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的风云激荡中,毛泽东以"人民"二字为笔,书写了中国革命最壮丽的史诗。他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并非权力更迭的谋略,而是深刻镌刻进政党基因的"人民性"——这一理念如同北斗星,始终指引着中国航向。
"打天下靠人民"的真理,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生长成型。当红军战士用绑腿代替子弹带,当延安老乡用纺车支援前线,毛泽东读懂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万民心。这种以民为师的姿态,让中国共产党在烽火硝烟中找到了制胜密码:淮海战役的小推车,渡江战役的渔船队,都是人民的选择汇聚成的历史洪流。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为人民"从理想照进现实。土地改革的烈火烧毁封建枷锁,合作化运动的春雷唤醒田间地头,毛泽东始终在探索如何让权力真正服务于最广大群体。尽管探索之路充满曲折,但"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伦理已深深植入国家肌理,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基因密码。
今天回望,从脱贫攻坚战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抗疫斗争中"生命至上"的果断决策;从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毛泽东开创的"人民性"遗产始终在时代浪潮中闪耀。它提醒着后来者: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永远只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座精神的丰碑,将继续矗立在中国大地上,见证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永恒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