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三部九候诊脉法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
金栋按:以“三部九候”而论诊脉法,有黄帝学派《素问·三部九候论》遍身诊法与扁鹊学派《难经·十八难》独取寸口诊法。因遍身诊法太繁琐复杂、不方便实用,故目前中医临床诊脉仍采用独取寸口诊法,即“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司马迁《史记·扁仓传》),而“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史记·太史公自序》),方便实用。
(1)黄帝学派《素问·三部九候论》说: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金栋按:据上下文义,此当为手厥阴);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就上述“三部九候论”之内容,鄙人整理如下: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人体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有三候。三候者,天、地、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以候肺之气;中部地,手厥阴也,以候胸中(心包)之气;中部人,手少阴也,以候心之气。
下部天,足厥阴也,以候肝之气;下部地,足少阴也,以候肾之气;下部人,足太阴也,以候脾胃之气。
亦即
上部头——天地人,以候手足诸阳经;
中部手——天地人,以候手三阴之经;
下部足——天地人,以候足三阴之经。
(2)扁鹊学派《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3)晋·王叔和《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说:“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此乃寸口寸、关、尺之定位。
《脉经·卷第一·两首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阴阳逆顺第七》说:“《脉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即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其位在上,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其位在中,故应于两关;两肾(左肾、右命门)居于脐下,其位在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竟上”“下竟下”之原则。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下图一)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本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上以候上(心肺),中以候中(肝脾),下以候下(肾命门),即左寸、关、尺依次分候心、肝、肾,右寸、关、尺依次分候肺、脾、肾(命门)。此与《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有关(下图二),即肝位于中焦而肝气居左,故左关位候之;肺位于上焦而肺气居右,故右寸位候之。即明清以后有附会易学之五行八卦河图以说明脉位者。如
①张璐《诊宗三味》说:“李濒湖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藏六府之气耳,非五藏六府所居之处。即《内经》所指藏府部位,乃是因五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
②李延昰《脉诀汇辨》说:“北方为坎,水之位也。南方为离,火之位也。东方为震,木之位也。西方为兑,金之位也。中央为坤,土之位也。试南面而立,以观两手之部位,心属火居寸,亦在南也。肾属水居尺,亦在北也。肝属木居左,亦在东也。肺属金居右,亦在西也。脾属土居关,亦在中也。以五行相生之理言之,天一生水(金栋按:五行生成数,宋儒谓之河图),故先从左尺肾水生左关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为君主,其位至高不可下,乃分权于相火。相火寓于右肾,肾本水也,而火寓焉。如龙伏海底,有火相随。右尺相火生右关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金复生水,循环无端,此相生之理也。”
要之,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之理,乃天人相应,比类取象,附会推演而已!对此,古人深信不疑,今人深疑不信。
附: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