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线大追歼,白崇禧妄称的“半个刘伯承”有何深意?脸上贴金之举

度度狼观抗战 2023-09-22 06:18:14

1949年5月16日清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的40军第118师(这个番号特别亲切),不顾连日疲劳,不惧残敌骚扰,以急行军速度突入汉口市区,成为四野第一支冲进武汉的部队。盘踞在汉口的敌“武汉保警总队”,还以为是地方游击队前来袭扰,遂整队迎战,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即遭全歼,哎,真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肖劲光司令员)

当天下午,第40军和第43军主力纷纷杀到,先后攻入汉阳和武昌,至此武汉三镇全部解放!两天后武汉军管会和警备司令部宣告成立,根据军委的最新命令:

野战军副政委谭政,出任武汉市军管会主任兼警备司令部政委、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原先遣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担任警备司令员。

武汉解放的胜利消息传到香山双清别墅,毛主席非常欣慰,特别给四野总部和武汉警备司令部发来贺电,同时要求:

“请林罗考虑,待你们主力和炮兵渡江的时候,在武汉三镇举行一次军容整齐的盛大游行,例如北平入城式那样,借以振奋人心”!

(谭政副政委)

四野总部认真地执行了这一命令,1949年6月18日,林邓首长(第一政委罗荣桓调北京工作,第二政委邓子恢随队)率野战军司令部正式进驻武汉,同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解放九省通衢的武汉固然值得庆祝,然而林邓肖(参谋长肖克)等首长并不轻松,司令部气氛也很紧张,原因很简单:白崇禧其实是主动放弃武汉南逃的,四野大军攻占的只是一座空城。

林邓肖首长必须得搞清楚,“华中军政长官”、桂系实际掌握兵权的人物、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以及他指挥下的数十万人马,现在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白崇禧)

一、白崇禧不战而弃武汉

白崇禧担任主官的“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前身是所谓的“华中剿总”,司令部驻地当然在湖北的武汉,该机构再往前捋,其实是由抗战胜利后的“武汉行营”改编而来。

四野先遣兵团南下时,白崇禧本来还幻想依托长江天险,先负隅顽抗一阵子,然后再视情况南撤,不料5月15日张轸兵团的起义,彻底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

前一天刚刚从广州飞回武汉的白崇禧,恼羞成怒之下,调动桂系王牌第7军开往信阳以南,对起义部队进行武力镇压,双方随即爆发激战,当天黄昏时分,白崇禧忽然接到了一个要命的消息: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一部,已经渡过长江杀奔金牛,目标直指武汉以南的要点贺胜桥!白崇禧登时大惊失色:这是要断我退路包我饺子啊!

(林肖李首长进入武汉)

白崇禧清楚武汉是不能再守了,不仅如此,如果再撤慢一点,第7军等桂系老本也得被瓮中捉鳖,于是紧急下达命令,放弃对张轸起义部队的围攻,各部全速南逃,他本人也于当天匆忙登机飞往长沙。

这个“小诸葛”还是蛮滑头的,因此桂军主力逃得确实很快,四野各部在行进间解放武汉后,只好衔尾急追,江南此时已经是酷日当头,敌我双方的行军赶路都很艰苦。

桂敌南逃之狼狈,许多历史文章并未详细介绍,以桂军王牌师第176师为例,该师第528团在长江以北驻防时,每个步兵连平均还有120人左右,在三大战役之后,已经算是敌军兵力比较充实的连队了。

结果这个团被一路撵到江西境内时,全团兵员最多的连有77人、最少的只有58人!不少桂军士兵实在跑不动,只能开小差或者携械投诚,致桂军减员非常严重,比如一个叫傅根年的班副缴枪后,啃着馒头带着哭腔对四野战士说:

“从湖北广水南逃的这一个多月,我就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每人每天25两谷子,鞋子也不发,十个有七八个打着赤脚,很多人的脚坏了走不动路,当官的就用枪托乱揍”。

另外一个叫夏三亮的老兵,也诉苦道:“眼看天天向南逃,再逃也没有地方啦,早晚还不是缴枪”?出身南方的桂军士兵尚且如此,大部分来自东北的四野指战员,当然更加疲惫和水土不服。

至6月底前后,白崇禧集团全面撤至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及以上高为中心的江西北部,而四野主力则追杀到鄂东南、赣西北地区,鉴于气候炎热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过多,野司下令前线部队转入短期休整。

而事实上,由四野参谋长肖克制定的“湘赣战役”计划,正在悄然进行准备着,此役的中心任务,是要调集足够的兵力,一举消灭白崇禧军事集团!

