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影响青年毛泽东的三首歌曲

党史博采 2025-01-20 12:10:04

文/陈名扬

在近代历史上,音乐曾作为革命动员的普遍手段,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青年时代也接触过一些歌曲,关于这些歌曲对他的影响,过去学界分析较少。今谨遴选三首,撰得小文,供读者朋友哂正。

一、《黄海之战》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自述生平。谈话内容经毛泽东本人审阅翻译吴黎平校订,收于《毛泽东自述》一书中。毛泽东向斯诺提到,其在湘乡一“新式学校”读书时认真学唱过一首名为《黄海之战》的日本歌曲。

这所“新式学校”即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东山学堂,筹建于1890年,系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湘军名将刘锦棠、维新派代表谭嗣同等曾参与东山学堂的建设。东山学堂以“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务之急”为宗旨,开近代湖南新学之先河。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考入东山学堂就读。

毛泽东称:“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教师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许多学生因为假辫子而讨厌那个‘假洋鬼子’,可是我喜欢听他谈日本的情况。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的歌曲中有一首是日本歌,叫作《黄海之战》……我当时知道并感到日本的美,并且从这首歌颂日本战胜俄国的歌曲里感觉到一点她的骄傲和强大。我没有想到还有一个野蛮的日本——今天我们所认识的日本。”不仅如此,虽时隔20多年,毛泽东还记得《黄海之战》的部分歌词:

麻雀歌唱,夜莺跳舞,

春天的绿色田野多可爱,

石榴花红,杨柳叶绿,

展现一幅新画图。(《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24页)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知《黄海之战》为日本歌曲,当创作于日俄战争(1904-1905)结束后不久。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大败,为近代世界史上黄种人首次完胜白种人,日本由此跻身世界大国,并加速了侵略扩张的军事行动。《黄海之战》完整歌词未知,除去毛泽东所忆歌词内容为风物描述外,这首歌主体宣扬内容应是歌颂日本国家与军队的日本军国主义。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学堂求学。

虽然毛泽东给斯诺说,他在学唱《黄海之战》这首歌的时候尚未认识到日本的野蛮,但事实上,那时候的他已经敏察到时代的危机。在去东山读书前不久,他读过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而这本小册子叙述有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毛泽东回忆称:“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页)更早前,毛泽东还读过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以及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列强侵略导致的民族衰败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在东山学堂,毛泽东大量接受新学,广泛阅读《新民丛报》等进步期刊,时时和同学进行政治讨论。从在东山读书前夕“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到17岁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时通过将政论贴于学校墙壁的形式首次公开发表政见,东山学堂可谓毛泽东走出韶山冲、进入大世界的第一站。

《黄海之战》这首歌以及在东山学堂接触到的有关日本的近代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年毛泽东思考中日关系,思考中国的救亡与复兴道路。总之,《黄海之战》这首日本歌曲在青年毛泽东的成长路上占有一定分量,不然也不会时隔20多年专向斯诺详细忆及此事。

二、《湖南学生运动会会歌》

1910年4月,长沙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抢米风潮。此次斗争从要求政府减价平粜升级到反对帝国主义,是晚清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小高潮。次月,湖南省城各学校全体学生运动大会在长沙小吴门外新军操场举行。此次大会的运动曲,即《湖南学生运动会会歌》。

同时期,毛泽东尚在老家韶山东茅塘毛麓钟家里读书,或许并未接触过这首歌。不过,这首歌影响力深久,进入民国以后,仍流行于学生群体中。

1919年8月4日,毛泽东在其所主编的《湘江评论》第4号发表《本会总记》。该文认真回忆了清末民初湖南学生界的大事,认为自义葬陈天华和姚宏业后,便是省城各学校全体学生运动大会了。毛泽东强调,此次学生运动会虽然“借着国势危亡外侮紧急的话头”才得以审批通过,但明显含有“示威”和“革命”的意思,因此很是特殊。毛泽东指出,此次运动会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其会歌:“最足令人留着印象的,就是学生运动曲高唱入云的悲壮声音。这曲忘为谁某所作,至今近十年了,湖南的同学们犹念着不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编:《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04页)并完整记录了该歌词:

大哉湖南,衡岳齐天,

洞庭云梦广。

沅有芷兮澧有兰,

无限发群芬。

风强俗劲,人才斗量,

百战声威壮。

湘军英武安天下,

我辈是豪强。

听军歌淋漓悲壮,

旌旗尽飞扬。

宛然是,枪林弹雨,

血战沙场样。

军国精神,湖湘子弟,

文明新气象。

◆1919年,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会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近代湖南,先由两江总督陶澍大倡经世学说,涌现出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经世派。同时,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湘军势力也藉由时势崛起。此后,湖湘之地人才成群喷涌: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黄兴、蔡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杨度1903年在《湖南少年歌》中称:“中国于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于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近代湖南人的精神。梁启超也赞称:“咸、同以来,曾、胡骤起,湘军之声誉,东至东海,南逾岭南,西辟回部,西南震苗疆,至今尚炙手可热。三湘民族之有大影响于全国,实自五十年以来也。”

