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读过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性质的书,基本没一本是能让人读得心潮澎湃、拍案叫绝的。框架基本雷同,内容大同小异,板块联结性较弱,读起来很容易消磨人的兴趣。简单说,就是学科框架搭建起来了,但理论和内容比较松垮,鸡零狗碎的东西太多,因此总会给人呈现出一个字的印象:碎。
对外汉语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本来不算太长,加之跨学科性质,底子薄口气就虚。所以本学科(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所有的概论书籍,一定要先定性,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必然性,讲述学科的历史发展,研究的内容方向,学科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景。否则就要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你这个学科既然没有独立地位,研究内容含混不清,基础理论没有坚实地基,且研究前景一片暗淡无光……那为什么要作为独立学科存在?所谓东厂能干的事情我们西厂全能干,比你干的还更快更好,要你东厂何用?
比如本学科理论基础就包括至少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五个方面,学科基本理论就有学科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和跨文化教学论四个组成部分,哪个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讲一讲,不碎才有鬼了——如果你在考研的时候读过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整理笔记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受。
或者,看一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每门课都在讲什么;再扪心自问一下,这些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像语言本体,教学技巧,文化心理等方面,自己有没有一项拿出来特别能打的?比如可以和语言学专业的学生硬刚正面的语言本体知识或理论?光读概论,不会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说浮皮潦草地把各门课程过了一遍,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很多知识,似乎成了汉语国际教育的通才,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变成“样样都懂、样样稀松”,你必须还要进行更专向、更深入的学习。
本书的基本目的,是让人对对外汉语的学科性质和内容能有初步的了解,作为学科入门书来用,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会有什么突破的成果。此类性质的书籍,天生就要面对两对矛盾:系统性、整体性与跨学科导致的庞杂性知识的矛盾;内容框架的平稳不变与研究前沿成果吸收的矛盾。
用哪个内容搭建框架,想把这些东西统合起来,其实内容和侧重点都不平衡,但又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尤其再阐述一下现代科学技术和前景展望,就再增加一些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有滞后性。比如谈到教学方面,往往要说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这书固然不错,但毕竟是1990年出版的。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类的书籍,我不太推荐很多高校列为汉硕考研参考书目的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因为太过繁缛,而通常推荐本书。毕竟在统合方面,赵金铭此书是相对做得较有条理的;或者,周小兵那本《对外汉语教学导论》,是相对来说简晰的。想了解学科概论,这两本书已经足够用了,再多读也未必有益。除非老师刨根问底就非要在刘书的某个犄角旮旯中挖出一个知识点来考试,那未免太舍本逐末了。
PS:不少高校开设对外汉语或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但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师资方面,有的专业课授课教师其实是从语言本体研究转过来的,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是半路出家,会习惯用本体研究的思路来解决教学问题,兼且对对外汉语有着一种轻视,“这个现象我研究得这么明白你们怎么就不会把它教给留学生呢”;又如,有的教师讲的是对外汉语,实际上从来没有教过外国学生,甚至没有在国外教过外国学生,这样来讲教学规律和技巧就有些纸上谈兵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