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居民拿出钱来买房,就能拉动经济和就业。
说这话的专家是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
这话不是张口就来,毕竟他有依据。
他说关注楼市的启动就是抓住了“牛鼻子”,如果居民能够拿出钱来买房,就能够拉动经济、拉动就业,让社会经济活跃,低收入者也能因此增加收入...
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这条新闻也上了热搜。
“没有钱拿什么买?”
“因为他是卖房的啊!”
“他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全部买房?”
评论区的留言,清一色都是对这位孟专家的话进行反驳。
为什么大家如此反感这位专家说的话?因为很多问题他压根没有考虑过!
首先,买房的钱从哪里来?很多人家为了买房,掏空了几代人的家底,最后还背上了几十年的房贷。
其次,拉动经济、拉动就业为什么要靠买房来实现?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居民不买房了,经济就发展不起来了,就业形势就不行了?
最后,居民买房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人家开发商大老板把房子卖了,然后打开腰包去做慈善?如果真是这样,这位专家也算是大老板了,应该率先做个表率啊!
明明自己是卖房的,想往口袋里多捞点就直说,没事的,挣钱嘛,不寒碜。可是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去建议群众,甚至不惜把买房和经济就业挂钩,就很不厚道了。
02
当然,这位孟专家可不是第一次语出惊人。
今年1月,他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这就说明每个家庭都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装修、通水电,这是有钱花,也花得值,对促进经济大有益处。
这话看上去好像没毛病,实际上漏洞百出。
这15万亿,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好像每个老百姓都有均等的存款一样。
可能吗?
按照他那意思,我和马云平均下来,我也算是百亿富豪了。
还有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装修,这真的搞笑。但凡他去现实中看看就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够一下子全款买房装修?更别说只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了!
现实中多得是倾尽家产贷款买房,最后还欠下满身债务的人。
专家们买房自然毫不费力,毕竟动动嘴皮子就把钱赚到了。可是那些在他们眼里不经意的日常,却是无数人用尽全力的人生了。
想起一条新闻,记者去山里采访一位单亲妈妈。
昏暗破旧的房子里,一个3岁大的小孩坐在棉被上,手里捧着一个碗,碗里装的是泡面。
记者说:“不能总给孩子吃这个。”
妈妈回答说:“不总吃,今天是孩子生日,孩子想吃很久了。”
专家们习惯了飞机高铁的头等舱,习惯了出入五星级酒店,就以为这个世界跟自己一样脱贫了。
可事实上,在那些他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
提建议没错,但是在提建议前,先明白一件事: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
03
如果专家们不曾去过凌晨的火车站,他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象,有人会用行李箱或捡来的饮料瓶当枕头,用泡沫和纸板当席子,就这样睡在人来人往嘈杂的候车厅或广场上。
如果专家们不曾经历过底层百姓的人生,他们或许不会明白,那个带着残疾儿子来到城里看病的父亲,为何要坐在医院门口,在寒风中度过整整一夜。
如果专家们不曾穷过,或许永远不会懂得,那个在工地上卖盒饭的中年男人,为何要将“男儿膝下有黄金”抛之脑后。
很多时候,生活富足真的限制了人的想象。
地铁上,一位母亲大声地打骂自己的孩子,哪怕到下车都没有停止。
仅仅因为,孩子弄丢了一张5块钱的地铁票。
路人都很不解:“不就5块钱吗,再补一张就是的!”
可是,这位母亲却哭了,她说:“5块钱很多了,好难赚,钱好难赚。”
原来她和丈夫长年分居,母亲也生病住院了。
那天之所以做地铁,是想着去朋友家借点钱买年货。
5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多。可对于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那可能是一天的生活费,可能是看病的医药费,可能是给孩子上学的费用。
《十宗罪》里说: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
所以,请这些专家们不要轻易苛责别人的生活,不要用自己那有限的见识,去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
04
专家们没穷过,当然不懂。
作为旁观者,如果无法理解,那么恳请保留一点善良不要去评价,更不要去建议。
王石也曾有过这样“何不食肉糜”的论调。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太急躁了,整体就知道赚钱。
同时劝年轻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公益上,或者去探险。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句话:
“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以,专家们,如果你面对自己从未踏足的生活,可以不理解,可以不喜欢,但请给予足够的尊重。
最后,用叶敬忠在演讲中的一句话结尾吧:
“我们眼睛里除了平视或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
俯视疾苦与病痛,俯视角落和夹缝,俯视大众和底层。
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应该只有金钱和钞票,还应该有人情和冷暖。
我们心中所追求的,不应该只有500强这个目标,还应该有悲天悯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