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19日,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这让上海市委左右为难——丧事该怎么办?用何种规格办?葬在何处?
要理解上海市委的难处,我们需要从贺子珍的生平开始讲起。

提到贺子珍,很多人只知她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却并不了解贺子珍对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
1909年,贺子珍出生于江西永新的一个乡绅家庭。1926年,她加入了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了井冈山第一位女性党员。之后又被派往毛主席身边工作。在工作中,二人发现双方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终于,在1928年,二人结为了夫妻。
婚后的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贺子珍与毛主席相亲相爱,情投意合,十分的幸福。

1935年,贺子珍与部队一同参与长征。在一次战斗中,贺子珍不顾警卫员的阻拦,亲自组织掩护伤员。为了保护伤员,她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挡下子弹。在一阵枪炮响声之后,伤员安然无恙,而她却伤痕累累地倒在了血泊之中。弹片嵌入了她的背部和头部,鲜血喷涌而出,浸红了她身下的土地。
战斗结束后,人们将受伤的贺子珍抬到了卫生所里。经过医生检查,发现她负伤十余处,一些弹片深深地嵌入身体里,无法取出。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表示,不要把她负伤的事情告诉主席,主席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不能让主席分心。说完,便又晕了过去。

事后,消息还是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骑上了马,急切地来到了红军总卫生部。主席急切地来到贺子珍身边,弯下腰端详着昏迷不醒的妻子。面对着此情此景,毛主席不禁泪洒当场。
幸福美满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37年。这一年,贺子珍同毛主席负气,远赴苏联。
1947年,贺子珍回国后,无法再与毛主席团圆。后被组织安排到了上海进行工作,但是,她对毛主席仍念念不忘,从未另嫁他人。贺子珍常常后悔自己当初的任性,日夜思念着主席,几近失常。每每提到1937年的分别,她都会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
晚年的贺子珍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所以生活平静。正因如此,在她逝世后,熟悉她的人都感到无比悲伤和痛惜。

由于贺子珍在上海病逝,她的丧葬事宜便交给了上海市委负责。
可是,碍于贺子珍特殊的身份让上海市委相当为难。经过几次讨论,大家都拿不定主意。没办法,只好向中央请示。
听到这个消息,邓小平心情也十分沉痛,思考良久,他决定将贺子珍的骨灰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而中央领导人都要去送上花圈。
所谓“一室”,是专门用来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邓小平要求将贺子珍的骨灰存放在这里,更是体现出了他对毛主席及其家人的重视。
贺子珍在建国后,职位是浙江省妇联主席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按照这个级别,她的骨灰是不应当放在八宝山“一室”的。邓小平的这个安排,让上海市委立刻明白了中央为贺子珍葬礼规格的定调,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而邓小平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仅仅考虑到贺子珍曾是毛主席夫人的这一因素。更是对贺子珍早期为革命所做贡献的肯定。此举也表达了中央对毛主席及其家人的重视和中央将永远铭记毛主席及其家人对新中国的革命以及建设所作贡献永不忘却的信号。
1984年四月,中央将贺子珍的骨灰运到北京,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
若是有在天之灵,贺子珍见了定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