设立狱务研究所,遴调各省新监较高级人员,课以监狱学、刑法、会计等科目,为期三个月,结业考试及格后,以回任原职为原则。论其本意是为培养监所人才,以作改良狱政之用,讵此项被训人员回任之后,遇有调派职务报部时,又认为资格不合,盖训练事务由该部监狱司主办,而审核资格则属于总务司,一部之中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北伐后各省高等法院举办不在职的监所人员登记,以资甄别调派,实际上仍是捷足者先登。
旧监典狱员任用本不通过部委,部亦向不过问,抗战前夕司法行政部举办旧监人员铨叙,由该部转送铨叙部审查,认为合格的,发给甄别证书,于是经过铨叙的典狱员始有委任职的正式资格。
司法行政部和高等法院例须每年派员视察监所一次,部派人员主要是视察新监所,旧监所则归高院派员视察。部长或高院院长有时亦亲自出巡,那时各级司法机构即视为盛典,铺张供应不遗余力。设有地方法院的县份,对于新旧监所每月由检察官视察一次,也不过是例行公事。
北伐以后,司法行政当局规定上缴节余囚粮办法,责令新旧各监所每月按监押人犯实际所用口粮份数,除开支粮食、菜蔬、油盐、薪炭外,所余之数作为节余,必须上缴。其用意本在杜绝狱吏中饱,然舞弊者依然舞弊,且为公开克扣,制造口实。
二、狱吏生活监狱为镇压被统治者的工具,在旧社会,身为狱吏者,货缘奔走,只图身家温饱,为统治者效劳,有的狐假虎威,滥用职权,只谋私利,有的虽忠于职守,勤谨奉公,亦属反动统治阶级工具。
监所人员品类庞杂,俸给微薄,新监主管人员按荐委等级叙俸,各县典狱员待遇更微,数十年间,其俸给仅由30元递加到60元为止。无论新旧监所人员,在当时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如欲廉洁自守,决不可能,不过贪墨程度稍有不同而已。即有自命清高的人,也无非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者懔于“君子怀刑”之戒和“福因善果”之训,以及“公门里好修行”等旧观念,不敢过分妄为。其他不顾利害,力谋聚敛,于是在肥缺地方,就可囊橐充盈,有如显宦。但也有“命运不济”,贪污失败,身系缧绁;有的上受长官压制,下受豪绅挟持,遇到下级人员捣乱,犯人反抗,或因经费拖欠,将伯难助,或因缺份艰苦,求代无人,或事变突临,无法维持,在此等情况之下,欲留不可,欲去不能,此中痛苦,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新监典狱长职位较高,独当一面,日常事务有所属科室人员办理,除了对内盘剥、对外交游之外,无所事事,对于犯人生活、狱务管理,不常过问,有的终其任未与犯人见一面。以上海的新监为例,典狱长额外收入,每月可有800元至1000元,其生活优裕可以想见。但也有好景不长的,如江苏第二监狱设在上海漕河泾,地址荒僻,由于狱政腐败,引起犯人暴动,约在1919年阴历二月初二,发生大越狱事件(阴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犯人自以为是困龙,每有在这一天闹事或暴动的)。当犯人越狱时,该监典狱长敖振翔尚在妓院寻欢,看守人员与犯人对抗,第一科看守长张某被击毙。越狱犯人并无武器,张某受枪击,究是流弹所中,抑是同事因仇谋害,始终成为疑案。此案发生后,敖某因失职又牵涉贪污被判处徒刑,囚禁苏州监狱分监,后逢司法部监狱司长王文豹到苏视察,敖跪求获释,至别省当旧监狱员。敖某撤职后,继任者为窦家桢,办事比较认真,亦少交游,且鉴于前辙,加紧戒备,经常亲自操练看守,防范事变,然亦不得上官信任而去职。其后任典狱长吴棠,虽茹素念佛,而贪心不厌,囊括颇多,后来忽削发为僧,终至饿死。
