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需要有同理心?看看电梯案例就明白了

钦泽练八段锦 2024-05-25 03:31:28

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管理团队,而要想管好团队,就必须要善于洞察人。洞察人是指对人有深入了解,不只是对其言行的细节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简单理解成了解对方想什么,因而可以按着对方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就有了沟通和相处的基础。很多管理者尽管也能做到善于观察,却是按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所以双方很难踩到一个点上。

“三明治法则”是同理心的简单应用,先来了解一下。

三明治法则

同理心可以按程度分成多个层次,高层次的同理心固然更有价值,但也很难培养。好在就算同理心的层次没达到很高,做不到详细了解对方的思路,也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沟通。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爱听好话、排斥说自己不好的话。基于这一共性,就有了“三明治法则”(见下图)。

三明治法则

吃三明治时,主要感受的是外面的面包,中间的馅料是帮助入味的。而做三明治的人都知道,中间的馅料才是营养来源,外面的面包只不过起了固定作用以及填饱肚子。

我们以上下级沟通的场景为例,可以很形象地用三明治来对比沟通双方在关注点上的差异。上级是做三明治的人,下级是吃三明治的人。

上级发现了问题,想要让下级承认自己的不足或过错,如果上来就直白地跟下级谈论问题,下级未必能够接受,因此要用两片“面包”夹起来。

这样下级感受到的重点变成了面包,而馅料被适当淡化了,因此可能更容易被接受。而对上级来说,馅料仍然是重点,只不过用面包打了掩护。

“三明治法则”是将沟通分成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说好话,消除对方的戒心,缓解紧张情绪,让对方有沟通的意愿。

第二步是说真话,指出对方的问题,或者反对其观点。

第三步又是说好话,相信对方能够做得更好,自己也会提供更多支持。

“三明治法则”很简单,也很容易实施。上级不需要对下级有太多的了解,也可以直接套用这一方法,因为考虑了对方的感受。

然而高层次的同理心就没这么简单了,要能充分理解对方的思路,按照其思维逻辑进行深刻思考。

那么管理者应如何培养同理心呢?来看一个电梯案例。

电梯案例

大家经常会乘电梯,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其实电梯包含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人们在乘电梯时,按照场景将扮演两种角色:一是赶电梯的人,在电梯外面;二是已经进了电梯的人,看着其他人在外面赶电梯。

赶电梯

接下来看两个场景。

场景1:自己快步奔向电梯,还是没赶上,电梯里没人肯按一下开门键。

想必很多人都遇到过这个情况,当时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是无比愤怒,责怪电梯里的人不讲道德。

场景2:自己已经进了电梯,看到有人向电梯走来,却没有伸手按一下开门键,然后电梯门关上,那人没能赶上。

这时的你是怎么想的呢?想赶电梯还不快点跑,慢悠悠地走过来,我为什么要帮他?全然忘了自己也像这样赶过电梯。

在这两个场景中,由于自己的角色不同,导致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有人说是因为没有换位思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其实情况不止是这样,因为这两个场景不断反复发生,每个人的角色也在不断切换。因此,其实大家都很能体会在两种场景下的感受,却仍然没能触发同理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影响同理心的因素

电梯里的人为何缺乏同理心?大致有四个影响因素:

1、角色效应。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当我们在各种角色之间切换时,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尽管自己曾经被挡在电梯外面,但现在已经站在了电梯里面,当前角色与电梯外的人相对立,因此角色效应压过了同理心。

2、报复心理。很多人都有过场景1的经历,而在外面赶电梯的人,有可能就是曾经将自己挡在外面的人,于是就想要报复。对于那个赶电梯的人的内心感受,尽管自己很能体会,但还是决定先报复再说,因此报复心理压过了同理心。

3、心理伤害。我亲自经历过,进了电梯后看到一个人快走到电梯门口了,于是按下了开门键,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走过来,根本没有进来的意思,还摆手让我上去。他的这一行为显然不符合常理,当时是疫情集中封闭解封后,难道他是担心交叉感染,只想独自乘电梯?但万一后面又有很多人怎么办?除非他自己走楼梯。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按开门键的意愿明显降低不少。

4、击鼓传花。当电梯里的人很多时,最靠近按钮的人决定了是否按下开门键。这很像击鼓传花,当鼓声停下时,花在谁手上是随机的。决定是否按下开门键,跟其他人的想法无关,更不是电梯里的人达成了共识,因为其他人要么压根不去想,要么对此无能为力。

我们总是强调同理心、换位思考,却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很难看到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人的同理心等级本来就很低,在-1、0、1、2四个等级中,多数人都处于-1级,也就是很少从他人角度看问题、很少考虑他人感受,新生代年轻人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则是原本有同理心,但被场景和心理变化干扰了。

同理心是可以管理的

在电梯案例中,两种角色由于关注点不同,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对抗。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积极解决。如果有更多的人有意识按下开门键,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风气,那就可以部分压制个人的自私心理。就像曾经要求乘坐扶梯要靠右站立,很多人慢慢养成了习惯,如果有人违反,其他人会出面干预。排队时不能插队更是如此,早已深入人心。

二是消极解决。管理学里有个“彼得原理”,说的是人人都倾向于晋升到超出自己能力的等级,说白了就是自视过高。没赶上电梯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快,就是因为觉得电梯里的人理所应当要等着自己。如果能够降低心理预期,客观事实的反差就会小很多,心理自然就平衡多了。

在前面的分析中,主要分析的是电梯里面的人对赶电梯的人的同理心,但其实反过来也值得思考,上述“消极解决”就是反向同理心。

赶电梯的人自己着急,于是就认为电梯里面的人都应该顾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如果能降低对电梯里的人的期望,他们按开门键就会很感激,不按的话也没什么,那么自己也就不会为此耿耿于怀了。

很多人常常会“换位思考”,但方向是反的。什么意思呢?看到别人做什么,总喜欢思考“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做”,这是一种错位的换位思考。换位倒是换位了,但心理更加不平衡,说到底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而真正的换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他人的感受。

同理心往往还需要被激发,也就是对他人同理心的管理。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的,指望别人怎么样,要先想想自己怎么样。

回到电梯案例,如果想让电梯里的人等你,那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做三件事:

1、快步跑起来,让电梯里的人感受到自己很着急。如果你自己都不急,凭什么让别人等你?2、跟对方交流。一面向前跑,一面可以大声喊道“麻烦等一下”,进一步强化“自己很急”的心理暗示。3、表示感谢。如愿以偿地进到电梯后,要有回应,感谢对方的帮助。不要总觉得别人按开门键是理所应当,而是在帮助自己。表示感谢后,对方得到了心理补偿,以后就会继续帮助更多的人。

因此,同理心并不全是发自主观,在外力的作用下更容易被激发出来。

管理者不只自己要有同理心,还要想办法将下属的同理心激发出来,就更有助于相互理解。作为下属,如果有了同理心,就能理解上级的良苦用心,批评是为了自己好,很多话就容易听进去。

如何激发呢?比如可以共同分析问题的严重性,给客户带来多大的影响,给公司造成多大的损失,让对方有所触动。再比如可以讲自己像对方这么大时的例子,当初自己一意孤行,吃了多少苦头。

无论是自己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还是激发对方的同理心,都需要对对方有深入了解,深入思考对方的言行特点及背后逻辑。需要管理者长期坚持,才能逐步养成习惯,就能做到对自己及他人的同理心的管理。

以上是乘电梯引发的同理心思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关注本号,不错过最有价值的商业和企业管理观点。】

0 阅读:0

钦泽练八段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