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也就是同治十二年,浙江余杭仓前镇卖豆腐的葛品去世了。
其实在那个年代,一个平头老百姓去世真不是什么大事。葛品之死之所以会引起慈禧的注意,并且连下十三道谕旨重审此案,就因为葛品娶了一个老婆,叫“小白菜”。
葛品是1876年十月去世,人人都以为是葛品的老婆小白菜与奸夫杨乃武合谋害死了葛品;三年后,慈禧亲自为小白菜与杨乃武昭雪,还二人清白。
但此案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
本案的未解之谜并不是葛品的死因,而是这件案子为何会牵连100多位浙江官员丢了乌纱帽呢?
葛品究竟是怎么死的?葛品就是仓前镇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靠卖豆腐为生。
在1871年的时候葛品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妻子,叫小白菜;其实小白菜原名叫毕秀姑,人长得漂亮清秀,而且喜欢穿绿颜色的衣服,所以被乡里人称为小白菜;慢慢的反倒将小白菜的真名给遗忘了。
葛品与小白菜结婚以后,夫妻伉俪情深,举案齐眉,日子过得也算是比较幸福。葛品家里虽然穷,但是小白菜从不嫌弃自己的夫君。因为家境贫寒,葛品与小白菜便在举人杨乃武家里租房子住。
为了能够养家糊口,葛品经常是十天半个月的才回家一趟,一直待在豆腐坊。小白菜自己也是无聊,便经常会跟杨乃武家里来回地走动,有的时候还会让杨乃武教自己的写字。甚至有的时候小白菜还会跟杨乃武夫妻俩一起吃饭,杨乃武的妻子杨詹氏也不是小肚鸡肠的人,待小白菜也很不错,倒并没有传出什么闲话。
但是1872年杨乃武的妻子杨詹氏,因为生孩子时难产,很快便去世了。
杨詹氏去世以后,小白菜还是一如往常跟杨乃武一起吃饭,还让杨乃武教自己写字。
但是后来豆腐坊的生意实在是不好做,连房租都付不起,葛品只好将豆腐坊给关了,前去投奔自己的表弟。
自此开始,小白菜便与杨乃武没了联系。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突然病重,皮肤通红。小白菜便急忙劝说自己的夫君不要再去上工开了,先养好病再说。
没想到葛品的病是越来越严重,小白菜赶忙给葛品吃了买来的东洋参还有桂圆,但葛品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的样子,到了初九的下午葛品便去世了。
葛品从发病一直到去世,只有两天的时间,确实有些突然;
葛品在入殓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什么不正常的现象,但是因为正值十月份,浙江还是比较热的,葛品的尸体很快便变胖了,口鼻中有血水流出来。
在葛品身边守灵的人看到葛品口中流出来的血水,再加上葛品的脸色铁青,便怀疑:葛品不是病死的,而是被人害死的。
便直接将小白菜告了官,而余杭的知县刘锡彤并没有仔细地审理此案,便下了结论:葛品并非病逝,而是被小白菜与奸夫杨乃武合谋害死的。
毕竟小白菜在杨詹氏难产而死后,仍旧没有顾忌“男女有别”,还跟杨乃武一起吃饭,一起读书练字,让外人看了,确实会怀疑二人的关系。
如此便会有一些闲话传到知县刘锡彤的耳中,恰好葛品在这个时候死了,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巧合的事情呢?
知县刘锡彤便先入为主,认定葛品就是小白菜与杨乃武害死的。
但结案需要证据,而知县刘锡彤获得证据的手段就是严刑逼供。
严刑逼供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当时的《申报》中的记载:小白菜在牢狱中被烧红的铁丝穿乳,用烧化的锡水直接浇在小白菜的背上。
就是在这样残忍的刑罚之下,小白菜屈打成招,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小白菜不过是一介平民,知县刘锡彤自然敢直接动刑;但是杨乃武不同,他是举人,按照大清的律法:除了皇上以及一些有先斩后奏大权的臣子外,任何人不得对举人及以上功名者动刑;这或许也是很多读书人为何非要博取功名的原因吧。
知县刘锡彤为尽快结案,上报杭州知府去掉杨乃武举人的功名,如此一来刘锡彤便可以直接对杨乃武动刑了。
同样,杨乃武屈打成招。
1872年十一月初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顺利结案”,杭州知府下了判决书:小白菜被凌迟处死,而杨乃武则被判斩立决。
一切看上去“就是这么顺利”,如此一来,“被毒死的葛品”终于可以瞑目了。
但是案情却突然出现转机:杨乃武的姐姐,找到红顶商人胡雪岩(大清唯一一位为官的商人),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得以将自己弟弟的冤情告知刑部侍郎袁保恒以及大学士翁同龢(同治帝老师)。
在袁保恒与翁同龢的支持下,杨乃武的姐姐得以向两宫皇太后(慈安与慈禧)陈诉弟弟的冤情,希望两宫皇太后能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沉冤得雪。
既然大学士翁同龢都已经奏请重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便引起了慈禧的注意。但其实一开始慈禧并不想管,毕竟这件案子地方已经结案,随意更改的话也不容易。
但是因为各级官员的奏请,慈禧不得不下定决心,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提到京城重新审理,为此慈禧连发了十三道谕旨。
1876年,被冤入狱三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终于沉冤得雪。刑部开棺验尸的结果是:葛品并非是毒死的,而是的病而死。
如此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终于真相大白,但本案还没有完结;这件案子的余波太大,竟让让浙江官场地震,100多位官员被革职查办。
可能有人会问:即便是只想刘锡彤冤枉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只要将刘锡彤处死便好了;为何非要牵连这么多的官员呢?
