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可是被称作千古奇人,而他的主公刘禅,向来是以“仁慈宽厚”的模样被大家所知晓。但是呢,诸葛亮过世之后,刘禅竟然接连把三位重臣给杀了,这可把大伙惊得不行。其实啊,他一直在装糊涂呢。
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异行为,好像在历史的漫漫征途中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在这个极具吸引力的话题里,我们会仔细探究刘禅装糊涂的深层缘由,剖析这位“宅心仁厚”的主公为啥要保持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形象。
也许,这个故事能让我们看清在政治权术里,表象跟真相那种微妙的关联,还能促使我们深入琢磨领导者的智慧和权术手段。那就一起开启这段坎坷的历史行程,解开刘禅装糊涂的谜团,领略历史的戏剧性和奇妙之处。
【一、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就任空职君主?】
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17 岁的刘禅接下了蜀汉的大业。按照刘备的遗愿,诸葛亮要帮着刘禅管理国家。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好几年里,朝政完全由诸葛亮掌控,刘禅就跟个木偶似的,一点儿实际权力都没有。
刘禅心里头是不是窝着股火呢?他明明都到了能够亲自主持政务的岁数了,却被一个辅政大臣给晾在一边,这对他自身的权威肯定是个特别大的冲击。但是呢,诸葛亮功劳大得很,声望也高得很,在那个时候,刘禅也只好把这口气咽下去,接着扮好一个听话的角色。
然而,刘禅的耐心也是有限度的。在诸葛亮坚决要北伐之际,鉴于国家实力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刘禅劝说诸葛亮放慢进程。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并未听从,仍旧我行我素。到了这个时候,刘禅也只好予以配合,在对外方面呈现出全力支持的态度。
刘禅的做法,从一个角度看,那是符合政治需求的,有利于维持朝堂的团结;可从另一个角度讲,说不定他心里打着小九九,想借着诸葛亮吃败仗来让他下不来台。然而,他怎么也没料到,诸葛亮竟然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就此离世,使得刘禅后面的盘算都泡汤了。
实际上,刘备离世后,刘禅对权力那可是心心念念。他一心想证明自己同样能当个好皇帝,把川蜀之地管理得井井有条。然而,诸葛亮功勋卓著,刘禅着实没法直截了当地跟他对着干。
那他就决定忍下来,盼着形势能有所变化,自己的机遇能到来。诸葛亮当政的时候,刘禅在表面上对他是啥都听,可背地里跟几个亲信老是念叨诸葛亮不把他当回事儿。他的这些亲信都劝刘禅得沉住气,当下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诸葛亮那边,要是刘禅莽撞行事,那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给坑了。
所以呢,诸葛亮铁了心要北伐的时候,刘禅表面上那是使劲支持,可背地里却盼着他在战场上栽几个跟头。为啥呢?要是诸葛亮北伐失败了,他刘禅就能找着机会把大权给夺回来啦。只可惜呀,老天爷不帮忙,诸葛亮不但没失败,还英勇牺牲了,这一下,刘禅后面打的那些小算盘可全都泡汤了。
【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大开杀戒】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刘禅悲痛万分,亲自操办悼念之事。可就在他泪流满面的时候,李邈却莽撞地呈上文书,说诸葛亮是个篡权之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
李邈这番言论简直是添油加醋。这可把刘禅给气坏了,当下就把他关进了大牢,没过多长时间,李邈就死在了狱中。不难想象,此刻的刘禅心里得有多恼啊!他对诸葛亮一直都很容忍,哪承想诸葛亮都走了,竟然还有人蹦出来说坏话,这分明就是在打他的脸嘛!
