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塘沽协定》和《何梅协定》内容,国府将中央军、东北军和政府机关撤出了平津冀地区,改由宋哲元29军驻防。但蚕食中国是日本既定的国策,即便在满足其要求之后,日军仍然在平津地区大耀武扬威,大搞摩擦,企图进一步挑起事端,以争攫取多的权利。
西北军大刀队
时任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曾到庐山得蒋介石面授机宜,他说:“日本是实行侵略的国家,其侵略目标,现在华北,但我国统一未久,国防准备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因此,拟将维持华北责任,交由宋哲元军长负责,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将来宋军长在北方维持的时间越久,即对国家之贡献愈大。只要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原则下,妥密应付,中央定予支持。此事仅可密告宋军张,勿向任何人道及为要。”
可见,当时中央政策仍以忍让为主。但驻守前线的都是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要做到时时忍让克制也非常难。当时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两省两市只有29军一个军的兵力,非常单薄,根本无法与日军对抗。一方面不能与日军激化矛盾,一方面又要寸土不让,面对咄咄逼人的日军,宋哲元犹如被架在火上烤一般,他只能给部队下了一个矛盾的命令:“既要积极备战,又要尽力避战。”
宋哲元
据时任29军220团团长戴守义回忆,日军搞摩擦的方式五花八门,其目的就是想要激怒中国军队,挑起事端。1936年夏天,丰台形势逐渐变得紧张,日本士兵佩戴军刀三五成群在丰台车站闲逛,遇到中国士兵人数较少时,就故意靠近用肩膀撞击,一旦中国士兵有所反应,则对其拳打脚踢,进而引发大规模斗殴事件。更让人气愤的是,日军在其防区内搞演习时,故意朝中国士兵发起冲锋,以挑衅威吓中国士兵为乐,当他们冲到面前,中国士兵仍岿然不动时才离去。
在10月间,矛盾终于激化。日军借口演习时军马跑入我方防区,要求送还。中方调查后回复并无军马跑来,并拒绝了其无理要求。日军遂向我守军发起攻击,守军反应迅速,冯治安立即下令两营士兵从左右两翼包围日军混成营。其见形势不利,方才退回原防。但随后其司令部却要求我军撤离丰台,并向其道歉。
中国士兵驻守卢沟桥
为了缓和矛盾,时任29军军长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宋哲元,在北平东城外交大楼宴请日方军官。出席的有日本华北驻屯军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顾问松岛、樱井,日军在北平的旅团长以及驻丰台的混成营长等人。中方出席的有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以及一些旅团级军官。这本来是一次为了缓和矛盾而举行的联谊,但席间气氛紧张可谓剑拔弩张,中日军官在酒席上斗智斗勇斗狠,其精彩程度不亚于当年的“鸿门宴”。
中日军官共摆了八桌,在主席旁边有两张空桌,是上下菜用的。酒喝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日本军官突然跳到空桌子上,叽里呱啦唱了一首大家听不懂的日本歌,其恣意妄行,毫无礼数。这时110旅旅长何基沣也跳上桌子唱了一首《黄族歌》:“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这首歌歌词出自李大钊之手,曾被东北军当做军歌,有与日本人针锋相对的意味。
随后,日方又出来两人,一人在桌上唱歌,一人在桌下跳舞。日本人在中国人的地盘居然敢如此嚣张,让在座的中国军官非常气愤。114旅旅长董升堂自幼习武,是个练家子。他跳到席位中间,打了一套八卦拳,身法灵活,拳法彪悍,引得一阵掌声,从气势上压倒了日方。
这时候,日本人又拔出出自己的军刀开始舞了起来,其在主桌前舞来舞去,不时望向宋哲元,威胁意味十足。董升堂看不下去,找来了一把西北军常用的大片刀,也在席前劈了一顿。西北军的大刀,日军在喜峰口战役中是尝试过其厉害的。这时26旅旅长李致远命令部下取来自己的柳叶刀,又换上传令兵的布鞋,耍了一套小时候学的“滚堂刀”,这才把日军的气势压下去。
日军在华北
日本军官见斗狠斗不过,出了个奇招。松岛赤膊上阵,头顶大酒缸,嘴巴里面叼着三支烟,鼻孔上插了两支,耳朵里插了两支,他可以让几处同时出烟,又可以让几处同时不出烟。中国军官看到这种出洋相的玩法没法接,于是就没人再跟他们过招了。
但是日方仍不肯善罢甘休,又都端着酒杯要找宋哲元敬酒,然后更是一群人把他抬起来,喊着号子往上举。中国军官也把日方的松室孝良、松岛等人一一举起来,这时候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宋哲元担心搞出事情,立即示意大家停下来。日方军官也叫部下们停下来。双方司令官又分别讲了话,表示今天的联欢会很好,以后应当“互相亲善”。这次宴席才最后散去。
日军坦克
日军虽然咄咄逼人,但中国守军该硬的时候就硬,该柔的时候就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彼此的矛盾,为中国发展赢得了时间。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逐步蚕食中国是其一贯的目标,不论以何种方式处理,日军始终会不断制造摩擦,挑起事端,进而威逼中国让步。这种情况下,战争也就无可避免了,一味忍让是躲不过去的。
参考资料:
1、《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秦德纯;
2、《中南海怀仁堂之宴》李致远;
3、《七七事变前夕的新版“鸿门宴”》董升堂。
还原历史细节,唤醒历史温度,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以免错过,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