新看守所的所长,交际更繁,除了博取主管法院院长信任外,对于推事、检察官、书记宫无一不需周旋,而院内下级人员亦不可藐视,尤其对检察官更要密切联络,以求久于其位,又可为他们撮合过手,贪污受贿。如果不善交际,得罪检察官,则难免遇事生风,不但不能安于其位,且有获咎坐牢之虞。
各县典狱员离省较远,上级耳目难周,全靠县政府支持,如果背景较硬,又能长袖善舞,其职务比较稳定,办事顺手,如遇肥缺,其额外收入可达薪给数倍或几十倍不等;倘不卑躬屈节,一经县长进言,高院即不辨是非,片面偏听,大为不利。
监所人员究竟有哪些额外收入,约略分析如下:
1.囚粮舞弊。无论新旧监所,都以此为贪污的主要手法,也是公开的秘密。其舞弊方式,一是硬行克扣,以江苏监所为例,犯人每人每日应给干饭两餐,除做工的外,一般是每餐老秤十八两,克扣多少,凭监所主管人员的贪心大小而定,贪心小的,每餐每人扣发1、2两,贪心狠的,竟只及14两以下,使犯人不得一饱。1939年,我就任南通看守所长,接任之初,监押人犯普遍患痢疾,大都奄奄一息,有的忽而倒毙,追究原因,除卫生不良外,主要是前任所长克扣过多,因俄致疾或虚脱之故。又一种是掺杂,借口米粮缺少或其他原因,在米饭内掺用蚕豆、绿豆等杂粮。部分地区习用元麦磨碎煮饭,原规定须搭大米二、三成,那就少搭大米或全用元麦,有些吃面粉的地区,则掺用高粱粉、玉米粉等类,掺杂之后,其份量仍然短少。又一种是操奇计赢,以贱报贵,在米价较低时,大量购进,美其名为储存囚粮,俟米价上涨则按当时市价列报,加上克扣,两面得利。又一种是虚报人数,特别是羁押未决被告,进出频繁,不论什么时间入所,都算一天口粮,早出所、晚入所的人,根本没有饭吃,就是赚头。再有在押被告愿意自膳的,亦作发膳人数,因此积少成多,收入亦丰。有些地方法院看守所,因缺乏炊场,由法院厨役包办,其好处当然归厨役所得,同时法院会计亦可染指。
2.侵蚀作业收入。新监大都设有工场,令犯人做工,使犯人出狱之后能有一技之长,本是一桩好事,监狱主管人员却以此为利薮。监狱工场生产,约分两类,一为“官司业”,由公家出资经营,一为“受负业”,代工厂加工(这两种名称仿自日本)。据我所知,1920年上海江苏第二监狱分监所设工场,主要是代针织厂加工缝袜头,每月可得工资三四百元,除将极少数上报外,其余尽归该监长所有。又1927年间我访问常州监狱时,该监作业以织洋袜为主,销路颇广,其资金全由该监管狱员陈某自筹,宛然一个老板而役使犯人作工,其利润当然归他私人所得,因此获利颇丰,卸任之后可营菟裘。其他各监设有工场的,其侵蚀情况虽无资料,然举一反三,可以概见。至于克扣做工犯人应得的“赏与金”(劳动报酬)更是照例剥削。
3.浮报经费。监所办公经费是包办性质,有的不够应用,上级置之不问,有的比较宽裕,监狱当局则尽量节省,以其所余移归私囊。再有冬夏两季须购发棉衣席扇,监所主管亦乘机侵蚀,少进少发,或以旧衣充数,余款据为己有。
