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育有三子两女。李大钊惨遭敌人绞刑后,他的儿子们成为敌人重点拘捕对象。大家都知道,赵纫兰和五个孩子最终都逃过了劫难。但他们当时究竟是如何巧妙避开敌人的搜捕呢?后来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
李大钊和赵纫兰的婚姻在旧社会那股腐朽又压抑的气息里,李大钊这位了不起的先驱,人生一开场就满是坎坷。他的童年,像是被命运狠狠泼了盆冷水。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就被肺病夺走了生命,连一面都没来得及见。
刚学会牙牙学语的他,又被命运摆了一道。妈妈因为过度悲伤和劳累,实在撑不下去,也离开了他。这下,小小的李大钊没了爸妈,也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紧紧跟着年事已高的祖父,祖孙俩相互依靠过日子。
时间过得很快,李大钊十岁了。爷爷想着自己年纪大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道里,得给孙子找个伴儿。于是,按照爷爷的安排,李大钊早早定了亲。就这样,比他大六岁的赵纫兰走进了他的生活。那时候李大钊还小,对男女之事懵懵懂懂,这门亲事意味着什么,他也不太明白,只是生活从此有了变化。
赵纫兰家里穷,从小吃苦,却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性子。她裹着小脚,没读过书,可心里明白事理,顾全大局。平常在家,她尽心尽力伺候爷爷,让李大钊能安心读书。李大钊十七岁那年,正在永平府中学堂上学,爷爷去世了。家里的亲戚不仅不帮忙,还把家里那点可怜的财产分了个精光。一下子,生活的担子变得更重。
李大钊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是接着读书,还是回家干农活?他心里特别想读书,就在犹豫的时候,赵纫兰站了出来。她虽然柔弱,却扛起了支持丈夫求学的重担。这意味着她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可她没喊过一声苦,没叫过一声累。
在赵纫兰的全力支持下,李大钊读完中学,去天津上了北洋政治专科学校,后来还去日本留学。这些年,李大钊一直记着妻子的付出,这份深情成了他前进的动力。多年后,李大钊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生活稳定了,他赶紧把妻子从老家接到北京。往后的日子,夫妻二人相互陪伴、相互支持,一起迎接生命中的的风风雨雨。
赵纫兰听闻丈夫牺牲的消息,犹如天塌了一般因革命需要,李大钊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24 年 1 月,李大钊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等工作,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李大钊便挑起了国共两党在北方实际领导工作的重担。
1926 年 3 月,李大钊亲自领导并投身于北京人民 “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 的斗争中。不幸的是,李大钊和一些革命同志在1927 年遭到了张作霖逮捕。在狱中,李大钊受尽各种酷刑折磨,可他始终大义凛然,坚守信仰。4 月 28 日,军阀张作霖下达了罪恶的命令,对李大钊等人执行绞刑。
那天,在北平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一个巨大的绞刑架矗立着。李大钊身着灰布棉袍,神情镇定,率先迈向绞刑架。他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赴死。一同牺牲的,还有二十多位并肩战斗的战友。李大钊牺牲后,狱吏用木板将他的尸体抬出,简单地用薄棺收殓。
李大钊被害当天,他的妻子赵纫兰并不知情。当晚,她从看守所被释放回家,还以为是社会舆论发挥了关键作用,满心期待着李大钊不久后也能被释放。可等到 29 日清晨,她从报纸上看到了 “李大钊已于昨晚绞决棺殓了”的 消息。刹那间,赵纫兰整个人如遭雷击,瞬间被巨大的悲痛淹没,数次昏厥过去,那是一种深入骨髓、无法言说的悲伤,仿佛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赵纫兰后来怎么样了李大钊英勇就义后,他的长子李葆华听闻消息,深知处境危险,根本不敢回家,只能辗转寄住在几位北大教授家中。一个月后,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东渡日本留学。直到 1931 年,李葆华学成回国,毅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投身于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伟大事业中。
次子李光华,在 1938 年秋,满怀热血地在家乡参加了 “冀东暴动”。然而,暴动不幸失败,他受伤后只能回家养伤。可反动派并未善罢甘休,次年,反动军警听闻消息追到乐亭搜捕,他们一边高喊 “捉拿李葆华”,一边四处搜寻。实际上,敌人根本分不清谁是李葆华,谁是李光华,只知道他们是李大钊的儿子。好在乡亲们对李光华全力掩护,他才得以甩掉敌人。随后,李光华跟着姐姐李星华前往延安,继续追寻革命的火种。
那时,最小的儿子李欣华年仅 12 岁,却不得不三天两头躲在阴冷潮湿的地窖里,以躲避敌人的搜捕。有一次,敌人前来搜捕,情况万分危急。一位名叫杨单氏的老人挺身而出,她冒着生命危险,巧妙地给李欣华化了妆,将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成功骗过了敌人。后来,经过无数艰难险阻,李欣华终于来到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担任教员,从此也加入了革命的队伍。
李大钊牺牲后,他的灵柩迟迟未能下葬。1933 年,北平地下党组织决定为李大钊烈士举行一场隆重的安葬仪式。党组织派人找到赵纫兰,向她询问:“组织打算借着为大钊同志出殡的机会,组织一次群众性的悼念活动,以此揭露反动派残杀共产党人的罪行,你是否同意这样做?”赵纫兰毫不犹豫地回答:“大钊是属于党的,他为革命而死,党组织怎么指示,我就怎么办!只要是我能做到的,我一定竭尽全力。”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出殡活动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拥上街头,加入送葬的行列。在地下党的带领下,群众们高呼李大钊的名字,场面震撼人心。一个月后,操劳了一辈子的赵纫兰与世长辞。她的子女将她的遗体并排安葬在大钊同志的墓侧,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相伴相守。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