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州,和朋友闲聊时,总离不开林则徐。
在大家的印象中,林则徐是清代末年的一位廉官能官,算得上是一个“完人”。
福州三面环山,东临大海,闽江穿城而过。过去,闽县、侯官县共处一城,民国初年合并为闽侯县。从风水上看,福州背山面水,是个有“福”之城。地灵所以人杰,也就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仅在近代史上,就有林则徐、沈葆桢,北京大学校长严复、民国政府主席林森、翻译家林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二七”烈士林祥谦、数学家陈景润、中国现代化工奠基人侯德榜、化学家萨本楝、天文学家张钰哲、文学家冰心、高士其、围棋大师吴清源、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吴孟超等。而且,福州船政学堂还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海军人才,如在中法海战时在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的詹天佑、后来在北洋水师担任舰长的邓世昌、刘步蟾,民国海军元老萨镇冰、原民国海军总司令解放后任福建省副省长的陈绍宽等一代民族精英。
朋友说,其中,最令福州人引以为荣的还是林则徐,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得到最多赞誉的人物。满清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文忠”,改革维新派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以他为首的广州禁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主持的虎门销烟的场面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上;伟人毛泽东也曾说,“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抗英帝国主义的民族英雄”;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我也端起酒杯说,林则徐也是我平生最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让咱们为林公敬一杯。
餐后,朋友介绍,福州有屏山、乌山、于山、鼓山;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地藏寺、万福寺和雪峰寺六个国家重点寺庙,有闻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有福清弥勒岩、罗源陈太尉宫、有寿山石文化馆……
我一时愣住了,只怪自己以往寡闻陋见,如此之多的可看可游之处,两天的行程如何兼顾得过来?我说,不管怎样,还是先去林大帅的故居去看看吧!
朋友点头,到福州哪有不拜谒林则徐的!
次日一早,朋友陪我去林则徐纪念馆。他指点着说,那里曾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过的地方,后来改为祠堂,如今又改成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澳门路上,面临乌石山,离闽江不远,红色的门墙掩映在绿荫之中。
走进嵌有“林文忠公祠”匾额的红色大门,一股凛然正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肃然起敬。
林则徐祠正门
进庭院,绕回廊,到仪门。仪门两侧檐柱上有楹联:“焚毒中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读来令人不觉高山仰止,感佩万分。
进树德堂。迎面就是林则徐一团正气、目光炯炯的捻须坐像,我顿时放轻了脚步,生怕惊扰了先贤林文忠公。
林公塑像上方有“功资柱石”御賜金字匾额,下方有道光皇帝御笔“福寿”金字匾额。“福寿”匾额上还有“愿卿福寿日增,永为国家宣力”四行小字。一位汉臣能得到满清两朝代皇帝的御笔褒词,实属罕见。
林则徐祠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福州市侯官县鼓东街一个清贫读书人的家庭。
嘉庆三年(1798年),14岁的林则徐便考取了秀才;嘉庆九年(1804年),20岁的林则徐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27岁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官场。
其后的四十余年间,林则徐先后任过监察御史、按察史、布政使、河督、巡抚、总督等职;任职期间,他整顿吏治,御敌外侵,兴修水利,赈灾救民,有“林青天”之誉。
客观地说,林则徐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办事兢业,是旧时代不可多得的有作为的官员。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为了打破中国对英贸易的优势,采取卑劣的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造成中国国库存银从7000万两降到不足1000万两,国家财政日渐枯竭,很快就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贸易出超国变为入超国。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萧条,同时,鸦片也逐渐由南向北在中国蔓延。
于此,道光十八年(1838 年),鸿炉寺卿黄爵滋向朝廷提出“严禁鸦片”的建议,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也上奏朝廷,呼吁禁烟。他在奏折上力陈:禁烟“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没等皇帝点头,林则徐就先在湖北开始禁烟,短短两个月就查获了5000杆烟枪并当众刀劈火烧,还收缴了大量鸦片,在武昌亲自监督焚毁。与此同时,他还令人配制“断瘾药丸”,供人戒烟之用,起到了显著的成效。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主持禁烟。
林则徐于次年3月抵广州后,即刻传讯英商,命令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严正声明:“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自4月11日正式开始收缴,至5月18日,34天里收缴烟土19187箱237万余斤。6月3日起,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用生石灰销毁所有的烟土,历时23天。
我最初以为销毁鸦片就是用大火焚烧,其实不然。林则徐在湖北销毁鸦片时,采取的就是将桐油浇在鸦片上点火焚毁的方式,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烧毁鸦片,而且还会有不少烧化的烟膏渗沥到地下,有“顽劣刁民”便趁夜“掘地取土,十得二三,是流毒仍难尽绝。”
有了这个经验,林则徐到广州销烟时,就采取用生石灰烧烟的办法,也就是在海边挖出多个长宽约十五丈多的方形大池,底铺石板,四周隔以木板。在池中加入海水,然后把鸦片切成小块在海水中浸泡半天,再把生石灰块拋进池中。由于生石灰遇水会产生高热,池内“顷刻便如汤沸,不爨自燃”,再由军士“各执铁锄木耙,往来翻戳,务使颗粒悉化”,等到大海退潮时,打开焚烟池的闸口,把焚毁的残渣“随浪送入大洋,并用清水刷涤池底,不任涓滴留余。”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禁烟活动,林则徐的此举,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