以上所列都是荦荦大者,全为监所主管所得,下级人员则弊中有弊,各有生财之道。如会计主管囚粮经费开支,价格进出,购物回扣,都是囊中之物。医士对于犯人报病,调入病犯监或保外就医,须有请托馈赠。看守人员私卖香烟(照规定监犯不准吸烟),暗递鸦片烟泡,跑条子(替人犯与外面私自通信),接见需索等等,都是一般通弊。
更有少数胆大妄为的人,竟将在监执行的正犯,用掉包手段换人代替,从中牟利。1922年我由上海地方厅看守所长调任扬中县管狱员,太仓县管狱员张昌基继任我职,张刚到上海,太仓县继任管狱员即揭发其有掉放监犯之事,张闻讯企图弃职潜逃,由上海地方厅派遣法警在北火车站捕获,归案判罪,迨刑满出狱后,又闻夤缘复任管狱员。
三、犯人活动监犯自被囚禁以后,失去自由,大都对狱吏畏惧,对老犯服从,因此易受狱吏管制,老犯欺凌。一经囚禁日久,熟悉监狱情况,渐渐“老于世故”,如果管理得当,待遇公平,或能彼此相安,否则不免出现事故。照监狱学来说,其职能是化莠为良,但在旧政权统治下,监所成为黑暗的一角,新监名虽改良,但内容亦多腐败,新老犯人,案情复杂,丛集一处,彼此传授,不但不能收感化之效,有些本来犯轻罪的人,刑满出狱之后,反而再犯重罪,均非偶然。犯人中常有“此地不来非好汉”之语,有些惯犯再度入监宛如旅行一般,不以为奇。
监狱中还有所谓“笼头”,考其来源,实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那时管理犯人的狱役甚少,实行以囚制囚,每一狱舍安置一个“笼头”代管,每晚收封之后,除更夫打更外,并无值班制度,所恃以防守者,一是“笼头”在号子内负责,二是每一牢号内都置有铁链一条,一端牢在墙上,并在对面墙上安一个铁环,每晚犯人临睡时,把铁链通过每一犯人所带脚镣贯穿一起,然后将铁链另一端扣在墙上铁环加锁,于是犯人列成一排,铁链宛如一条龙,头一个犯人象征龙头。又因昔日监房成笼形,故称笼子,笼子里一个头脑,就叫笼头。这种用铁链贯穿脚镣的制度,辛亥革命以后,方始逐渐革除,但是笼头的恶习在抗战以前,各地监狱和看守所或明或暗地依然存在。
做笼头的犯人,一个去了,又会有一个新的产生。他们能够充当笼头须具备几种条件,如囚禁久,刑期长,案情重,对众犯有压制能力,敢为众犯谋利益与狱官交涉,能玩弄手段与看守联络等等。他们有了这些条件,就可讨好狱吏,控制众犯,凌虐新犯,敲诈勒索,宛如社会上的地痞恶棍。有的笼头刑满离监,好像官吏卸职一样,恋恋不舍。
狱中有时会发生“监啸”,就是犯人齐声呼啸。当时办狱务的人认为发生监啸是不祥之兆,将对主管不利,实际上也可说是事故发生的前奏。监啸有两种,一是有意识的,大抵由于犯人有所要求,而监狱当局不肯允许,一部分犯人把他们所要求的事大声呼喊,其他犯人群起响应,声震屋瓦,这是犯人与狱吏展开斗争的一种表现。监狱当局初则劝说制止,如果坚持不下,只有两种办法,或是对犯人的要求被迫允许,或是施加高压手段,如请军警弹压和惩办为首滋事的人。另一种监啸是无意识的,每当更深夜静,往往有个别犯人或少数犯人在睡梦中大声呼叫(或是梦魇),其他犯人随声喊叫,见之并无举动,问之亦不知不觉,这只要将各犯唤醒了事。
