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自明代诞生,经过清代近三百年的发展,行至今天来到最为辉煌的时刻。
紫砂壶现在作为收藏和艺术品的一个特殊门类,各项客观需求已基本健全,紫砂老壶更是在近些年极受追捧。我经常收到壶友的各种老壶轰炸!
这里面真品白不存一,有些赝品假货甚至可以说是一眼假,极其的粗陋不堪,但是耐不住壶友的热情,有位壶友说“我也知道假的多,真的少,但是万一收到一把真品,我就值了!”
我觉得对紫砂壶的热情可以有,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鉴别、断代紫砂壶,起码不能便宜了这些制作粗糙的仿老壶!
紫砂壶的制作不同于瓷器,瓷器的工艺较为繁琐,各工艺间跨度也大。一件瓷器往往需要多位窑工、画师共同完成,步骤很多。而紫砂壶制作从打泥片、打身筒到刻铭文再到放入窑内烧制均可以由一位紫砂艺人单独完成。
所以紫砂壶上的款识区别于瓷器,鲜有纪年款出现(故宫藏品中有少量带年款的紫砂壶),而多见紫砂艺人的个人名章款识。这样的大量工匠名章款识就极易给鉴定工作带来困扰。因为紫砂壶的一个壶型一经诞生,通过创作者弟子的再作和其后人的仿作,器型便成为经典,这以后此器型就再难转变。
比如明代时大彬所制僧帽壶式,明人、清人、现代人无论哪位紫砂艺人来作,皆是明代时大彬首创时的样式。那么,现代人所做还好辨别,清人、明人所作,寄托伪款,鉴定工作就自然难度增加了。
当然相反这点也有好处,比如鱼化龙壶式为清代嘉庆年间紫砂壶制作大家邵大亨所开创,若现在见到一把鱼化龙壶署名时大彬或其他明代紫砂艺人之款,那就肯定是仿品无疑了。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紫砂壶是吴经墓出土的明代嘉靖时期紫砂大壶。再从其他一些明墓出土的稍晚些的紫砂大家时大彬等人的壶共同分析,会发现明代早期的紫砂之壶壶型较大,容量应在半升以上。紫砂泥料也不够纯净,工艺较粗,外表易有飞釉,颜色“栗色喑暗如古金铁”。
万历后经时大彬变革,紫砂壶逐渐变小。但即使到了晚明所谓的小壶(孟臣壶)容水量也应在140毫升容量,而60毫升下的紫砂壶,应该是清壶或今壶。
从款识方面来看,明代紫砂壶款识多见刻款。这类刻款很容易分辨,是在紫砂坯料尚未干燥时用毛笔写好,再沿笔迹走向用双刀刻成,不使用章印。
虽然在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曾有记载明代时大彬就已开始采用个人的署名印章之款,但时大彬实物印章款之壶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我猜想是因为时大彬当时已是紫砂大家,作品很受追捧,所以时的弟子或其他晚明紫砂壶制作艺人在制壶时托用了时大彬的个人名款仿制他的壶,造成了假象。
但明末清初紫砂茶壶中确实就出现了刻款和个人印章并用的款识,到了清中后期刀刻名款已经很少见了,时至今日基本已无紫砂艺人再用刀刻名款。
而工艺方面,明末清初的壶均不以竹刀修刮壶体,所以壶体不够光滑。光滑之壶多半是清晚期的。因为紫砂艺术发展到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制壶艺人才开始以竹刀修刮壶体,精益求精。
此外分析老壶还要看壶内壶嘴有多少个孔,无论是明或清,老的紫砂壶嘴均是单孔,没有多孔之壶。还有人说通过敲茶壶听声音辨别老壶的,这样做其实没什么科学道理,应该是故弄玄虚。
紫砂老壶在过去是作为饮茶的器具,所以老壶会有茶锈于壶内壁,呈现为不均匀的一层吸附,色泽多呈现黄褐。
当用滚烫的开水倒入老壶浸泡数分钟后,倒出之水会有茶色,甚至会茶香,而现在的仿老壶内壁均是布满黑色,一眼即可辨别,“恶色恶臭”。但要注意的是也有造假者专门做出新壶后请人天天泡养茶壶,以求茶锈,这点要小心,不可仅以茶锈来断定一把紫砂壶的新老。
瓷器鉴定中,瓷器外表附着的自然包浆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作为陶器的紫砂也可采用此法。
从包浆上判断,紫砂泥是“双重气孔”结构,烧制时恰当的温度会使表面产生一种较润泽的光泽覆盖,圈内人将其称为“水色”。使用时间长了,茶汁从壶壁无数的气孔中渗出,紫砂壶的颜色会逐渐变深。加上茶油、茶汤的共同作用,紫砂壶的表面就会形成一层包浆,也有称之为哑光的。这种自然之光很难清除,而人造的紫砂壶上包浆,只要用开水或硬物刮剔就会脱落。又或者颜色一致,但十分不自然。如果是见多了老壶的玩家,一眼便可分别新壶假的包浆。
