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财讯超级财经周预判2022:更好满足合理需求,销售额18.9万亿增长4.9%

凤凰网房产 2021-12-08 11:13:32

12月7日下午,建诚晟业携凤凰网房产举行主题为“地产慢时代的生存之道”的2022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趋势发布会,就当前行业变化与未来趋势进行解读,并发布2022年房地产市场预测结果。

针对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建诚晟业结合标杆企业动向与转型相关经验总结,在战略规划、城市布局与客户定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思路与策略,并针对行业内关注的多个热点问题,从垂直地产行业的专业研究与咨询机构角度提出了相关见解与看法。

01预测2022:销售规模高位回落,投资与开工放缓

最近政策不提“房住不炒”,因为这是一切的前提或基调,本次政治局会议突出了政府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明确商品房市场的健康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必要性。

中央的关注重点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转向“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前者强调房价、波动的稳定性,后者更强调参与主体的发展,包括购房者和开发企业。其中,合理住房需求的意涵较为丰富,我们预测,明年二套房方面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

据建诚晟业测算,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预计为17.6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1%,销售金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商品房均价达10756元/㎡,同比上涨6.0%;2022年新开工降幅趋缓,全年约为1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0%,投资增速继续下降,预计2023年得到修正。

数据来源:建诚晟业测算

从全国来看,预计2022年的商品房市场将主要由东部地区带动反弹,这一区域在2021年的下调幅度较大,且市场环境更敏感。

02高杠杆时代的终结VS慢时代的到来

建诚晟业总经理苑承建认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影响重大,因此,就当前而言,房地产产业的主要矛盾是多层次居住需求与房地产业供给的不匹配。

房地产市场不等于商品房市场,居住需求不仅是购房,1998年房改以来,大家普遍面临的困境是供给结构相对单一,需求的解决方式单一,这导致无论如何调控,在商品房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前提下,相关政策效果总是反复。短期市场信心普遍不足,局部离场情绪增强,企业投资能力被抑制。

从信用扩张角度来说,企业和购房者都会进入慢速发展阶段。慢时代意味着环境变慢,地产销售规模与投资规模,房地产的发展需要其他行业健康发展。

相对而言,人口的降速比宏观经济、金融的影响大得多。2000年以后,出生率明显下滑,结婚年龄延后,新婚生育意愿低,这一趋势将加剧房地产销售规模增速的放缓。

03高增长让位提质效,转型之路需坚守资金安全线

建诚晟业首席研究员何田指出,2021年规模房企普遍面临增长瓶颈,6月以来,TOP15房企业绩下滑幅度更加明显,去年基数更高、重点布局热点城市三季度下滑更明显是主要原因;11月TOP15企业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8.8%和26.0%。

从前十房企排名变化总结来看,掉队的核心原因在于战略误判,盲目转型,而无序扩张、节奏不准将极易触发破产,不合理地过度使用金融工具将加剧企业生存危机。

无论是快时代还是慢时代的商业模式,资金安全始终是企业生命线。

在慢时代,就目前而言,三道红线彻底封死了高杠杆之路,未来的规模发展之路必将面临转型之痛,从开发销售到持有运营是大势所趋,但挑战重重。习惯了高利润、大规模、高杠杆的地产开发企业,需在财务模型上做出较大调整。而新的商业模式、资金模式意味着要有长钱、低成本的钱,过去谋求高周转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难以获得长期资本。但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仍然可以追求更稳健的增长。

建诚晟业认为,能否打造中高端产品或在更高等级城市实现深耕,是企业销售业绩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从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部销售额优势明显,粤浙苏鲁破万亿,与此同时,东部销售面积领先,河南、四川等中西部表现突出,以西安、成都和武汉为代表的高能级城市,其人口与市场规模仍有上升空间,而特级城市供给不足将持续制约市场规模扩大。

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新的城镇化进程意味着年轻化人口较多、抚养比较大的城市在将来会有更好表现。除了江浙沪以外,以河南为代表的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

