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变法图强——楚国中兴,历经磨难,最后为何难逃一死

精写历史事 2023-12-01 12:24:13

上文我们讲到,吴起为魏国建立了——令诸侯闻风丧胆的魏武卒。并以五万魏武卒击溃五十万秦军。但是由于功高盖主,小人的挑拨,吴起被迫离开魏国。

他将目标瞄准了楚国。此时的楚国,自从柏举之战——三万吴军歼灭二十万楚军,在这之后,楚国开始从下坡路。

楚国不像三晋——魏、赵、韩,三晋是瓜分了晋国,因此,三晋防止为了手底下的人造反,他们对封君管得很严,封君很少能够世袭。并且封君只有封地的行使权,兵权也是没有的,并且服从国家管理。

但是楚国不一样,楚国的封君几乎都是世袭的,并且在土地上拥有所有权。这就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基于此楚国贵族对楚王,总是君不君臣不臣的样子,为此,楚王很恼火。

不仅如此,由于权力长期被贵族垄断,平民百姓很难有晋升空间,为此楚国也白白浪费了很多人才。而且以魏国为例,魏武卒之所以这么勇猛,原因之一就是杀多少敌人,就能够获得多大的军功。

因此百姓为了获得军功,挤破脑袋建功立业。商鞅的“二十爵位制”就是模仿魏国的。

楚国这时候并没有变法,也没有这些奖励机制。因此,楚国慢慢衰落了。这时候一个人的到来,将力挽狂澜,使楚国中兴,那就是吴起。

楚悼王听说吴起要来投奔楚国,笑得要抽过去了。楚悼王在朝堂接见了吴起,问道:“先生,当下应该如何治理楚国,才能使其富强?”

吴起一针见血:“百姓弱则国家弱。百姓常年受到封君的压迫,生活得不到保障,尊严受到践踏,那么作为国家基石,必定使国家轰然倒塌。因此,我主张变法图强——削弱封君的权力,对封君制进行改革。”

此话一出,朝廷上一片哗然,他们哪一个不是来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贵族,凡是身居高位的大臣都是封君。

楚国最大的封君阳城君跳出来,对吴起吼道:“国家的传统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传统都改变了,那国家必定不会长远,你主张变法,那是因为你不会治理国家。”

这时候,朝堂上的怒火被点燃了,有的人甚至按捺不住要上去殴打吴起。

“王卒何在?”楚悼王怒喊到。

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瞬间安分守己了。

所谓的王卒是楚王的杀手锏,王卒只听命于楚王。虽然封君权力大,那也仅仅是在他的封地,国都是楚王的地盘。谁要是敢造次,分分钟钟脑袋搬家。

楚悼王:“我任命吴起为令尹,按照你的经验对楚国进行改革。如有人敢反抗,你带着王卒进行镇压,格杀勿论。”

吴起受宠若惊,他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令尹这么重要的职位竟然说给就给,楚悼王却给了他充分的信任。日后吴起也报答了楚悼王的知遇之恩。

吴起变法图强

很快,变法措施出来了。这措施一出来,贵族们都要哭晕在厕所里。

第一条,降低封君的爵位,封君的爵位传到孙子辈之后,国家就要收回他的爵位与领土。并且无事可做的贵族发配边远地区去开荒。

第二条,整顿吏治。罢黜无能的官员,不准官员走后门。

第三条,整军经武。对在战场上立下功劳的百姓,封赏爵位与土地。

法令一出,贵族们哭天喊地,对吴起恨得牙痒痒。可奈何吴起有楚悼王的支持,并且有王卒的震慑,贵族们只能把这笔账记下来。

但是,经过吴起的变法。楚国国力大增,百姓生活幸福度大大提升。

吴起复仇魏国

在吴起带领下,国力大增。于是,吴起带兵向南征服了百越地区【今湖南省地区】。公元前383年,吴起趁着魏军主力在北方与赵国交战,从南方攻打魏国,并吞并了陈,蔡两国。

无奈之下,魏武侯下令从赵国撤兵,回防魏国。这也是“围魏救赵”的由来。

吴起——变法的牺牲品

公元前381年,打了胜仗的吴起大军班师回朝。此时的死神悄然降临。

一进入郢都,吴起兵权也被夺走了。他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但是,他很感谢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吴起还是带着自己为数不多的亲兵,走向王宫,向楚悼王做最后的告别。

王宫内封君们早已迫不及待了,吴起一进入大殿,就被封君杀了。封君还不解恨,把吴起分尸了。

一代战神就此陨落,吴起一生战功无数,不能死于战场是遗憾,但是,他的事迹给历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这也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1 阅读:102
精写历史事

精写历史事

每天分享一则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