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宗室王爵中的“铁帽子王”,是对诸王中那些可以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意指该王的王冠是铁定世袭不变的,即便在爵者有罪免其爵,该王爵的也不会革除。
铁帽子王诸位都不陌生,但是铁帽子王是何时才出现的?第一个获封铁帽子王的又是谁?恐怕就很少有人能搞清楚了。
先说铁帽子王的出现时间宗室爵位正式形成制度化的时间是在皇太极改元称帝的崇祯九年(1636年),时授封的和硕亲王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成亲王岳托,多罗郡王只有阿济格一人。
以上七王就是史料中所说的“开国诸王”。崇祯十二年(1639年),豫亲王多铎因豫祖大寿部作战不力论罪,被降为多罗贝勒。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多铎又因功复封豫郡王。
入关后,多铎率师南征北战,于顺治二年(1645年)攻克南京颠覆南明政权,入京后多铎因功晋和硕豫亲王。
从多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清初所封的亲王、郡王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也说明,当时的王爵并不具备“铁帽子”的特性,随时都面临着被革或降的风险。
清初时期宗室数量有限,亲王、郡王客观上没有必要降级承袭。顺治六年(1649年)出台宗室爵位的承袭办法,亲王、郡王可以世袭,贝勒及以下则降级承袭。这个制度一直沿袭到乾隆中期,所以很多宗室亲王,不管是开国诸王还是以皇子身份获封的亲王,都可以世袭罔替。既然和明代那样亲王、郡王都可以世袭罔替,那么也就没有铁帽子的说法。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诸王世袭罔替是有条件的,就是不能有过错,如果有罪或是人品出现问题,那么同样也会被降爵或革爵。雍正朝就出现过很多的案例,诚亲王胤祉、廉亲王胤禩因罪被革亲王爵。所以说,截至乾隆中期之前,所谓的世袭罔替其实是一句空话。
随着宗室人口的不断繁衍,诸位世系不断膨胀,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开始出现了“功封”、“恩封”之别。
乾隆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出台相关规定,凡因军功所封之王,仍可世袭罔替;皇子之恩封王,不能与军功王比,承袭时须酌量定夺,能否世袭须请旨定夺。
将功封和恩封加以区别,是清代宗室爵位分封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明确世袭罔替的界限。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经宗人府、大学士九卿会议,终于出台了补充细则,明确规定:凡因军功所封王及特别允许的允祥之怡亲王可世袭罔替外,其余恩封诸王,袭爵时例应以次递减。至此,功封之王世袭而为铁帽子王、恩封王降袭的制度确立。
再说谁是第一个恩封铁帽子王铁帽子王的制度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但是在此之前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发布谕旨,著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怡亲王允祥深得雍正皇帝之恩宠,被誉为自古以来第一贤王。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明确下旨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在他弥留之际,给弘历留下遗诏,说:“怡亲王爵位可世袭罔替”。
乾隆皇帝为何要将此事拖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办呢?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他认为先帝的这个嘱咐是多余的,因为此前亲王基本上都不降级。
爱新觉罗・弘历
当乾隆中期意识到宗室繁衍问题之后,乾隆皇帝吸取了明代宗藩的历史教训,决定改变现有的爵位承袭方式。而此时乾隆皇帝才想起了雍正皇帝的嘱托,在正式明确诸王承袭办法之前,下旨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以时间线而论,允祥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获得官方的正式认可,在他之后开国诸王才一体世袭。所以,允祥应是清代第一个获得铁帽子王头衔的。
要强调的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第一批获得铁帽子王的开国诸王名单中,并没有睿亲王多尔衮。四年之后,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下达了一道长谕,给多尔衮平了反。
爱新觉罗・多尔衮
给多尔衮平反需要极大的勇气,谕旨中首先肯定了多尔衮的入关定国的功绩,称其为“厥功最著”。同时乾隆皇帝冒着违忤先祖的风险,毅然推翻了这一特大冤案。
为了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乾隆皇帝在谕旨中将制造多尔衮冤案的黑锅甩给了苏克萨哈,说:“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授款于其人首告,诬以谋逆,经诸王定罪除封,其时我世祖章皇帝实尚在冲龄,未尝亲政也。”
不管怎么说,乾隆皇帝终究是给多尔衮平了反,恢复了他睿亲王的爵位,并将其定为世袭罔替。同时,因受多尔衮牵连的多铎,也恢复了豫亲王的爵位。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开国八王加上怡亲王总计有9个铁帽子王,同时乾隆皇帝又重新厘定世系,诸王仍沿用崇祯九年(1636年)之封号,此前的封号不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