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亲手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到了晚年,为啥三次传召燕王朱棣进京,却都如石沉大海一般没了音信?那燕王为啥走到半路又掉转方向回自己的封地了呢?最终还引发了靖难之变。这当中的历史真相到底是啥呢?
【一、朱元璋一生牵挂,就是如何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
朱元璋这辈子心里最惦记的事儿,就是咋能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就为了这个,他当皇帝的时候大力扩充后宫,不停地娶妻纳妾,一辈子生了好几十个孩子,当中有 26 个是皇子。朱元璋这么做,说到底就是希望借助皇子们的力量,让大明的江山更加稳固。
朱元璋这人疑心挺重,打小就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清楚地晓得人心有多坏,所以特别在意怎么能让大明的江山根基稳固。和那些只晓得沉浸在权力带来的享受中的皇帝不一样,朱元璋心里老是惦记着皇位传承的事儿。他娶了好多妃子,就是想多生些皇子,好让这些皇子成为守护江山的坚实后盾。
这一做法在历史上算不得新鲜事儿,从古至今好多君主都这么干过。不过朱元璋的做法规模特别大,他连续几十年大规模地纳妃,一辈子生下的子女数量多得让人吃惊。这固然消耗了朱元璋大量的精力,可在他看来,让江山永远稳固才是最重要的目标,所以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长子朱标会承接皇位,成为正统的传承者;而其他皇子会被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彼此相互牵制。倘若儿子们能够充分团结,那么当外患来袭时,他们能够分别作战,朝廷政权也能依旧稳固。如此一来,皇室内部既能够和谐共处,又能够确保大明江山永远稳固,这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堪称完美的安排。
【二、朱标的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继承计划】
然而啊,老天爷不随人愿呐,朱标竟然在朱元璋前头就早早地去世了,这一下把朱元璋的继承计划给打乱了。身为父亲,朱元璋在悲痛的同时,也只得重新琢磨大明皇位的继承人该选谁了。
朱元璋最为信任与倚重的儿子朱标,在他心中,朱标乃是大明正统的接班之人。朱元璋始终着力培养并锻炼朱标,教导其研习治国之法,好为日后继承皇位做准备。然而,未曾料到的是,朱标竟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这给朱元璋带来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他不光痛失了自己最为疼爱的儿子,同时也代表着他的继承规划彻底化为泡影。
身为一位步入晚年的父亲,朱元璋那可是悲痛万分。可他不光是父亲,还是一国之主,只得收起自己的情感,将大明江山摆在首要位置。一番深思熟虑后,朱元璋拍板,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往后承接皇位。
这一决定虽说合乎情理,然而却为日后的靖难之变埋下了祸根。身为长子的朱允炆,不过是个十几岁的皇孙,着实算不上出色。他既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又毫无带兵作战的经验,想要稳坐皇位并赢得天下人的心,并非易事。反观另一位候选者朱棣,那可是才华横溢,英勇善战,深受部下的拥护。要是把这两人的地位相互调换一下,那才是最为妥当的布局呢。
【三、朱元璋偏偏选择了朱允炆为继承人】
然而,朱元璋硬是选中了朱允炆,理由其实挺简单——朱允炆乃是嫡长孙。在朱元璋那传统的观念中,皇位就得传给嫡长子,这是不可更改的规矩。朱标早早离世,那这爵位就该由他的嫡长孙朱允炆来承袭,在朱元璋眼中,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就为了这个,他甚至甘愿冒风险,让一个愣头青登上皇位,也要保住这份所谓的“正统”。
朱元璋出身贫寒,以农民之身登上皇位,他打心底里看重“正统”的传承,毕竟这关乎着他江山的合理性。所以,即便明眼人都能察觉,才能一般的朱允炆跟朱棣相比,着实差了不少,可朱元璋仍然坚持认为朱允炆才是大明正统的唯一继承者。
这其中的原因呢,是朱元璋打小就在农村长大,深受传统伦理观念的浸染。在他看来,嫡长子那才是正宗的,次子啥的都算旁系,皇位就得由嫡子传给嫡子,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朱标早早去世了,那他的嫡长孙朱允炆理所应当地就该继承皇位,朱棣他们就算再有才能,在朱元璋眼里也就是庶子,根本没资格对皇位有啥想法。