不得不承认慈禧确实有手段,她借着杨乃武与小白菜之案,实现了自己压制曾国藩湘军的目的;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较量小白菜不过是一介平民,杨乃武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举人,怎么会跟曾国藩有关系呢?
我们要看这件案子的本质,而非表面:
咸丰帝病逝以后,年仅6岁的同治帝登基,幼帝登基,两宫皇太后(慈安与慈禧)一同垂帘听政。正如翁同龢对恭亲王奕䜣说的话“幼帝登基,太后垂帘听政,可以说是孤儿寡母的局面;主干弱小而枝条变强,会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古往今来,确实有据可查。恭亲王应当担此重任,在朝中立威才是。”
太平天国出现以后,各地的都督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了死刑判决权。
而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慈禧想要重审,却需要连下十三道谕旨才能将此案提到京城;可见地方官并不想将生杀大权交出去。
虽然杨乃武与小白菜得以沉冤昭雪,但在处理这些官员上朝廷出现了分歧。
翁同龢等人主张必须要严惩这些草菅人命的昏官,而四川总督丁宝桢(杀了慈禧身边最得宠的大太监安德海)却坚决反对,他认为为了两个老百姓而牵连那么多的朝廷官员,确实没有必要。
翁同龢与丁宝桢可以说各执一词,谁也不肯相让。
杨乃武与小白菜出狱后拜谢为自己伸冤的官员们,但其实只有寥寥数人到场。
而参与审理此案的大多都是湖南籍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大多都是左宗棠一手提拔起来的。
提到左宗棠我们都知道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而且曾是曾国藩手下的湘军,如今在朝中的地位确实不容小视。
说白了牵扯此案的官员大多都是曾国藩的湘军,而此时的浙江在湘军的控制之中,虽说湘军在压制太平军上立下不少功劳,但是因“孤儿寡母”把持朝政,难免让湘军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了解清史的人知道康熙之所以裁撤三藩,就是因为三藩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
而慈禧与同治帝而言,湘军的存在确实威胁也很大;若是曾国藩学习吴三桂造反的话,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大麻烦。即便曾国藩不能直接将大清灭掉,即便是划江而治,对于慈禧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对于慈禧来说,必须要除掉这个隐患。
而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发生,恰好给了慈禧理由跟借口;慈禧恰好可以借此机会压制湘军的势头。最终此案的结果是:100多位浙江籍官员要么革职永不再用,要么摘了顶戴花翎。
但是也有人认为,慈禧之所以因杨乃武与小白菜,让100多位官员丢了乌纱帽,并非是此意。而是有别的苦衷。
慈禧有哪些“苦衷”呢?有人认为慈禧之所以如此恼火,一气之下处理了100多位官员,是因为在浙江,官官相护。而官官相护自然会威胁到皇权。
知县刘锡彤验尸的过程压根就不符合《清律例》,所以得知葛品中毒的结论自然也不成立。刘锡彤之所以认定杨乃武与小白菜之间暧昧不清,不过是听信了民间的谣言而已,至于真假并没有考证。以坊间的谣言作为线索来断案子,确实很武断。
其实浙江各级的官员都曾接到杨乃武姐姐申诉的材料,但正因为官官相护,杨乃武的姐姐才投诉无门。
如此以来,此案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直到有了胡雪岩的帮助,杨乃武的姐姐才得以见到慈禧,为自己的弟弟伸冤。
慈禧不得不给天下人一个交待,所以便将浙江100多位官员的乌纱帽给摘了。
另外,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曾在《申报》生发出,而且此案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注意。老百姓关心的都是自己的命运,而世界关心的则是大清的走势。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杨乃武与小白菜虽然没有地位与身份,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案子,也彰显出一个国家法律的严谨程度。
而西方国家呢?
他们关注的是什么?
在他们的眼里法律的严谨性、是否公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生死命运的关键所在。
不管慈禧真的是为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沉冤昭雪,还是为了做给老百姓与西方国家看,都需要公平公正地审理此案。而此案最终的结果就是:除了知县刘锡彤被流放以外,其他的全部革职,不再叙用。
结语杨乃武与小白菜虽然沉冤昭雪,但是两人的结局却是大不同:
杨乃武虽然被证明是无辜的,但是因为曾与小白菜“同桌吃饭,没有意识到男女有别,失了体统”,所以在仕途上基本上无望了。
不过杨乃武还是有营生的,他家里世代养蚕,杨乃武便将自己全部的心思用在养蚕上;而且通过养蚕获得了万贯家财,也算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1914年杨乃武病逝,终年74岁。
而小白菜呢?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子,便没有杨乃武那般幸运了。
因为曾经不避讳男女有别,与杨乃武同桌吃饭,而被认为是不守妇道。虽然大难不死,但还是被打了八十大棍。
虽然得以回到余杭,但是无人敢再娶小白菜;再加上无依无靠,小白菜选择了出家为尼。
1930年小白菜病逝,终年76岁。
小白菜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自己真的与杨二爷(杨乃武)没有私情,是清清白白的;若是还有人怀疑的话,以此为证。
参考资料:
《清宫秘史》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情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