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华北军区猛将如云,这其中,以二杨一郑一郭最为代表。
二杨,分别是杨成武和杨得志,这两位一个谨慎沉稳,一个善用奇兵,打出了不少精妙绝伦之战,而一郑,则说的是郑维山,作为徐帅调教出来的徒弟,郑将军比起二杨也丝毫不逊色。
除这三位之外,剩下的就是一郭,这一郭又是谁,没错,正是有着“华北怒汉”之称的郭天民。
为何会得了个如此称号?那就得说说郭天民那特有的“暴脾气”了。
郭天民的暴脾气由来已久,当初在红4军时,还曾因为脾气太坏,被毛主席批评过。
当时是因为在日常训练中,出身黄埔的郭天民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的训练准则,有时候看到战士们达不到他的要求,马上就会厉声呵斥,甚至在压不住火气时,还会动手打人。
严格来讲,郭天民这种做法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战场即生死场,若想打胜仗和活下来,那平日训练就必须严抓,若松松垮垮,那就是对战士们的生命不负责。
当然,他的方式方法上确实是急躁了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恨铁不成钢。
但一段时间后他就发现,并没有达到他想要的训练效果,反而战士们对他意见颇大。
闹到最后,就连毛主席都知道了这一情况,为了教育和纠正郭天民的做法,毛主席特意在古田会议上点了他的名。
毛主席当时就幽默的问郭天民,“你知不知道,战士们都叫你“郭铁匠”哩”。
紧接着,毛主席就语重心长的告诉郭天民,“红军不是打铁铺,你是铁匠出身,但可不能像打铁一样去打人”。
一番话,让郭天民羞得头都不敢抬。
毛主席的批评,让郭天民震动很大,他也由此领悟到了只有官兵一致、上下一心才能打胜仗,他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指挥员再高明,但仗还是要靠着战士们去打,不懂得爱兵、护兵的指挥员,不仅会毁掉军队,也会毁掉自己”。
在弄明白这个道理后,郭天民始终以毛主席的教诲自省,而在行动上,他也一改往日对战士动粗的方式,变得懂得爱兵、护兵。
当然,虽说在对待战士上有了改变,但郭天民张飞式的脾气却一点没改,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
但他却再也没有对战士们动粗,而是把一腔怒气全都对向了敌人。
1938年9月,已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的郭天民,按照军区思林燕聂荣臻的指令,率部前往牛道岭阻击前来的日军,以掩护晋察冀军区机关顺利突围。
接到命令后,郭天民星夜兼程奔赴牛道岭,而此时日军的第四混成旅,也在大佐清水道夫的率领下耀武扬威的朝着牛道岭开进。
论装备,当时的八路军肯定是不如日军,因此如何阻击并消灭这股日军,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了鼓励战士,郭天民埋伏在包围圈的第一线,而在敌人进入包围圈后,他不惜以身犯险,打响了围歼敌人的第一枪。
此战,因八路军伏击得当,加上合理利用地形,最终将这股日军击败,并且在战斗中,日军的清水道夫大佐也被击毙。
而到了1946年9月,国军大举进攻晋察冀,郭天民奉命阻击,他率领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的四个团,在怀来、延庆地区上演了一幕奇迹。
当时国军方面,派出的是中央军的两个军(第十六军、五十三军)五个师,并且这些国军部队,一水儿美式装备,此外还配合有飞机大炮,可谓是相当强悍。
而在战斗打响后,国军仅在第一天,就朝着二纵的阵地发射了多达7000余发炮弹。
不仅如此,在对二纵的阵地狂轰滥炸后,国军开始分批次发起进攻,如此做法,目的就是通过车轮战彻底拖垮和击溃二纵。
毫不夸张的说,郭天民当时面对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但就是在如此条件下,他率领二纵顶住了敌人长达十一个昼夜的轮番进攻,始终未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并且在最终,二纵还歼灭了国军一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而在战后,国军提到怀来阻击战的郭天民,就没有不服气的,称郭天民是“郭铜墙”。
