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类抗肿瘤治疗的历程中,总是一些事件的发生是具有着划时代作用和意义的,如本世纪初的靶向治疗药物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抗肿瘤治疗的模式和治疗效果,也使得恶性肿瘤疾病转变成为一种慢性病成为可能。在接下来的第2个10年时间里,一种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药物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这样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活化T细胞,帮助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摧毁肿瘤细胞,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由机体免疫系统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状态。
在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以及其配体PD-L1的抑制剂,被通称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保护作用的分子,类似刹车的作用,可以防止担当机体免疫作用的T细胞过度激活而导致炎症损伤等的发生。而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进行杀灭和抑制其增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通过抑制免疫检查点的活性,释放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刹车,重新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效应,如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的单克隆抗体;PD-1以及其配体PD-L1的抑制剂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家更加形象的介绍说,就如同既要教会警犬识别和揪出人群中的坏人,又要适当控制牵狗绳的长短,防止发生误伤社会人员的窘态。
在目前实施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各种免疫制剂类药物的应用都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如PD-1、PD-L1和CTLA-4等,他们的使用也是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治疗效应。然而,随着抗肿瘤临床诊疗模式的转变,以及肿瘤疾病治疗的需要,在实施抗肿瘤免疫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于多种免疫治疗药物同时需要的治疗模式,如分别针对PD-1和CTLA-4这两个不同的检查点实施治疗的情况,在既往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临床药师会推荐、选择两者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同时或者序贯使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这样的组合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其疗效貌似没有达到预想的治疗效果,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却有所叠加的尴尬局面。
在针对肿瘤疾病特点的分析中表明,这样的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组合有助于更加明显的破坏肿瘤细胞,并且具有着潜在的协同杀伤作用。通过对于PD-1单抗和CTLA-4单抗的联合免疫治疗,肿瘤免疫的双抗模式可以很好的激活和部署更多的活化T细胞,从而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摧毁癌细胞。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治疗方法还有助于实现长期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反应,最终达到抗癌的“1+1>2”的理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