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王安石变法,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青苗法。青苗法的核心内容是:所有州县各等(北宋根据财富多少把不同家庭划分成若干等级)民户,在每年夏秋两季收获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朝廷出台这项改革的目的,本是为了在不动摇官僚体制的情况下,通过“理财”,在财政上的“开源”,解决现实中“积贫”困境,并使老百姓(主要是农民)避免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进而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是,王安石的这项改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问题,比如说,为了个人政绩,以及从中谋取私利,一些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所有这些,让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朝廷内外,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意见的很多,这其中包括如司马光、韩琦、文彦博等朝廷重臣。这引起了宋神宗的重视。
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负责朝廷军政之事的枢密使文彦博也跟宋神宗谈起了青苗法的弊端。宋神宗说:“我派了两个宦官到民间亲自了解情况,老百姓都说青苗法十分便利。”文彦博说:“韩琦担任过三朝宰相,他的话你不相信,居然相信两位宦官?”更早一些时候,王安石曾经跟内副都知(宦官品级)张若水、蓝元震关系非常密切,宋神宗派人暗中调查地方上的借贷之事,恰好任命的是他们。他们回来后,都竭力表示老百姓非常认可这件事,没有强行摊派的,所以,宋神宗对青苗法有益无害“信之不疑”。
当听到太多的人对青苗法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的时候,宋神宗派人深入基层进行调查,试图通过第一手的材料来得出相应的结论,是十分正确的做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然而,如果相关的调查,从派出什么样的人去调查,到这些人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些什么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调查等等,事实上对于调查的结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这里,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因为宋神宗派出的是两个宦官,并且还又是与当事人王安石有老交情的宦官,所以,可以说还没有进行调查,可调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就已经知道了!
无论是韩琦还是文彦博,都算得是北宋之时的朝廷重臣也是贤相。为什么后世之人称之为贤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个人品德高尚,作为朝廷宰相之时做出的许多决策相当睿智,对于皇帝敢于谏言。能够拥有这样的臣子,本是做皇帝的一大幸福,可惜的是,当时的宋神宗实在是太年轻了(时年22岁),并且想做成点事的心情又太过迫切了。因此,很多决策显然有些冒失或者说激进,以致在王安石诸如青苗法等新法的推出与实施方面,缺少论证,也缺少必要的完善或者说补救,让它出现了不少问题。
作为一国之君,尤其是刚刚登基、乳臭未干的之人,没有进取心是不行的。但是,做事缺乏必要的掂量、慎重,冒冒失失毛手毛脚也是不行的。还说宋神宗,他着人去下面针对青苗法进行的调查,派宦官之人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他们如果与当事人存在一定的关联,那么,是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那又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像这样的调查的意义,自然就有可能打折甚至是负面的。而对这些,年轻的宋神宗或许懵懵懂懂,根本就不知道,犹如盲人骑瞎马,哪有不摔跟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