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在千难万险中建设起来的钱塘江大桥终于正式通车了,可就在大桥通车的前一个下午,工程总指挥茅以升突然接到上级密令:“请在短时间内炸毁大桥!”茅以升惊呆了。
1.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品学兼优、抱负远大。
1916年,20岁的茅以升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从当时著名的工科大学——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毕业了。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成绩单
茅以升的梦想非常明确,他想为祖国建设现代化大桥,让条条天堑变成通途。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茅以升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清华学堂留美预备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茅以升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夜以继日的刻苦攻读,仅仅花了9个月的时间,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硕士学位。
此时的茅以升,面临着非常诱人的工作机会:他可以留在康奈尔大学任教,两三年后取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做教授。
但茅以升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条出路,他知道,自己来美国读书,不是为了图名,更不是为了图利,他希望学到先进的造桥经验,为实现自己的造桥梦想而奋斗终身。
茅以升获得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首名工学博士学位
为了快速积累造桥经验,除了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茅以升也积极争取实习机会,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与此同时,茅以升用500多个日夜的锲而不舍的奋斗,获得了卡耐基理工大学的第一个工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荣获了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这一年,他才23岁。
茅以升在美国出名了,一封封待遇丰厚的聘书雪花般向他飞来,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谢绝。1919年12月,茅以升只身一人告别美国,踏上了回归祖国的轮船。
茅以升在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的塑像
2.虽然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但茅以升面临的境况并不乐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命脉操纵在帝国主义列强手里,仅有的几座铁路桥梁,也是由外国人包办修建的。即使茅以升拥有一身本领,却也报国无门,他只能担任桥梁修理顾问或者教师,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天天流逝。
1933年,正在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任教的茅以升终于等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的两位在浙江省交通部门工作的老同学给他寄来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们提到浙江省准备在钱塘江修建大桥的消息,热烈邀请茅以升前来支援。
茅以升太激动了,没有丝毫犹豫,他果断地辞职奔赴杭州,准备大干一场。可到了杭州他才发现,修建钱塘江大桥的难度大大超越了他的想象。
青年茅以升
此前,外国的工程师也来钱塘江实地考察过,发现在钱塘江上修建大桥相当于痴人说梦。无论是让人闻风丧胆的钱塘江大潮,还是钱塘江江底动辄几十米厚的流沙,都是桥梁工程师的不可承受之重,一个不留神,就会将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但年仅30多岁的茅以升却偏偏不信这个邪。他把同样在美国留学的同学罗英请过来做第一助手,还聘请了许多在中国颇有口碑的桥梁工程师,组成了一个强悍有力的建桥团队。
为了建桥,茅以升不舍昼夜地在钱塘江两岸和水中勘察,掌握了钱塘江水文地质的第一手资料,决定把大桥建在钱塘江下游,也就是杭州西南的六和塔畔。
地址选定后,茅以升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桥梁的设计工作中。半年后,由茅以升设计的钱塘江大桥建造计划书被刊登在了全国许多家工程杂志和报纸上。这份计划,比另请美国专家搞出来的方案,仅工程费一项就节省了240多万两白银,创造了一大奇迹。
茅以升没来得及松口气,就又如火如荼地投入到了施工桥梁工作中。而正式施工,比选址和施工还要艰难千倍百倍。
茅以升主持钱塘江桥奠基仪式
建桥的第一步就是要造出结实的桥墩。造桥墩前,又需要在江底打桩。为了保证桥墩经久耐用,每个桥墩要打160根木桩,每根30多米。但是,钱塘江下的泥沙有41米之深,超过了木桩的高度,这意味着,木桩将很难打入泥沙下面的石层。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茅以升冥思苦想,苦苦尝试,最终设计出了打桩机船,才解决了打桩结实度的难题。可是,以当时的科技条件,一个昼夜,只能打一根木桩,想打完所有的木桩,工期得耗到什么时候去?
