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将徐达灌醉扔上龙床,徐达醒后浑身颤抖,机智应对保住小命

秋瑾落叶微凉 2025-02-20 16:16:01

【前言】

一个草根竟然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朱元璋的一生着实堪称传奇。可是,当大权握在手中之后,他就变得残忍且多疑,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在他看来,就算是那些有着开国功勋的重臣,也难以避免灾祸降临。

开国元勋徐达,在朱元璋眼中竟成了必须铲除的心头大患。朱元璋曾两度设下圈套,想要试探徐达,好给他安个罪名加以整治。不过,徐达那可是聪明绝顶,他凭借着沉着冷静的应对,消除了朱元璋对他的猜疑,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那,朱元璋到底布下了啥样的圈套呢?身处险境的徐达,又是咋去应付的呢?想当年,朝堂里此起彼伏的暗流,又掀起了何种风浪呢?

【一、朱元璋功成名就后,功高者常为其忌】

朱元璋这人啊,心思特别细密,做事那叫一个干脆利落,常常让人毫无防备。他心里清楚,权力这东西得到可不容易,为了把皇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避免权力落到别人那儿,就大肆杀戮,铲除那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当年的那四大案发生的时候,就是朱元璋杀人最多的阶段,他这么做就是为了确保没人能对他构成威胁。

在朱元璋看来,那些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是最让他心存顾虑的。毕竟只有这帮人,才具备跟他抢夺权力的可能。当时,身为开国六王之首的徐达,就成了朱元璋所顾忌的人。

徐达这人呐,生活简朴,不喜欢那些虚浮华丽的东西,就讲究个实实在在。他帮着朱元璋好些年,跟着他到处打仗,那功劳可是相当大。有人劝他多要点赏赐,可他只是摆摆手,摇头说道:“我是为了天下而努力,可不是为了捞钱。”但也恰恰是因为徐达功劳太大,朱元璋对他越发心存忌惮。

“这人功劳太大,都超过我这个当主子的了,要是他有了别的心思,那我的江山不就危险了?”朱元璋心里这么琢磨着。基于此,他打定主意要试探一下徐达,好找个由头整治他一番。

其实朱元璋这人挺矛盾的。一方面,他特别重视像徐达这种一门心思的忠臣;另一方面呢,他又害怕这些人会夺走他的权力。

朱元璋这人啊,疑心太重了。他心里清楚徐达那是忠心不二,可就是没法做到全然信任。就因为这样,他绞尽脑汁地去试探徐达,想着能找个由头把他给办了。

不过呢,徐达心里头很清楚朱元璋这人在想啥,也早就把他的计谋给看透了。正因如此,在那两次试探里,他都可以沉稳地去应对,从而成功地让自己摆脱了危险。

【二、第一场试探,徐达推辞特权】

朱元璋虽说对徐达心有忌惮,不过也清楚他对自己那可是忠心不二。基于此,他打算先稍稍试探一下,给徐达一些特殊的权力,瞧瞧他会不会就此生出别的心思。

朱元璋安排徐达入住吴王府,想要借此瞧瞧他会作何反应。这吴王府原本是朱元璋自己当吴王时的住所,位于风水绝佳之处,且奢华无比。要是一般人能获此特殊待遇,肯定会兴奋万分。

您猜怎么着,让人没想到的是,徐达想都没想就给拒绝了。“皇上您的这番优待,臣心里明白得很。可臣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了,那吴王府太阔气了,臣住那儿不自在。”

朱元璋好说歹说,徐达仍旧执意推脱。这下子,朱元璋才算稍稍放心了,毕竟徐达没有因为功劳大、地位高就有别的心思。

徐达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清楚这是朱元璋在试探他呢。要是他把吴王府给接下了,那朱元璋肯定得怀疑他对权力有想法。所以啊,他就想一门心思,啥也不想,专心致志地帮着朱元璋治理国家。

徐达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他跟了朱元璋好些年,一路上那是拼命苦战,不知流了多少血,功劳那可是大大的。原本想着帮着打下天下后,就能找个地儿归隐,舒舒服服地过个晚年。哪成想,朱元璋对他竟然这般猜疑提防。

不过他心里清楚,朱元璋这人疑心重,不管自己咋去解释,都不可能把他的疑心彻底消除掉。

所以呢,徐达打算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朱元璋想要考验他,那他便通过实际举动来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对于朱元璋的猜疑,他早就见怪不怪了,也不再为此伤心,只想着尽心尽力地辅佐朱元璋,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好。