所以呢,尽管大臣们都纷纷举荐朱棣,说他有才,应该让他继承皇位,可朱元璋没答应。在朱元璋的心里,皇位可不是凭才华来定的,得看血缘关系。朱允炆那才是正儿八经的正统,朱棣不过是庶出罢了,按辈分就该朱允炆来当皇帝,这没啥可争辩的。为了保住这正统的地位,朱元璋竟然不怕冒险,让一个没啥本事的少年去掌管大权,从这儿就能看出他对正统传承有多执着了。
【四、朱棣才能出众,深得北方拥戴】
和朱允炆不一样,朱棣可是朱元璋颇为看重的皇子之一。这人呐,既聪慧又能干,还特别勇猛善战,手下的人对他那是相当拥护。朱元璋早早地就把他封为燕王,让他镇守北平那一块儿地方。朱棣还获得了统领三卫军民的权力,他的实力强得都能跟皇帝叫板了。
朱棣打小就聪明过人,与人交往也是一把好手,因而早早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他学习勤奋努力,不管是武艺还是学问,都表现得极为出众,这让朱元璋看到了他这个儿子的不凡才能。而且,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性格宽厚实在,赢得了不少长辈和兄弟的欢心。
长大后的朱棣着实没让人失望,他把父亲的雄才伟略给传承了下来,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行军打仗,那都是相当厉害。在操练军队、平定叛乱的过程中,他多次立下大功,打造出了极佳的形象。北方的将士们对朱棣的才能那是相当钦佩,一个劲儿地恳请他出任北方统帅。
瞅见儿子的本事,朱元璋那是相当高兴。他打定主意,提前把朱棣封为燕王,让其驻守北平,掌管北方三卫的军民事务。如此一来,北方的防务就能交到朱棣这位得力大将手中,他自己也能省不少心。不过,朱棣统领着大批军队,实力强得都能跟皇帝叫板了,这一安排着实有些冒险。但朱元璋为了激励朱棣,还是决定大胆尝试一番。
【五、朱元璋驾崩,朱棣才返回封地】
1402 年,朱元璋驾崩之际,朱棣正领着军队往京城赶,打算去奔丧。哪承想,走到半道上,他猛地接到一道诏书,让他立马回自己的封地,不准进京城。这诏书里说,皇帝已然去世,身为藩王的朱棣没必要进京,在封地老老实实侍奉新皇帝就行。
朱棣心里挺乐意回去,啥也没说,赶忙掉转方向回燕王府了。他心里清楚得很,这道诏书实际上就是想把他困在自己的封地,不让他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和他那些支持者忌惮朱棣的能耐,就想把朱棣搁在北方,隔开他。朱棣自己也晓得,要是进了京城,那肯定得被困在皇宫里,藩王的位子也就没了。所以啊,不进京对他来说反倒是个更好的法子。
【六、朱元璋三次询问燕王为何未至】
然而这会儿躺在卧榻上的朱元璋,压根儿就不清楚朱棣已经回他的封地去了。他原本想着借助朱棣的力量,让皇位传承得以稳固,哪承想朱棣半道上就回去了。所以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朱元璋一次又一次心急如焚地向身边人问道:“燕王到了吗?”但周边的侍者谁都不敢吭声,朱元璋连着问了三遍,也还是没把燕王给等来。
这最后的三次呼喊,是那将死之君的绝望与无助。朱元璋清楚,皇权一旦旁落,定会引得藩王们虎视眈眈,因而打算凭借燕王的势力去压制其他皇族。怎料朱棣竟临阵退缩了,朱元璋的期望就此破灭,大明江山的未来变得难以捉摸。
【七、朱棣回封地后暗中蓄力】
朱棣回到封地后,态度模棱两可,他既没说支持朱允炆,也没公然起兵反叛。私底下呢,朱棣悄悄拉拢优秀的大臣,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积攒实力。他心里清楚,朱允炆迟早会和自己对着干,但现在还不是一决胜负的时候。所以,朱棣就这么憋着一口气,一天天地盼着时机到来。
终于,朱允炆登基的次年,朱棣觉得时机成熟,便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举兵反叛,成功攻占京城,将朱允炆的皇位废除。就这样,朱棣登上皇位,把国号改为大明,被称作明成祖。而这所有的开端,能够回溯到二十年前,也就是朱元璋三次召唤燕王却不见回应的那个时刻。
【结语】
这么一瞧,朝代的变换其实就是历史的不断重复。朱元璋在晚年三次呼喊燕王,朱棣即位后也有相似的遭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燕王朱棣果断出手夺取政权,而燕王朱高煦却克制住了自己的野心。历史本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风云不停变幻,江山不断更替,编年体史书的长篇画卷就这样一直展开着。
结语:历史是没法假设的,可要是假设一下历史,或许能让人稍微看清些东西。要是当年朱棣听从命令进了京城,那大明的江山可能会安稳不少;但也许这也没什么用,靖难之变说不定迟早都会发生。天意难以捉摸,人心也难以揣测,朱元璋晚年的三次呼喊,造就了明初这不一样的风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