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迪・斯里曼(Hedi Slimane)在 2018 年出任 Celine 创意总监没多久后,推行 Celine 艺术项目。自此,Celine 将历年购藏的当代艺术品和委托艺术家制作的场域特定艺术装置,放在各地旗舰店展出,包括位于纽约麦迪逊大道和伦敦庞德街的旗舰店,以及刚刚在台北 101 翻新开业的精品专卖店。Celine 艺术项目邀请了五十多位艺术家参与,他们的作品大胆别致而不失雅丽,与斯里曼高瞻远瞩的设计美学,以及他致力阐明艺术如何串联时装的努力相得益彰。
2019 年起,Celine 艺术项目邀请了当代艺术家金允信、西蒙尼・法塔尔、米莫萨・埃沙、马秋莎、金・戴克斯一起合作,透过委托她们创作场域特定装置和购藏艺术品,展现艺术与时装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次苏富比将介绍这五位曾参与 Celine 艺术项目的艺术家的作品,看看他们的艺术概念如何启发艺术和时尚的未来发展。
金允信
金允信,照片由艺术家、纽约、
首尔及伦敦立木画廊、首尔及釜山国际画廊提供。
雕塑家罗谢尔·戈德堡(Rochelle Goldberg)的雕塑运用青铜、陶瓷、原油、角豆树常见于阿根廷的高原沙漠,能够抵御强风和持续干旱,韩裔雕刻家金允信指角豆树拥有「石头的力量」。当她发现凿子不够用,随即考虑非正统的雕刻方法。她表示:「电锯已经成为我创作的首选工具,可以更容易切开角豆树材,展现中心的木髓,是用来看透树心的完美工具。」
金允信以创作质感粗犷的木雕和石雕著称,在相当多产的六十多年艺术生涯中,她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好奇心追逐心中那片独特景致。她从不跟随艺术潮流,当年她选择留学巴黎的决定,开启了她「非同寻常」的创作之路。回国后,她深感国内对女性艺术家支援不足,于是自发与其他艺术家组织韩国女雕刻家协会。协会创立至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每年仍会举行会员作品展。
金允信,《加二加一分二分一》,2015 – 2023 年作,图片由 Celine 大阪御堂筋店提供。
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秩序,我的作品也与我在自然中发现的秩序很相像。
—— 金允信
1983 年金允信前往阿根廷探望侄女,却意外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金允信在一次专访透露:「原本我只打算去一趟夏季旅行,后来却留在阿根廷居住了三年。」当年劳尔・阿方辛(Raúl Alfonsín)当选阿根廷总统结束军政府统治,在当地旅游的金允信沉醉于席卷全国的「自由思潮」,迅速找地方设立工作室,并与韩国大使馆合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艺术博物馆举行邀请展。几年后,她辞去在南韩的教授职务,移居阿根廷成为当地公民。现在她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南韩杨口工作和生活,经常奔走两地。
金允信,《我的灵魂之歌 2017 - 46》,2017 年作。
图片由艺术家、纽约、首尔及伦敦立木画廊、
首尔及釜山国际画廊提供。
金允信奔走于两地的生活,扩展了她在创作中挪用文化指涉和取材的范围。她想到自己的色彩可以反映地域的特有元素,说道:「我不只受所身处国家的文化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我。」她的童年在日据时期的韩国度过,艺术资源十分匮乏,大自然就成为她重要的灵感来源。她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秩序,我的作品也与我在自然中发现的秩序很相像。」
金允信其中一件雕塑作品现于 Celine 大阪御堂筋分店展出,此作以角豆树木材雕刻而成,凿痕粗犷,却和谐清雅。此作出自她持续创作多年的系列「加二加一分二分一」(1978 年至今),简洁地述说她探讨已久的主题——两个互相抵触的概念结合就成为更完整的概念。
金允信,《加二加一分二分一》,2015 – 2023 年作。
图片由 Celine 大阪御堂筋店提供。
辩证对立概念,尤其是阴阳两极的哲学,启发了金允信如何构思创作。阴令人联想到柔弱和女性气质,暗指碎裂、减去、分开,而阳则让人想到坚强和刚阳气息,代表聚拢和相加的意思。金允信说:「阴阳必须同时存在,才可构成整个大自然和宇宙。如从天地、昼夜、寒暑所见,万物皆由阴阳相交而生。」金允信以调和不同宗派的信念为主导的创作原则,她离开巴黎后,遂以全新眼光看待祖国的韩式建筑风格。例如她的「叠起愿望」系列(1970 年代至今),她借鉴建造传统韩屋的精细木工,而造型则大致参考常见于朝鲜半岛农村的长栍,就是竖立在村口作为界标和守护村民的木柱或石柱。
她来到拉丁美洲后,留意到多个地方的习俗也出现将东西叠起来的倾向,触发她从「加二」的概念开始思考创作。她用创作探寻不同事物的共通点,让作品得以跨越文化语境的鸿沟,并积累多重意想不到的意义。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金允信,「处处都是外人」展场一景,2024 年威尼斯双年展。
Andrea Rossetti 摄,照片由艺术家、纽约、
