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肩剿灭侯景后,作为盟友的陈霸先为什么要袭杀王僧辩?

唐宋元明清 2024-11-30 16:08:43

侯景之乱爆发数年后,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平息叛乱,随后共迎立萧方智为帝,然而次年毫无防备的王僧辩却被盟友陈霸先袭杀,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两个人虽然是盟友,但是两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

首先陈霸先这人没什么可说的,他是一个乱世崛起的枭雄,出身寒门底层,纯靠一路拼杀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而王僧辩就比较复杂了,相比从底层杀出来的第一代创业者陈霸先,王僧辩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其成长境遇要舒坦得多。

他出生时其父王神念就是北魏颍川太守,后投降梁朝历任青、冀二州刺史,晚年又入朝拜右卫将军。一切看起来都很好是不是?

然而,王家本身不是世族,甚至都不是汉人;他祖上来自乌桓,曾出仕北魏,后又流亡南朝,在这过程中逐渐汉化,到他父辈这一代攀附汉人世族(太原王氏),并以此为荣。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差感贯穿了王僧辩的一生,也造成了他的悲剧。

优渥的出身,使得王僧辩对于人性、权力欲、政治嗅觉等方面的理解远不如陈霸先透彻;至于攀附汉人世家,则凸显了王神念渴望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从而得到汉人认可的心理,这种渴望不可避免影响了作为儿子的王僧辩。

因此王僧辩希望给自己立的人设,是类似谢安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忠臣良将,他认为高门世族政治上的势力是他得以进身的基础,自己也热衷于成为他们当中的代表,与之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然而很遗憾,此时的江南世族已经衰落腐化,根本撑不起作为一个基本盘的力量。

而他侍奉的南梁,亦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小朝廷,虽然侯景之乱被平息,但也留下了一地烂摊子,南梁内部人心浮动各派势力明争暗斗,外部又强敌环伺。

而王僧辩还沉浸在做辅国良臣的旧梦之中,他纵然也有野心,但更在乎吃相,缺乏陈霸先那种“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枭雄心性。

王僧辩大部分时候还是把陈霸先当作其匡扶大梁的盟友,而陈霸先却早早就视王僧辩为其谋取天下的最大绊脚石,这种局面下,优势天平不可避免会向陈霸先这样的野心家那一方倾斜。

公平来说,王僧辩迫于北齐的军事压力废黜萧方智改立北齐送来的俘虏萧渊明,幻想以此避免与北齐直接发生军事冲突,这实在是过于天真。

且不论北齐会不会真的履行承诺。单从政治角度出发,萧方智是梁武帝继任者梁元帝萧绎的直系子,道统清晰合理合法;而萧渊明只是梁武帝的子侄,属于皇室远亲,且具有浓厚的北齐背景。

在这种情势下废黜萧方智改立萧渊明属于严重的政治误判,等于将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将正统性拱手让给了潜在政敌,也暴露了自身作风偏软,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而他的对手显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

面对王僧辩犯下的致命错误,陈霸先出手了,他打出:“王公一旦改图,外依戎狄,援立非次,其志欲何所为乎!”的旗号,把除掉王僧辩与抵御外侮之间划等号,一下子占据了政治高地,随即领兵连夜攻入石头城(建康外围),王僧辩毫无防备就成了俘虏。

之后就有了那段千古名对话。

陈霸先问王僧辩:“公何意全无防备?”

王僧辩知道自己错付于人,奈何大势已去,于是冷冷嘲讽道:“委公北门,何谓无备。”

陈霸先听后良久无言,默默起身离开,当晚下令将王僧辩处死,随后废黜萧渊明、迎回萧方智为帝,自己则担任任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取代王僧辩掌握了南梁实权。

应该说,王僧辩对周边人心局势并非全无知觉,但他没想到那个躲在暗处的最大敌人,竟然是自己一直信任的盟友陈霸先。

正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王僧辩和陈霸先两个人出身不同阶级,社会地位不匹配,追求的东西也不同,应该说根本就不是一路人,王僧辩将陈霸先当做信赖的盟友,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既视感。

站在陈霸先的角度上,他一旦一击成功,收益就将是整个萧梁王朝的权柄,如今只要成功除掉挡在前面的这块大石头,就可以沿着刘裕、萧道成、萧衍这些前辈们铺就的路拾阶而上,登顶在望,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他陈霸先为什么要抱着君子之风,固守下限不突破呢?

5 阅读:894

评论列表

刀哥

刀哥

2
2025-01-23 00:29

卸磨杀驴

唐宋元明清

唐宋元明清

一位历史/影视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