体现了近代湖南人精神的《湖南学生运动会会歌》在诞生近10年后,尚且被毛泽东歌唱并记录,充分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近代湖湘进步青年深受陶澍以来所形成的独具湖南地方特色的“湘学”及“湘军”精神影响。1920年时,毛泽东撰文称:“我觉得湖南人确有几种可爱的特性:坚苦,奋发,勇敢,团结心。”(毛泽东《“全自治”与“半自治”》(1920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74页)并表示“湖南的地理民性,均极有为”。(毛泽东《致罗璈阶信》(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6页)这一认识,也被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史所佐证。

关于歌词中的“军国精神”,即“军国主义”,这是近代以蔡锷为代表的湖南留日学生致力宣讲的改造国民性与救国保种的重要方法,尤盛行于清末民初的湖南。蔡锷曾称:“非军国主义,不足以救积弱之中国。”蔡锷等人笔下的“军国主义”又称“军国民主义”,1902年蔡锷《军国民篇》指出:“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他认为军国民主义可以培养“国魂”,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独立之国、造就自尊之民。

毛泽东解释“军国精神”称:“所谓‘军国精神’,是这时候教育的主旨,亦即学生所抱以求学的主旨。这种主旨,一面为着对外,一面则为着推倒满清。”(《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选编(1917.11-1923.7)上册》,第804页)并认为武昌首义后清政府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以“军国精神”为主旨的近代教育以及热血救国的学生群体力量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湖南学生运动会会歌》在青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清晰突显了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湖湘精神印记。

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

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都是青年毛泽东曾经就学之地,但对毛泽东一生影响至为深远的学校,当属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自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就读。自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泽东担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即校长),兼任师范部国文教员。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和工作长达七年半时光,湖南一师是青年毛泽东思想发展、飞跃的重要场域。1950年,毛泽东与同学周世钊谈话时回忆一师时代,他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建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周世钊:《一师时代的毛泽东》,《新观察》第2卷第2期,1951年)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在当时湖南乃至全国校歌中都显得异常出众。湖南一师校歌何人作词作曲,暂不可考,但在学校1914年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就已出现。1918年校长孔昭绶主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志》,其中《校章纪》称一师校歌旨趣在于“唤起学生讲学兴味,并涵养其高尚之思想”,且“词取简短,便小学低年级生之歌咏”。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和工作期间,在各类重要场合甚至日常都会歌唱校歌。潜移默化,湖南一师校歌在某种程度上可说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促动。一师校歌歌词曰:

衡山西,岳麓东,

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

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

蔚为万夫雄。

湖南第一师范,可谓“湖湘文薮”。其前身,是“东南三贤”之一、南宋理学大家张栻创立于绍兴年间的城南书院,这里是湖湘学派发源地与湖湘文化传播地。城南书院以“造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为办学宗旨,注重时代需求,提倡独立思考,孕育了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精神核心基因。作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典范,城南书院其名与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并称。朱熹与张栻在长沙岳麓、城南两书院会讲期间,还留下了流传至今的手泽《城南倡和诗卷》。这便是湖南一师校歌第一句歌词的内蕴,展现了湖南一师师生的文化自信与校史自豪感。

后面两句歌词讲的是,作为湖南一师学生,在人才独盛的湖湘之地、妙高峰下,既值自我塑型、自我发展的绝美时机,便当像君子之交论学悦然的丽泽一般,敢于自觉继承城南书院创立以来的“忧国忧民”“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传道济民”等高尚风气,努力拼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雄伟人杰。

不知是如何奇妙的缘分,湖南一师的光辉校史无一不印证着歌词的内容,好似预言一般。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胸怀救国大志,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他力行德智体“三育并重”,在校“三不谈”,刻苦攻读,炽热探寻大本大源,并顽强地进行体格锻炼。他同时主持湖南一师学友会工作,创办工人夜学,深入农村调查,团结一切志同道合者,建立新民学会,投入到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可以说,在20世纪早期的进步青年中,毛泽东已然是“万夫雄”。

1920年,毛泽东受湖南一师校长易培基聘请,回到母校工作,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办有成年失学补习班和民众夜学,并创办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还从事建党、建团工作,正是由湖南一师出发奔赴党的一大会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开创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完成了从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及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双重转变。

因此,可以想象,在高唱“丽泽绍高风”“蔚为万夫雄”的昔日,当青年毛泽东沉浸在湖南一师校歌旋律中的时候,其所怀揣的湖湘精神蓬勃生发,历史的辉煌与近代的苦难迫使其紧张、努力、高呼、奋进。湖南一师校歌内在所饱含的中华文化自信与奋斗精神,引导青年毛泽东走向历史的最前台,豁然打开洞庭湖的闸门,如滚滚长江水一般,荡旧迎新,“敢教日月换新天”。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0 阅读:222
党史博采

党史博采

全国最早出版主流党史期刊之一,全面揭示中共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