紫砂是一种特殊的泥料,以前的老紫砂泥料与现在的紫砂泥是不同的。
总的说来老泥料不如现在的紫砂泥料“细”与“纯”,这与提炼和开采的技术有关。老壶颗粒物明显,壶面砂质的感觉较强,但也有例外的现象。
而泥料中的一些特殊历史背景也需注意。如天青泥产自宜兴丁山“大水潭”宕口内,天青泥为紫砂历史上公认的最好泥料,这种泥料所制之壶,目前所见只有清代的杨彭年、邵大亨等人之作品。
又比如清民制壶技艺有显著的提高,所以将仿制品与明代传器相比较,都显示出后代仿品的优越水平。至于清初延至中期的几位杰出大家,如陈鸣远、圣思、邵大亨等的旷世佳作,不管复制者技巧多么精工,总觉得在神韵上有所不逮。”这些观点很有道理,值得推敲与深思。
本文所述的紫砂老壶鉴定方法需要有一定的上手经验,门槛较高,却是紫砂壶鉴定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结合文中所提这些特点,多看博物馆出土老壶,多做对比,鉴别紫砂之器也不会是太难之事。
附顾老鉴定紫砂壶笔记1.鉴别紫砂器第一要了解艺人的手法,一个人有一个手法。经常真品与假品对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图案,仿古的东西一般一件东西一个图章款。
2.明代紫砂壶上无图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清代早期壶流里的眼都是一个大眼。几个细密的眼在时代上就晚了。就与民间使用茶叶泡茶有关系。
4.乾隆紫砂壶器表纹饰微微凸起,是将调好的泥浆用笔慢慢堆画出来的。泥浆必需研得与墨一样细腻,然后用毛笔画,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陈鸣远生于康熙死于乾隆,在技术上是个了不起的人。
6.紫砂包金漆的东西是在乾隆以后出现的。
7.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壶为乾隆时期的风格。
8.紫砂器制作的原料是埋在岩层下面的泥土,有泥中之泥的说法。紫砂比例的多少决定胎色。
9.20—30年代时顾先生等人在上海做过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0.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是出土的,它们的风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壶的气魄大,胎泥粗。
11.清道光“行有恒堂”款紫砂梅花诗句壶,为假品。此壶底款“蒋贞祥造”,蒋贞祥是晚清光绪人,与道光“行有恒堂”款年代不符。
12.看了许多陈曼生刻诗的壶,底款多数篆“阿曼陀室”,没有写过“陈曼生制”,这点应注意。
13.古代人作壶的款时,字头对头流,字尾对着柄。
14.“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壶,壶柄尾部分别有“大生”“裕林”“迪恩”“东溪”“寿珍”等名款。这些人都是光绪时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关系,姓范,一家人都作壶。
15.“松鹤轩”款紫砂壶,为民国时期作品。“松鹤轩”是上海一个铺子的名称。此壶刻字人叫“若水”,号叫姚寿铨。
16.“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壶。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壶是造型硕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风格。但壶身文字为后刻。“适园主人”是谁不清楚。
21.“杨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壶。杨彭年是嘉庆、道光时人。此壶为真品,泥色较标准,胎泥及做的工艺,都具有杨彭年制壶的风格。
22“项圣思”款紫砂佛手式杯,“圣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为假品。圣思何时人不详。南京博物院有件圣思款桃杯,很精致。
23.紫砂挂釉器皿从乾隆时开始的。共烧二次,先烧胎,要1000多度。器里挂白釉的东西,挂釉后再烧700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