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国市场享受数十年增长红利的德国传统豪华品牌,如今正面临残酷现实。宝马、奔驰与保时捷在2024年集体遇挫,2025年开年形势更显严峻。三大豪华品牌一季度销量跌幅均达两位数,其中斯图加特跑车世家的滑坡最为惨烈。
保时捷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28%至56,887辆。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其交付量较2024年同期再降42%,三个月间仅售出9,471辆。官方将颓势归咎于“中国持续承压的经济环境”及“聚焦价值导向的销售策略”,强调要通过供需平衡稳定市场。
三叉星阵营同样阴云密布,梅赛德斯-奔驰2024年销量下滑7%至68.36万辆,2025年首季度在华交付量同比减少10%至15.28万辆。尽管遭遇两位数跌幅,奔驰仍试图传递积极信号——其在百万人民币以上高端市场保持领先地位,并寄望于下半年上市的全新CLA车型扭转局势。
为迎合中国消费者对后排大空间的喜好,奔驰持续加码本土化战略。A级、C级、E级轿车均推出专属长轴距版本,但市场反馈显示这些努力尚未奏效。
宝马集团境况如出一辙,2024年宝马与MINI品牌合计销量下降13.4%至71.52万辆,2025年首季度跌幅扩大至17.2%,仅交付155,195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宝马最大的单一市场,成为其全球版图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区域。
与奔驰相似,宝马针对中国市场量身打造了多款长轴距轿车,甚至在X1、X3、X5等SUV车型上推出加长版本。专供中国市场的电动i3轿车(非经典两厢版)也仅在华生产,凸显本土化布局深度。
奥迪虽未公布一季度具体数据,但颓势早有预兆。2024年四环品牌在大中华区销量下滑10.9%至64.99万辆,官方坦承“市场竞争白热化”是主因。本土品牌在设计和技术领域的快速追赶,正以价格优势蚕食传统豪华车市场份额。
电动化浪潮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中国车企凭借电池原材料掌控、生产成本优势和劳动力成本红利,在新能源赛道建立起护城河。反观德系品牌在电动转型中处处被动,即便推出大众捷达、奥迪新能源子品牌AUDI等防御性策略,仍难掩战略滞后困境。
裁员潮的蔓延印证了传统豪门的生存危机,奔驰、保时捷、奥迪近期相继宣布人员优化计划,昭示着这个昔日的市场统治者们,正为适应新时代付出沉重代价。当本土新贵用性价比利剑刺穿品牌溢价护甲,德系品牌的中国故事亟待重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