从“郭铁匠”到“郭铜墙”,始终以毛主席教诲来自省的郭天民变了很多,但唯一没有变的,还是他那火爆脾气,而在怀来阻击战结束不久,他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大发脾气。
郭天民这次“发飙”的对象,是华北军区的一把手聂荣臻。
怀来阻击战时,郭天民带领的二纵防守的是从北平开过来的国军,而对于同时出击的傅作义部队并没有太当回事。
为什么呢?当时晋察冀军区就认为,傅作义虽说出击了不假,但他跟蒋介石不是一条心,所以出击也只是面子上配合 一下,绝对不会把主力部队派出来的。
并且,按照晋察冀军区的预估,傅作义的部队,最多也就是从集宁(张家口西)方向象征性的袭扰一下而已。
但是,这个预估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由于国军在怀来遭到郭天民的二纵顽强阻击,导致国军迟迟无法前进,蒋介石急了,为挽回局面,他使出了一个杀招。
他急电傅作义,承诺把张家口划归给十二战区,也就是划归傅作义管辖。
而这正中傅作义下怀,加上在大同集宁之战后他就没把晋察冀部队放在眼里,因此,得到蒋介石的承诺之后,早已做好准备的傅作义,当地全力出击。
并且,为打晋察冀一个措手不及,傅作义充分发挥了骑兵优势,从集宁玫瑰营子出发,一路奔袭后,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杀到了张北县城。
之所以会这么快,除了骑兵机动这个因素外,一路上晋察冀部队防守空虚也是主要原因。
而张北县城,是张家口的最后一道屏障,但这里本身兵力就不多(不足一个团),因此在傅作义部队的连番攻击下最终失守。
从傅作义部抵达张北县城,到张北县城失守,前后也就四个小时的时间。
张北县城失守后,晋察冀军区曾在张北县城至张家口之间建立了一个阻击阵地(狼窝沟阵地),但因为过于仓促,加上兵力不足,所以,这个阻击阵地仅仅坚持几个小时就完全失守。
如此一来,傅作义就得以长驱直入,抵达至张家口城下。
在得知狼窝沟阵地失守之后,聂荣臻就意识到,张家口是已经无法再守住了,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出张家口。
而这么一来,郭天民苦战怀来也就失去了意义,带着不甘心和极度窝火,郭天民与二纵政委刘道生,率部退出战场。
由于在撤退途中,二纵又遭到国军飞机的轰炸导致损失极大,因此,郭天民的怒气就达到了极限。
终于,在几天后的晋察冀军区会议上,郭天民爆发了。
本身就性格刚烈的他,在总结此次失利的原因时,毫不客气的指出,军区对于防守张家口的策略不周全,导致被傅作义抓住了破绽。
同时他还提到,形成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因为军区精简部队太多,以至于在关键时刻没有硬拳头顶上去。
防守策略不周全这个容易理解,精简部队太多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是晋察冀军区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件大事。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大放和平迷雾,提出了国共双方都要大幅度精简部队的要求,而作为示范根据地的晋察冀,自然首当其冲,在聂荣臻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复员。
对于这件事,一直以来讨论热度不减,大部分人都认为当时不应该精简,起码不该精简那么多部队,而作为当事人,聂帅多年后也有过回忆,他当时也不相信国民党真的会和平,但作为一贯政治当先的他,又必须主动带头精简。
所以最终,原本拥有九个野战纵队的晋察冀,被精简为四个,总复员人数超过10万人。
而作为晋察冀的几位主要将领,对这个做法尤为不理解,而直性子的郭天民就为此找过聂帅,但两人并未达成一致,反而语气上较为激烈,闹了个不欢而散。
本身这件事就让郭天民憋了一肚子火,如今又加上被傅作义长驱直入张家口,更让他再也忍不了了。
于是,郭天民在会上越说越怒,说到最后,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拍起了桌子。
平心而论,聂帅精简部队,绝非是目光短浅,当时的复杂局势,加上晋察冀“树大招风”的特殊地位,就决定了他必须做点什么出来。