(桂系第三兵团司令张淦)

二、四野首次面临兵力不足的局面

客观说来,在这个时间点上,华中地区的敌情还是比较严重的,白崇禧在湘赣地区的兵力部署,也透着满满的狡猾和算计,他将尚能掌握的部队,分为四个部分摆在四野的面前:

第一部分:以“非桂系”的中央军四个军,沿粤汉铁路两侧布防,阻拦解放大军南下长沙;

第二部分:以桂系主力的三个军,置于战线右后侧的赣北地区,作为决战的机动兵团,一旦我军沿粤汉路发动进攻,桂军主力即可出动袭击我军侧背。

第三部分:以陈明仁兵团的两个军、程潜“长沙绥署”所属部队死守长沙,同时以赣敌方天的一个军掩护桂军主力的侧翼。

第四部分:以另外三个军置于长沙与衡阳之间,确保逃往湘南和广西的后路。

上述敌人的总兵力,约合十四个军近30万人,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是桂军的7万余人。众所周知,四野从平津地区南下时,总兵力有88万大军,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难道发动湘赣作战还缺兵不成?

前线还真是兵力不足,军史爱好者普遍对此存有知识误区,真实的情况是,至1949年7月初,四野整体的军力分布确实比较分散,减员也颇为严重,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

第1、在鄂西和川东地区还盘踞着宋希濂集团,四野必须分出第十三兵团实施压迫打击;

第2、刘亚楼第十四兵团已经确定撤销建制,兵团部即将改制为“空司”,所属的三个军划入其他兵团或者改由野司直辖,也就是说,此时第四野战军只剩下三个兵团建制。

(两大野战军首长在武汉)

第3、在四野南下途中,原各军所属的第四个师(由独立师改编),纷纷转隶新建的各地方军区,担负警备和剿匪等任务,因此四野的各主力军,基本都削减为“三师制”;

第4、野战军非战斗减员激增,另外还需在河南、武汉周边留驻一定警备力量,不可能全部投入作战。

因此四野前出到鄂东南和赣西北的兵力,只有第十二和第十五兵团所属的六个军,对白崇禧集团虽构成一定优势,却不具备碾压和围歼敌人的绝对实力,想一举破敌显然是有困难的。

这也是四野停下追击脚步的另一个原因,为了完成对白崇禧集团的战役合围,必须就近加强我军一线兵力。而最快最好的办法,就是调动之前杀入江西的第二野战军有力一部,配合四野完成湘赣战役的任务。

(注意陈赓兵团的位置)

三、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作战

第二野战军在渡江战役第二阶段的作战中,主要任务是消灭浙赣线两侧之敌,所属三个兵团的战场分布是:第三兵团在左路、第五兵团在中路、第四兵团在右路,其中陈赓四兵团距离华中最近。

为迅速歼击白崇禧的主力,军委命令二野抽调有力部队,从东方出动配合四野的作战,并接受四野总部的统一指挥,因此即将发起的湘赣战役,演变成为两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

老电影《大进军南线大追歼》,要说还是很经典的,剧中有白崇禧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的桥段,时间为1949年7月初,此时白崇禧已经大致掌握了我军的动向,因此在这次会议上大放厥词:

“毛泽东高抬我了,为了对付我白崇禧,他抬出了一个101,再加上半个刘伯承”!喜欢战争电影的读者,是不是对这段台词特熟悉?嗯,白崇禧口中所妄言的,正是指我两大野战军联合杀来。

(南线大追歼剧照)

白氏口中所谓的“半个刘伯承”,代指第二野战军也出动了半数兵力,配合四野遂行湘赣战役。不管这段话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白崇禧都有些自吹自擂了,对付不足30万貌合神离的残敌,我军动用的“牛刀”并不需要多大。

尤其是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已经暗中酝酿举旗起义,在湘赣战役中是不会真出力的,只是在理论上,还隶属于白崇禧集团的作战序列。那么,我军在湘赣战役打响前,究竟集结了多少兵力呢?

