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现:考古实证齐长城始建于西周,比原认知早300年

古物艺术科普 2025-02-20 16:01:05

近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证实齐长城始建于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9世纪),比此前公认的战国时期提早近300年!

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长城的起源时间,更揭示了齐国早期军事防御体系的复杂性与先进性。

发掘区域示意图

重大发现

齐长城源头改写中国长城史

2024年5到12月,在前期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长清区广里村北段新发现的齐长城相关遗存进行发掘,发掘面积为1100平方米。

结果意外地发现一段比目前史学界公认“齐长城鼻祖”更早的夯土城墙,直接将中国人筑造长城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三百年!

考古发掘中

四期城墙叠压揭示三百年技术演进

在长清区广里村北段的考古发掘中,研究人员发现齐长城墙体可分为四期建造:

第一期城墙:夯土结构始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夯层厚约7厘米,技术尚处初级阶段;第二至三期城墙:春秋至战国时期逐步优化,第三期(战国齐宣王时期)达到技术巅峰,墙体宽达30米,采用纯黄土与金属平底夯具,夯层致密坚硬,至今保存完好;

第四期城墙:推测为战国晚期或更晚的附属设施,质量较前期明显下降。

东面剖面区的四期城墙

通过碳十四测年与光释光测年,团队在早期城墙夯层中采集的11个炭样数据均指向公元前945年—前938年,直接锁定其始建年代。

西周房址

更令人惊叹的是,城墙下方还发现两座西周房址,揭示此处曾是西周聚落,可能与济水防御体系密切相关。

平阴城重见天日

齐国防御体系浮出水面

此次发掘的另一惊喜是确认了文献记载中的平阴城。该城位于齐长城北侧1.5公里处,西临济水,城墙长度至少500米。

历史上的平阴城仅见于文献,且著述较为丰富。平阴始见于《左传》,为周代齐国西境城邑,与齐长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晋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杜(预)注:“平阴在卢县东北,其城南有防门,于门外作堑,横行广一里”。《水经注》载:“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

据《左传》记载,平阴城是齐国西部边境的军事重镇,曾为抵御晋国入侵的战场。考古发现与文献高度吻合,证明齐长城与平阴城共同构成了一套“城墙+要塞”的立体防御网络,凸显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布局智慧。而且,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科学考古填补历史空白

此次发掘是齐长城首次系统性科学考古,采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包括植硅体分析、动物骨骼鉴定及环境考古研究。

团队不仅厘清了齐长城的年代序列,还通过出土的周代陶片、生活遗存等,还原了当时戍边军民的生活场景。

发掘现场指导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溯指出,齐长城的分期演变反映了中国长城从局部防御到成熟体系的转型。

早期城墙的发现,填补了文献对西周至春秋长城记载的缺失,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格局及区域文化互动提供了关键实证。

改写长城史的意义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中国长城起源于战国诸侯国间的互防工事(如楚方城),而此次发现将长城修筑史推前至西周,表明齐国是中国长城体系的“源头”。这一结论不仅改写了教科书内容,更将推动全球对早期军事防御工程的重新认知。

齐长城发掘部分人员站在剖面前留影

齐长城的考古成果,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周军事文明的窗口。未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这段沉睡2700年的城墙或将揭示更多关于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态与战争艺术的秘密。历史从未静止,每一次发掘都在重塑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本文综合自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官方披露及权威媒体报道

0 阅读:24
古物艺术科普

古物艺术科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