【三、第二场试探,徐达急流勇退】

朱元璋瞧着徐达拒绝特权,暂且打消了些疑虑。可像徐达这样功高震主的人,朱元璋终归是难以安心的。没过多久,他打定主意,要再设个局,这回竟是想要徐达的性命。

那一年,徐达统领军队向北征伐,把元军打得大败。等他胜利归来的时候,朱元璋设下宴席招待他,看上去特别欢迎他的样子。然而,朱元璋却暗中让人在徐达的酒中放了迷魂药。

您猜怎么着?徐达实在推脱不了朱元璋的热情款待,几杯酒下肚后,就醉得不省人事了。朱元璋瞅准这个时机,让人把徐达给扔到了自己的龙床上。要知道,这龙床那可是天子才能用的,朱元璋这么做,就是想给徐达扣上一个不忠不义的罪名。

第二天一大早,徐达从酒醉中醒来,一瞅自己竟然躺在龙床上,顿时吓得心惊肉跳。他心里清楚,朱元璋这是打算给自己安个罪名,好把自己给收拾了。

情况万分危急,生命受到威胁,可徐达一点儿也没慌乱。他思索了一小会儿,就决定主动去承认错误,用带着悲切的语气跟朱元璋讲:“我真不是故意冒犯您啊,陛下,那是我喝酒后犯糊涂了。恳请陛下处罚我,这样才能彰显天理啊!”

朱元璋瞧着徐达这般懊悔不已,这才明白他没有二心,于是便饶恕了他。

说实在的,徐达心里那是相当难过。他跟了朱元璋好些年,帮着朱元璋把国家给建立起来了。哪承想朱元璋竟然跟他翻脸,还想方设法地坑害他。可徐达为了能让自己平安无事,也只好把这口气咽下去,摆出一副特别后悔的模样来。

这是朱元璋设下的第二个陷阱啦。头一回那是试探,而这一回却是要把他往死路上逼。徐达作为一名老臣,竟受到这般对待,不由得感叹朱元璋太多疑了。

不过这人活在世上啊,难免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徐达既然已经把朱元璋给看透了,那也就接纳了这样的他,只盼着自己能平平安安地过完后半辈子,不再跟他去计较啥了。

就这么两回成功脱险,徐达顺利消除了朱元璋对他的怀疑。朝堂上好多大臣相互倾轧,从而惹出祸端,可徐达却能够安然无事,这足以表明他心中有谱,谋划深远。

【四、忠心之人,最终得善终】

不难想象,那时朝廷里暗潮涌动,各种权力纷争难以避免。徐达能够两次成功脱险,毫发无损地离开,实在是很不简单。

建国伊始,朱元璋为了清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大肆杀戮。就连身披战甲的徐达,都不被他所容。不过,徐达依靠着自己的沉着与聪慧,成功摆脱了危险,最终得以善终,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能安享晚年的开国功臣。

徐达能够得以善终,那是由于他一直心怀忠诚,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和朱元璋去争权夺势。他对权势没有什么贪图之心,只想着尽心尽力地去辅佐朱元璋。也正是这样的一片赤诚之心,使他避开了朱元璋的猜疑,最后得以平安地度过一生,直至终老。

咱常常会在多疑的上司或者爱猜忌的同事跟前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时候啊,不妨学学徐达,学学他那沉稳聪慧的行事风格,还有灵活应变的处事办法,说不定就能摆脱困境,打开新局面呢。

实际上,徐达得以保住性命,这并不奇怪。他帮着朱元璋夺取天下,战功卓著。在当时的那些功臣里面,他不贪图权力,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这是相当难得的。

要知道,徐达之所以能获得朱元璋的认同,那是因为他一直都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倘若他有哪怕一丝谋求权力的念头,恐怕早就被朱元璋猜疑并除掉了。

那这么说吧,忠诚的人最后是会得到奖赏的。徐达能够得以保全,这对朱元璋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儿。

【五、警惕猜忌之心,方得处变不惊】

要记住,在那暗潮涌动的环境里,别让猜忌把自己束缚住;同时,也得留神自己别掉进猜忌的泥潭当中。

要是心境宽广、胸怀坦荡,那猜忌就没法把人束缚住;要是见的多、懂得广、知识丰富,那在判断事理、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轻易地产生猜疑了。

这样才能够在面对变化时不惊慌失措,淡定自若地去应对。

实际上,猜忌这玩意儿常常会变成一个人的弱点。对别人猜忌,自己心里也不踏实;对自己猜忌,那更是会丢掉向前走的劲头。

【结语】

咱可以拿徐达当榜样,让自己拥有一颗实在又善良的心。看清周围的情况,坦然面对现实,不去跟那些猜疑和算计纠缠,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遇到的危机,让自己重新充满活力。

在这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里,我们时常会碰到被人猜忌或者产生误解的情况。只有心胸开阔、目光长远,才能够应对突发的状况。在低谷的蛰伏时期,也能够最终收获好的结果。

0 阅读:5
秋瑾落叶微凉

秋瑾落叶微凉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