监狱的作用,是使犯罪者与社会暂时隔绝,予以教养,促使改恶从善,然在抗战以前,有些监狱竟有任令犯人在执刑期间自由进出,散漫于市曹之中的怪现象。如苏北如皋、淮阴等县监狱,不知从何时开始,竟有部分犯人可以经常自由外出,有的上茶馆,有的贩卖自制小商品,有的探望亲友,甚至有回家住宿的,这都是历任管狱员放任而成的习惯。笔者任职该两县监狱时,就遇到这种情况,用尽解说和惩罚的办法,才予制止。最突出的是江浦县,监狱房屋狭小,设备简陋,全监几十名犯人经常终日流荡在外,视监狱如旅社,毫无纪律可言,犯人因自由散漫,不受拘束,既不逃走,又不闹事,自得其乐,社会上亦司空见惯,不以为奇,然稍为懂得监狱性质的人,不免诧为怪事。闻邢源堂君曾任该县管狱员,因此种习惯无法改变,吓得不安于位而去。
各县旧监多系沿用清代牢房,一些不良习惯,往往因建筑关系而保留下来,如所谓“家信房”即其一例。据说,清代为使被判死刑的人能留下后代,准许犯人召其妻到监住宿,地点是在监号外面一矮屋,称之为“家信房”。不料相沿成习,延及近代,竟被监狱中有势力的犯人私行应用,作为家属秘密接见的地方,历任管狱员听之任之,往往发生私娼假名入内幽会等流弊。笔者任职如皋、淮阴、邳县等监狱时,都发现有此项矮屋存在,为彻底取缔,将其拆除,才无法隐藏。
四、监狱戒备与惩罚辛亥革命以后,对于过去清代监狱残酷束缚犯人的戒具,如木枷、铁镣、项圈、挺棍等等,虽逐渐废除,但留存的还有手铐、脚镣两种,又以其他方法作为惩罚的工具,分述如次:
(一)脚镣。除了解送犯人出外须带脚镣外,本来规定在新监执行的犯人,应以不使用戒具为原则,但事实上监狱当局为了自己方便,对于重罪犯人大都钉镣。至于各旧监,因房屋设备及人力关系,大部分犯人都带脚镣。犯人违犯狱规,各监狱都以钉镣作为惩罚,没有带镣的,予以钉镣,已有镣具的,再加一副,须俟主管者认为犯人已改过,方可解除。看守所对于羁押的被告,亦同样办理。
(二)手铐。犯人解送出外,一律须带手铐,如违犯狱规情节较轻,也施用手铐几小时或几天。有时用反铐,将犯人两手反背加铐,使其难以动弹。看守所亦同样使用。
(三)禁闭。如有违犯狱规,足以影响众犯的,就把该犯禁闭别室,不准与其他犯人见面。新监特筑一暗室,仅容一人曲坐其中,不见光线,只在上面留一小孔,略透空气,又将暗室四周包以蒜袋,内实稻草,以防自杀。这种惩罚一般只能使用几小时,尤其夏天更不能去,否则将有室息致死之虞。
(四)掌责,即打手心。这种惩罚载在监狱规则之内,规定每次以不超过四十板为度,其责打办法是用特制的一张木凳,前端略凹,装上两耳各穿一孔,另做一木鞘,施用时把犯人手掌置于木凳前端凹处摆平,于脉门处将木鞘对木凳两耳洞中插好,于是手掌不能移动,用竹板打下,恰好打在手心,不致伤及别的部位。有的犯人被打一二十下已不能忍,自求不打,有的惯于熬刑的犯人,虽责打在四十板以上,仍然不动声色。这种惩罚以新监为多,旧监反而不大使用,因旧监人犯多,看守少,监狱当局多以笼络手段应付,不敢过于结怨于犯人。
(五)停止接见。如认为某一犯人有不正当的行为,或其家属暗递违禁物品,或防止其非法通讯,就停止该犯与任何人接见,或长期,或暂时,看情形而定。
文章节选上海文史资料选辑 第63辑 作者:朱葛民
作者自1918年至1941年,在反动统治下从事狱政,历任新旧监所十余处,当过附庸和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