林则徐也很清楚,被强行收缴了鸦片的英国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便一边禁烟,一边加紧整顿海防,招募水勇,修建炮台,张拉拦江木排铁链,并在九龙、川鼻等地屡次击退前来挑衅的英军。
英国军舰攻粤闽未得逞,就沿海北上,改途进犯浙江,攻陷定海,再北上直逼天津。此时的道光皇帝又听信“弛禁派”的谗言,认为英国军舰的四处挑衅是由于林则徐禁烟行为过激所致,于1840年又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军谈判,把林则徐革职充军新疆伊犁。
林则徐之所以受到历史的尊重,就在于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时在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任上大权在握还是被革职充军边陲,他都不因自身祸福而避趋现实,能置个人荣辱生死于度外,始终坚持爱国理念,恪尽职守,关注民生。
在他充军途中赠给夫人郑淑卿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就有过坦然表白: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1845年,林则徐又被启用为陕甘总督,不久,改任云贵总督。1850年秋,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平剿反清起义。但在17天后的11月22日,林则徐在广东普宁县驿馆猝然辞世,终年66岁。
林则徐确确实实是清代末年的一位廉官能官,是一个“完人”。
林则徐的一生,无论是治水、禁烟、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也被天下公推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连和他打过交道的外国官员都承认,林则徐与其它清朝官吏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在陕甘平息回汉民族纠纷时,他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民族平等的原则;治理水患时,他清廉秉公,“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即便在充军伊犁,他也丝毫没有沉沦,依旧是情系疆土忧患国家,认真考察新疆地域,并敏锐地发现,其实沙皇俄国才是中国最大的威胁。他海郑重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防御“俄患”的“塞防”论。
1849年10月,林则徐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侯官故乡养病。途经长沙,经人推荐在舟中招见了年轻的士子左宗棠。两人彻夜畅论天下。当左宗棠请他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御敌方略时,林则徐却更为深刻地指出沙俄蓄谋侵略中国的野心:“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并把自己在新疆考察的资料给了左宗棠。
果不其然,就在林则徐死后十几年,1867年,境外匪首阿古柏在新疆自立为王,宣布脱离清廷,沙皇俄国也乘机侵吞了大片中国土地,林则徐的预言果然成了事实。
好在左宗棠未忘林公的嘱托,于1874年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新疆,收复全部国土,并以武力向沙俄强行索回伊犁,总算在中国受尽屈辱的近代史上写下唯一令人欣慰的一页。
这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也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他也是个凡人,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广州禁烟前的林则徐,已经五十四岁,他最初和清朝所有的官员一样,对域外世界也是茫然无知,只是抱着“天朝君临万国”妄自尊大的心态闭关自守,也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食之不化,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甚至也认为英国人之所以拜见中国的皇帝不下跪,是因为他们的膝盖僵直不能打弯。所以,他给皇上的一份奏折中就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甚至面对英国人的军舰大炮时,林则徐还一度认为:“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看不起“英夷小邦”的作战能力,他主持修建的炮台,只是面对大海,几乎就没有防御敌人从侧后方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通过迂回包抄,很快就攻陷炮台。
不管正义与否,落后就会挨打,就会被人欺负,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有的人挨打受辱了,头脑依旧浑浑噩噩,在被人痛打后还会给人家钱财土地,以求自保;而有的人挨打后,头脑顷刻清醒起来,明白是为何被打,更明白今后如何才能不被人打。
林公便是后者,在被洋人打痛了以后,他能够迅速地转变思想,明白中国需要“放眼向洋看世界”了,懂得痛定思痛,调整方针。
林则徐一旦接触到外部世界,便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他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收集外国人办的报纸书刊,请人翻译后仔细研读分析,并把其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他还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取名《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介绍世界地理、社会状况的译著;也是他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作为一个长期浸润在儒家学说的封闭社会环境中的封疆大吏,当时能有如此见地和作为,实属罕见,甚至都有些“大逆不道”,但林则徐却勇于首当其冲,冲锋在前。
只可惜,在那个时代能够“睁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官员依旧墨守陈规,依旧冥顽不化,他们指挥的军队在世界海盗们军舰大炮的轮番进攻下,不败才怪!
林则徐是个世界伟人,如今,“国际联盟”就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联合国也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反毒日”。
在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东路广场上也竖立起林则徐的铜像, 3.2米高的林公,昂首挺立,直视前方,一副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的气概。
立于美国纽约百老汇东路广场上的林则徐铜像
值得一提的,还有林则徐的一段遗墨:“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真可谓直言真切的家训。
福州人以有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而自豪。
世人但说禁烟事,无人不知林少穆;曾为六任封疆帅,千秋社稷一英雄。
林则徐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