李邈不过是个开头。诸葛亮离世后,魏延和杨仪这两人先后闹起了矛盾,彼此都指控对方有谋反之举。刘禅原本打算先暂且安抚一下,哪承想杨仪竟敢自作主张把魏延给杀了。刘禅这下可不干了,立马就把杨仪的官职给撤了。杨仪心里不服气,多次上书对朝廷谩骂不休,刘禅于是就把他贬为了平民。最后,杨仪上吊自杀了。
三位大臣相继被处斩,这足以表明刘禅内心的不满已然堆积到了极限点。当诸葛亮这个如同“压力锅”般的存在被打开的瞬间,刘禅终究是彻底爆发了。
李邈的死,那可是刘禅给出的一个警告,意在告知其他大臣,自己的忍耐是存在底线的。而魏延与杨仪的死,透露出刘禅要重新夺回权力的讯息。诸葛亮离世后,刘禅总算能够不再掩饰,凭借自己暗藏许久的野心对朝堂进行重新整顿了。
实际上,刘禅心里一直对诸葛亮存着嫉妒之意。这天下明明是自己的,可大权却被一个辅政大臣紧紧握在手中,这事儿让刘禅心里特别不痛快。他老是认为诸葛亮就是存心打压自己,不让自己有发挥才能的机会。自己费劲儿地学习怎么治理国家,可诸葛亮却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
这种嫉妒不断积攒,到诸葛亮去世后彻底爆发了出来。趁着诸葛亮刚离世,刘禅立马诛杀那些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以此来整顿朝政。李邈、魏延、杨仪都和诸葛亮关系匪浅,刘禅把他们视作极大的隐患,于是毫不手软地将他们给除掉了。不得不说,这已然不是单纯的政治斗争了,而是彰显出了刘禅个人品性中那股子嫉恨劲儿。
【三、刘禅掌权后大刀阔斧改组人马】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没多久便将大权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他首先把军政大权从蒋琬那儿收了回来,达成了名副其实的君主集权。接着,他对朝中人员进行了调整,逐步让刘备与诸葛亮时期的那些老臣的影响力减弱,把自己信任的人安排了上去。
这一连串的举动,足以表明刘禅有着极为强烈的权力渴求。他期望向众人证实,自己已不再是往昔的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而是一名实打实的掌权者。为此,他施行重整朝堂、与群臣巧妙周旋的办法,以此来进一步强化皇权。
刘禅所推行的这些改革办法,逐渐缓解了诸葛亮离世给朝廷造成的不安定状况。特别是他着力强化与东吴的同盟情谊,让整个西蜀政权渐趋安稳。不得不说,在诸葛亮离去后,刘禅作为皇帝的特质也开始展现出来了。
实际上,在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刘禅就已经悄悄结交了属于自己的亲信,也提前选好了在夺权后对朝堂进行改组的人员。因而,诸葛亮刚一去世,刘禅便即刻展开行动,毫不迟疑地铲除异己,拉拢自己的心腹之人。
一开始,刘禅着实碰到了一些麻烦事儿,像老臣们跟他不太熟络,军队的心思也不太稳当。不过刘禅那可是相当聪明,他先是使了个高压手段,杀一儆百,接着又对有功劳的人加以抚慰,没过多会儿就把军队和百姓的心给稳住了。
刘禅心里清楚,若想实现长久且稳固的统治,单靠杀戮那是万万不行的,得和人结成同盟才行。于是,他在把亲近诸葛亮的大臣杀掉后,即刻拉拢新的力量归入自己的阵营。强化和孙权的联盟便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棋。刘禅从政治方面进行考虑,摒弃了成见,而孙权呢,为了对抗曹魏,也选择和蜀汉交好。
如此一来,诸葛亮离世后,刘禅一家独大,然而,国家并未因此产生过多动荡,并且各方势力还渐渐形成了新的力量平衡。这恰恰表明刘禅有着极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政治手段,着实应该让人们对他进行重新考量。
【结语:刘禅其实是位隐忍多谋的明君】
总的来讲,说刘禅在历史书籍里被刻画成懦弱没本事的样子,这可不太对。诸葛亮还在的时候,他故意把自己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时机;等诸葛亮走了以后,他毫不迟疑地清除那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强化皇权,让国家的局势安稳下来。
这些举动全然表明他是一位能忍且有谋略、深沉又果断的贤明君主。也许刘禅能够在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稳坐江山长达四十多年,恰恰是凭借他那种在隐忍中透着坚决、懂得保全自身的特性。
不得不说,在三国君主中,他称得上是少有的“大智若愚”之人,应当被人们重新加以审视与评价。刘禅在历史上的评价偏低,很大缘由在于诸葛亮的光芒太过夺目。不过,从这些事例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察觉到,刘禅绝非长久以来人们所误解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恰恰相反,他其实拥有着皇帝般的政治手段和宏伟的才略,只不过是有意将其掩藏起来罢了。而这种能忍且多谋的特性,恰好使得蜀汉能够在三国的争斗中存续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