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帅克的军迷和粉丝们应该发现:这一段时间,帅克集中推出了车桥战役的系列研究文章。之所以推出这个系列,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不少人只知粟裕解放战争中的辉煌,不了解他在抗日战争中的高光,建议帅克讲一下粟裕在抗战中的代表性战役;二是车桥战役这么一个有名的战役,却争议问题颇多,有的问题看法还很对立,亟需客观研究与考证,以免进一步以讹传讹;三是车桥战役创造那么多个纪录,知名度影响力却不遑匹配,推出系列研究希冀在车桥战役宣介方面起到一点助推作用。
一是关于战役目标问题,到底是以攻城为主还是以打援为主?
我们说,打一场战役,首先要确立的是战役目标。而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作为车桥战役的总策划总指挥一师师长粟裕,与前线指挥一师副师长叶飞,恰恰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叶飞在其回忆录中称“攻坚与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而粟裕在其战争回忆录中称“打援的部队虽多一些,但我们的目的是攻取车桥,解放这一片地区”。
对于这一不同的观点,帅克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车桥战役:是以攻城为主还是以打援为主?粟裕与叶飞观点不同?》的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实际上,只要对这一战役的策划、准备、实施及后续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战役目标到底是以攻城为主还是以打援为主并不难回答。
二是关于战法问题,到底是游击战还是运动战?
对于车桥战役的战法,从当时参战的一些领导人和老同志的回忆看,他们对车桥战役作战指导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按照抗日战争明确的基本作战指导来套,按照打日军的惯例和逻辑来套,一些老领导老同志提到的车桥战役主要还是一场以游击战为主的战役。
帅克觉得,这种游击战的界定,显然有失客观。尽管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我军普遍性的作战指导,但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特别是抗战打了几年,随着此消彼长,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大势愈来愈对我有利,新四军开始尝试与日军硬碰硬。车桥战役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个有益实践。集中五个多团上万人的兵力,攻坚打援并举,多种战法综合运用,这样的战役,仅是游击战的概念范畴是覆盖不住的,因为它已经带有鲜明的运动战特点。还有一点就是,游击战的界定通常不包括攻坚强攻。特别是像车桥战役这样动用相当兵力攻坚夺取,这显然也已不属于游击战的范畴。
帅克就此也写了文章进行了分析,基本观点是:车桥战役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二者互为补充。那种以游击战为主的说法是不客观的。
三是关于委托指挥问题,一师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粟裕为何委托叶飞来指挥?
根据《粟裕战争回忆录》《叶飞回忆录》《陈丕显回忆录》记载:粟裕最终没去车桥前线指挥战事,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统筹全局,并继续主持召开苏中区党委第五次扩大会。
透过三人的回忆可以得出,粟裕委托叶飞担任前线指挥,这是党委会上明确的。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争议。争议的关键点是,一些人据此认为是叶飞指挥了车桥战役,整个战役指挥与粟裕关系不大。
帅克觉得这一看法认识是不准确的。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车桥战役:虽未去前线指挥,但为何说粟裕仍是战役总策划总导演?》《车桥战役:一师抗战最大进攻战役!粟裕为何让叶飞而不亲自指挥?》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解读。
四是关于粟裕是否亲临车桥前线问题,粟裕本人回忆未去前线,而有几个老同志称在前线看到了粟裕,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如何研究看待车桥战役指挥衍生出来的问题。《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传》《粟裕年谱》明确写的是车桥战役期间,粟裕未去前线。车桥战役1944年3月5日凌晨发起,粟裕于3月3日接到敌情报告,敌人要实行扫荡,粟裕决定率前梯队“向南经三仓、三十总到薛家套,故意迎击‘扫荡’之敌与其纠缠”,并“安全转移到兰露址”,并称“南线的作战行动麻痹了敌人,加强了车桥战役发起的突然性”。
一师司令部参谋秦叔瑾在其《战地日记》中,对3月3日至7日粟裕的战斗行程记述得非常详细明确。包括粟裕率前梯队迎向扫荡之敌,经过哪些地点,住宿在哪里,特别是3月5日战斗打响那天,粟裕“住兰露址”等都记述得很清楚。这些记述也与粟裕回忆的内容完全一致,行程和逻辑都非常严谨。
至于粟裕亲临车桥前线问题,主要依据的是当年参加战役的几个老同志的回忆。他们有的称亲自护送粟裕到的车桥前线,有的称在上午九十点钟即车桥战役第二阶段攻坚时看见了粟裕,有一位主攻连的连长称粟裕亲临距日军中心大碉堡二三十米远的小碉堡和瓦房里,亲自视察指导有关问题。显然,这几人的回忆也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证据群和证据链。
一方面粟裕本人回忆未去车桥前线,另一方面好几个人又亲眼见到了粟裕在车桥前线。显然这种矛盾不是一件小事。因为涉及到如何执行苏中党委会的决定,如何界定车桥前线战役具体由谁指挥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帅克作为《粟裕传》的作者之一,车桥战役这部分内容恰是由帅克执笔。帅克当年就此问题曾做过专门的考证,最终采用的是粟裕未去车桥前线的观点,并就此观点与粟裕的夫人楚青同志、《粟裕传》编写组长朱楹将军沟通过,他们均同意这一观点。
看来,对于粟裕到底去没去车桥前线,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帅克也将适时拿出自己考证的观点,与大家共同交流。借此机会,帅克也吁请军迷们,如对这一问题有独到的研究,或掌握有说服力的史料,拿出来共同探讨,尽早把这个问题彻底缠清,以对战史负责,以对粟裕和叶飞等当年战役指挥者负责。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也需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与考证。比如,关于弘扬红色文化与主旋律问题,车桥战役创造那么多个纪录,却为何知名度影响度不够?作为前线指挥,叶飞的指挥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陶勇负责攻坚指挥,但在战役中的指挥作用基本上没体现出来,很少有文章提及,需要补充研究。车桥战役还留有哪些遗憾?据称车桥现在的经济依然尚欠发达,红色文化为何与经济发展没能巧妙对接互助?
总之,车桥战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化研究。愿有志之士共勉,一起推动这个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战争回忆录》《叶飞回忆录》《车桥战役纪念文集》
横挑鼻子竖挑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