首尔及伦敦立木画廊、首尔及釜山国际画廊提供。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巴西裔策展人阿德里安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以「处处都是外人」为题,邀请金允信参加主题展。这次展览是金允信在艺术生涯晚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绿城花园(Giardini)举行的主题展其中一个展厅中,八件木雕和石雕置于展厅中心的底座上,占据了展厅的重要位置。直立的木雕分布疏朗,恍如天际线中带缺口的尖塔。
木雕以树干中心的心材雕琢而成,呈现色彩丰富的木纹,色调由温暖的蜜褐色到冷灰色不等。部分雕作保留最外层的树皮,为作品增添沧桑质感之余,也突显了木材的独特纹理。相比之下,石雕形状较低矮紧致,体势横向开展,每个石面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细磨和抛光效果,有些表面布满大理石的纹理,有些则略略带有微细条纹。木雕和石雕以四件一组排列,分别在长方底座两端相对而立,两组雕塑并不对称,却能互相补足,形成如大自然般微妙的完美平衡。
西蒙尼・法塔尔
西蒙尼・法塔尔,照片由 Karma International 提供。
西蒙尼・法塔尔说:「古老的体裁对我而言真是非常自然。」古代文学和神话是法塔尔最早的灵感来源,激发她写作的强烈欲望,不过她在索邦大学修读哲学后,迷上波希米亚派的生活方式,转而投向绘画。她的作品重心仍围绕着导引史诗创作的问题,这一点从她用作品恳切追寻事物起源就可见一斑。
法塔尔的绘画获 Celine 购藏,现于慕尼黑和迈阿密分店展出,画作出自「天空状况」系列,皆是她在 2013 年极为多产的两个月内完成的作品。这批抽象画以黑白几何块面呈现夜空,对比鲜明,是法塔尔在 1980 年放下画笔后首批再次认真创作的绘画;当年黎巴嫩内战已持续多时,她与身兼作家和艺术家的伴侣伊黛・阿德南(Etel Adnan)决定离开黎巴嫩,移居美国加州索萨利托市。法塔尔安顿下来后,创办了独立书局「后阿波罗出版社」(Post-Apollo Press),她以美国太空总署的阿波罗计划命名出版社,象征憧憬登月的冒险精神。
西蒙尼・法塔尔,《天空状况 11》,2013 年作。
图片由 Celine 慕尼黑店提供。
「天空状况」系列凝聚了法塔尔毕生对宇宙的迷恋,系列开始时却毫无先兆或预警。她谈及第一幅画作时说道:「我在画布画了一条黑线。」她从来没费心考虑抽象表现,没有被只准用两种颜色、线条和边线该如何分布等形式掣肘,但此系列的画作却自然而已遵循如此严谨的抽象逻辑。这些画作的创作过程似有神秘魔力,会让人一直画下去,有些日子她可以不知不觉地在一天里完成三幅作品。她说:「它们如同穿越黑夜的天体。」数星期后,她创作这些画作的冲劲消失,为此她表示:「它们停止得像出现时一样突然。」
法塔尔渴望试验不同创作,成就一系列无法归类的跨界作品。虽然生活经常与艺术融为一体,但外间对法塔尔的生平所知不多,她也婉拒直接承认创作派别的要求。她制作的短篇电影《自画像》(1972 年/2012 年)令人著迷,其实就是结合独白、家庭照、朋友对话的视听拼贴作品,她是这部「自我描述电影」中谨慎而充满好奇的年轻女子,希望透过镜头剖白心迹。
西蒙尼・法塔尔,《天空状况 7》,2013 年作。图片由 Celine 迈阿密店提供。
自 2019 年法塔尔在北美举行首场大型个展「作品与日子」(Works and Days)后,她的陶艺创作广受好评,开始引起关注。法塔尔在 1988 年开始接触陶瓷,当时她觉得陶艺可以满足自己接触原始元素的欲望(她最早创作的陶塑是大小适中、上灰釉的男子像,质朴雅致,淡然有力)。她形容这些陶像是「受文学启发而来,并非源于艺术史」,可见她反覆以战士、神祗、先知、帝王,或吉尔伽美什和尤利西斯等史诗或神话英雄为雕塑原型的创作方向。
它们如同穿越黑夜的天体。⋯⋯它们停止得像出现时一样突然。
—— 西蒙尼・法塔尔
法塔尔的雕像形态既古老又现代,彷佛已经在世上安睡了数千年。然而,雕像表面布满法塔尔揉捏陶土的痕迹,凹凸不平的肌理都是她精心加工而成。罗浮宫是法塔尔留学巴黎时最喜欢流连的地方,她目前有十八件雕塑作品正在罗浮宫展出,分别置于展示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和赛普勒斯雕塑的展厅。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西蒙尼・法塔尔,「metaphorS」展览现场多幅,2024 年。Iris Ranzinger 摄,照片由 Karma International 提供。
法塔尔在罗浮宫举行的展览具有一种时代错配之感,让人陶醉,她的拼贴创作也与那个展览有共通之处。她认为这类创作记录了考古学、景观、现代艺术等她一直专注探索的领域,直指:「它们准确解释了我要说的事。」她为作品起标题时,也语带讽刺地暗示作品的意义,如《他们发现了大杀伤力武器》(2016 年)由不同的图像组合拼凑而成,包括关于 2003 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彩绘手稿、旧地图、登月照片、教宗若望十三世的照片等,以复杂多变的疯狂联想,揭示帝国的邪恶和当中纠缠不清之事。
在法塔尔画作蕴含大量暗示的场景中,不难发现她的智慧巧思,例如她如何将支离破碎的生活纪录组成有意思的表达,展现幽默、恐怖和荒诞,诚如她说:「它们该像波斯细密画般先一下子看完一遍,再一幅接一幅地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