而郭天民在会上发脾气,也不是什么个人恩怨,作为将领,他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去看待问题,而手里是否足够的力量,几乎是每个前线将领最关心的事,正因为站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就让两人有了分歧。
但不管怎么说,事情确实是闹到了不可开交的那一步。
带着情绪,自然会影响到工作,而在1947年4月,当朱老总亲临晋察冀指导工作时,始终从情绪里走不出来的郭天民,向朱老总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请求。
他当时就请求,想去刘、邓的晋察鲁豫野战军麾下工作。
朱老总当年在井冈山时,曾直接领导过郭天民,对于这个能打敢拼的爱将,朱老总是十分欣赏的,所以,面对郭天民的请求,朱老总就耐心的问这是为什么。
毕竟郭天民已经在晋察冀多年,各方面工作也熟悉,而一旦去了其他军区,那就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
而在弄清原因后,朱老总还是耐着性子劝郭天民,希望他留下来,但不管朱老总怎么劝,直性子的郭天民始终坚持,一定要离开才行。
最终,郭天民在1947年8月,去了晋察鲁豫野战军。
但当时的晋察鲁豫野战军,各纵队并不缺军事主官,因此也就没机会让郭天民当纵队司令员,最终,经过刘帅协调,郭天民出任晋察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协助参谋长李达的工作。
这个职位虽说不低的,但对于郭天民来说也显得有些“不痛快”,作为一个在前线征战多年的将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痛痛快快的打仗,而非干这些琐碎的工作。
所以,在晋察鲁豫野战军一段时间后,郭天民实在是忍受不住后方工作的“无趣”,直接去找到了刘帅,提出自己要去前线。
为了让刘帅答应,郭天民当时是“声泪俱下”,看到他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刘帅也是相当无奈,最终只得同意。
但同意归同意,刘帅对郭天民的脾性还是十分了解的,这样的将领如果用好了那就是一把利刃,而要想用好郭天民,就必须找个能镇住他的人。
并且,这个人不仅要有真材实料的能力和功绩,还得有软硬兼施的手段。
谁才符合这个标准呢?刘帅思来想去,终于让他想到了一个牛人,只要这个牛人出马,那郭天民必定会服服帖帖。
这个牛人是谁呢?答案是陈赓。
为什么是陈赓?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论资历,郭天民是黄埔六期,而陈赓则是黄埔一期,并且还是当年的“黄埔三杰”之一,所以,饶是性烈如郭天民,看到陈赓也得老老实实叫一声“学长”。
其次,陈赓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说,单是抗战时期386旅的赫赫威名,就足以让郭天民折服。
而更重要的,是陈赓的高情商,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何种性格,陈赓都能与其快速打成一片,当初在上海特科工作时,陈赓就是靠着这一手,周旋在特务、帮会乃至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之间,为我党获取到了不少有价值的情报。
所以,刘帅才会安排陈赓管郭天民这个“刺头”,而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十分英明。
郭天民在来到陈赓兵团后,陈赓也没少对他耳提面命,而为了解开郭天民的心结,陈赓更是特意使出“红烧狗肉”之策,拉着郭天民一边吃一边聊。
面对自己的学长兼上司推心置腹,郭天民这个“华北怒汉”再也忍不住,开始吐露心迹。
从离开黄埔后的经历,到对晋察冀的看法,郭天民把一直郁结在心中的话全都说了出来,而陈赓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聆听者和劝慰者,彻底让郭天民解开了心结。
至此,郭天民对老学长陈赓,更为钦佩,而他本人也在陈赓的影响下,开始展现出性格中的另一面,变得更有亲和力,也更随性了。
对于郭天民的转变,陈赓十分高兴,逢人就说,“都讲郭天民脾气大,性子暴,不太好团结,但我看他还是很直爽的,有啥就说啥,是个很好团结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