从细分市场层面来看,中高端产品交易量少但金额贡献突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市场,把握合理总价区间、寻找最优户型配置与单价水平至关重要。

04透过问题看本质,找准定位夯实核心竞争力

热点问题1:央行降准释放1.2万亿,如何看待这个利好?政治局工作会议的2个表述变化,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苑承建:政治局定调在先,是一个正向引导,明确支持合理的住房需求,过去更多关注首套房、保障性住房、租赁房的概念,对商品房的关注度不高,出问题的企业也集中在商品房领域。改善性住房、二套房、大户型产品的需求释放利好增大,虽然流动性缓解更多用于偿还债务,能够降低社会资金成本,支持实体经济为主,最终才会反哺房地产行业。企业再投资能力快速下降,而新的市场基础相对更好,较难出现过热反弹。

热点问题2:当前政策动向,是否只是救市不救企?

从需求端支持房地产发展,减少购房者成本,提升流动性是更好的选择,而非专门提供给企业资金。就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始终应以企业自救为主。整个房地产金融约有50万亿,是全国的30%,其中70-80%是个人按揭贷款(贷款中的20%),开发贷占比较小,不良率相对高于个人贷款。因此,中央更希望分而治之,购房者资金再次回归市场。某些企业确实由于发展模式、路径不符合大的调控方向,如房住不炒、平稳发展,快速增长预期不具有现实基础,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控制规模、结构和节奏。只有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做得更好。

热点问题3:明年企业集中爆雷的情况还会出现吗?从业人员和购房者如何保护好自己,防范风险?

绝大部分时候,购房者选择的是新房,从功利角度而言,可以选择三道红线内的企业,央企国企,而在黑名单内的企业应保持警惕。

从资金角度来看,最差的情况已经在过去,不太可能发生密集的企业危机,但不太确定的是,表外理财平台的兑付问题与美元债的到期偿还问题,前者谈不上扩大,但问题的暴露与处理会迎来一个调整期,因为地产的债务风险化解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大家的日子会好过一些,对于已经有风险暴露的企业,未来安全性较难恢复。

热点问题4:如何看待央企与民企之间的竞争格局?

民营企业端,在融资端往往处于劣势,今年销售表现不错的企业多半是央企国企。不管是拿地还是销售,这些企业本身天然具有信用优势。民营企业在品牌、信用和经营稳健性方面能够缩小与央企国企的差距。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出现相对的优势和劣势。在2016年以前,大多数出色的企业仍然是民营企业。在特殊类型的物业开发运营业务方面,如保障性住房等,更符合央企和国企的定位。

浙江是一个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中国语境下,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过去提出的特色小镇与最近的未来社区。所有制类别的影响较为有限,更应关注自身的经营能力。

热点问题5:在国际视野下,当前阶段的中国房地产产业发展如何对标?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的,或许是从规模分化到细分领域和板块的分化过渡期。

一个是市场的对标,一个是企业的对标。大家都明白,转型势在必行,开发销售模式下,既有的积累主要是品牌,过程非常痛苦。就市场环境而言,应该鼓励不同的主体、资本针对性满足各类需求。在过去经验摸索下,企业转型要去想的是,到底是做投资商、建筑商、资源整合商、运营商等等,你需要定义自身,突显自身优势。没有必要非要聚焦到某一个领域,未来也许会分化得更为细致。

日本是一个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相关住宅,居民财富分配格局是中国房地产产业可以去研究的。在东京都市圈,高密度发展后,如何保持相对较好的居民幸福感?在住宅产品的开发,对中老年、全龄产品,对小户型产品的开发领域,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是可以重点对标学习的。

就企业而言,中国有开发商与运营商、建筑商之分,绿地提出成为建筑企业的启示在于,跳出拿地、代建的固定框架,也能找到更多产业发展机会。什么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关键的环节和能力能否通过整合发育形成新的市场,是每个参与主体必须回答的问题。

0 阅读:2
凤凰网房产

凤凰网房产

凤凰新媒体旗下专注房产领域的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