茅以升继续思考和试验,经过反反复复的尝试后,他想出了用高压水冲击沙层的方法,一下子将打桩速度提升到了每天打30根桩的水平。
之后,茅以升又研究出了“气压沉箱法”,每一座桥墩建成之前,他都会亲自钻到沉箱里去,将桥墩所需的160根桩头一一点查清楚才会放心封底。
在建桥的三年间,茅以升遇到了无数技术难题,再加上官僚机构推诿扯皮、缺经费,家里老父去世,夫人重病等诸多困难和考验,他愁的头发都白了好多根。但最终,他还是以坚韧不拔、壮士断臂的精神熬了过去,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和信念。
1937年11月,钱塘江大桥的铁路和公路段,终于在众望所归之下,先后建成通车了!这一天,杭州万人空巷,锣鼓喧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一天中光过桥的群众就有十余万人。
3.可是与此同时,茅以升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忧心忡忡,焦虑不已。因为,就在大桥通车的前一天下午,茅以升接到上级密令:务必在短时间内炸毁大桥!
辛辛苦苦建好的大桥却要炸毁,这是哪门子道理?
原来,此时日军已经逼近杭州,如果将大桥留给敌人,无异于用我们自己的先进科技来助纣为虐。所以桥不仅得炸,还得炸得让敌人没办法修复才行!
茅以升的内心崩溃了,这几年多昏天黑地的浴血奋战,不知付出了多少人的汗水和心血,现在自己却要亲手炸掉,这怎能不让他肝肠寸断!
但是,积贫积弱、正处于挨打受欺状态的中国,哪里有什么讨价还价的权利呢?
抗日战争资料图片
接下来,茅以升强忍着内心的巨大痛苦,亲自指挥工作人员,将炸药包挨个铺进桥墩的空洞等爆炸点里。
铺设的过程中,他的眼泪簌簌而下,悲哀、绝望、痛苦、愤怒等情绪,都快把他的心给撕碎了。
时间很快来到了12月23日,这一天,在转移完300多辆铁路机车,2000多辆客货车和十余万逃难的老百姓后,钱塘江大桥的生命走到了最后时刻。
眼见着敌人的骑兵向大桥的方向奔来,执行炸桥任务的部队知道不能再等了。他们无奈地封锁了大桥,痛苦地按下了爆破器的开关。
竣工刚刚89天,长达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在剧烈的爆炸声和漫天的火光中,被六处截断,惨不忍睹。
江两岸逃难的百姓见此情景,顾不上行走,开始放声哭嚎。茅以升也怀着愤恨之情,写下了诗歌《洒泪别钱塘》。
而日本侵略者看着消失了的钱塘江的大桥,也是愤怒地连连跺脚,他们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出击机会。
日寇与钱塘江断桥
4.虽然钱塘江大桥被炸断了,但茅以升坚信大桥一定会被重建。他在笔记中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在之后的八年多时间里,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多么危险,他始终坚持将建桥所需的14箱工程材料带在身上。
而他自己在杭州家里的家具、衣物、照片、信件、纪念品等物品,却全部毁于战火,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茅以升对此并不在意,个人得失怎么能与国家兴亡相提并论呢?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苦心保存的材料终于派上了用场,这些材料不仅为重新修复钱塘江大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在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桥梁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钱塘江大桥
1953年,经过7年的修复改造,与百姓惜别十六年之久的钱塘江大桥终于被彻底修复完成,在中国桥梁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茅以升兴奋地热泪盈眶:“钱塘江大桥太命运多舛了,它的消失是无奈而让人痛心的,但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社会主义中国会让这座桥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其情其景,感动了无数国人。
老年茅以升
如今,已经通车81载的钱塘江大桥依然雄伟地屹立在钱塘江上,被誉为“桥坚强”,是中国建桥史上的奇迹。
当一个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时,再先进的科技成果,再珍贵的国家宝藏,也无法得到应用、保护和珍藏,这真的是国家和民众最大的悲哀!
好在,如今的中国,终于告别了那段耻辱的时光。
向所有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做出贡献的先辈深深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