计有肖劲光第十二兵团的三个军(辖第40军、第45军、第46军)、邓华第十五兵团的三个军(辖第43军、第44军、第48军)、陈赓第四兵团的三个军(辖第13军、第14军、第15军),以及暂由陈赓统一指挥的第18军。

上述共投入十个军43万人的总兵力,其中四野部队有六个军29万人,二野部队有四个军14万人。如果计算占比的话,四野此役出动的兵力约占其全部的47%、二野出动的兵力约占其全部的43%!

解释一下,从六个军共29万人来看,当时四野各军的兵力,普遍下降到45000到46000人左右(还要考虑兵团直属队的兵员),比南下之前减少了至少四分之一,而不是部分读者想像那般,四野各军动不动便拥兵6、7万人了。

原因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因此白崇禧妄称“抬出一个101”显然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至于二野动用的兵力值,勉强还算对得上,只不过刘伯承司令员正在南京,并且受领了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哪有时间搭理这个“小诸葛”?

依笔者个人意见,最准确的诠释应该是“半个101加一个陈赓”,因为四野总部在酝酿发起湘赣战役的同时,还指挥第十三兵团打响了“宜沙战役”,痛击鄂西的宋希濂集团,毙伤俘敌15000余人,注意力不完全在白崇禧身上。

四野总部关于湘赣战役的总体构想,并非沿粤汉铁路向南平推,而是以主力首先合击赣北之敌,也就是张淦的第三兵团。这是桂系的王牌和“老本”所在,在林肖首长看来,只要揪住并歼灭桂系的三个军,则湘赣地区的敌人必然全面崩溃。

(刘司令员剧照)

四、白崇禧再次溜之大吉

1949年7月9日凌晨,第43军先头部队在搜索前进中,与桂军一部在上高地区发生遭遇战,标志着“湘赣战役”正式打响!

战役初期,桂军张淦兵团抵抗非常激烈,与我十五兵团部队在赣北连日激战,其战斗力还是蛮强的,此时陈赓第四兵团、肖劲光第十二兵团等部,正兼程向张淦兵团的两侧实施迂回。

如果桂军主力继续与十五兵团缠斗,不出意外的话,将很快遭到解放大军的合围,包围圈完全合拢的时间,四野总部确定为7月15日,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至7月13日的深夜,白崇禧已发觉我军的合围意图,立即下令张淦兵团脱离战斗,全速撤往湖南境内的茶陵山区。

两天后,当我迂回部队奋力到达预定位置时,桂敌已大部跳出了包围圈,敌人逃得太快了!

(陈赓司令员)

于是围歼战最终打成了击溃战,我40余万大军根据命令,随即展开多路追击,连续解放县城22座,并歼灭撤退之敌的多支后卫部队,毙伤俘敌4600余人,战果确实有限。

江南此时进入酷暑时节,严重水土不服的两大野战军各部,病员急剧增多,例如第43军127师的一个连,作战中追击20华里就中暑病倒了48人,其中居然有“热亡”2人的记录,对你没看错,是牺牲在酷暑之下,可见情况之严重。

鉴于战机已失,且各部队普遍缺乏抗暑准备,四野总部于7月19日下令全线停止追击,部队就地转入休整,至此,历时十余天的湘赣战役宣告结束。

此役我军出动40余万大军,战场上却只消灭了敌人两个建制团,战果很不理想,一方面是大军对江南气候的严重不适应,另一方面也说明,桂敌属实比较滑头,揪住其主力并不容易。

既然仗没有打好,那么战役结束后,从野司、兵团到各军,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如主攻部队第43军,在提交的报告中,还总结出另外一条重要原因:

“敌人利用空军侦察,利用其尚未被摧毁的伪县、区政府(县有电台、区县间有电话),以及地方武装和小股部队,来监视我军行动,因而敌人消息非常灵通”。

而我军则完全“处于新区作战”,信息掌握不够及时,且大兵团远距离机动难已隐蔽,致使战役企图过早暴露,当然在报告中也承认,桂敌很是灵活,发现情况不妙会实施“断然撤退”。

野战军参谋长肖克则总结说:“主观方面,对白崇禧集团力避与我军决战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其实力也估计不够,采取了通常情况下的诱歼和长距离包围,战术效果不好”。

(陈明仁剧照)

尾声: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湖南长沙通电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约11万人,使华中敌人的总兵力进一步减少。白崇禧无奈,只好率残部退守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地区,准备伺机再撤回广西。

不料在长沙起义部队中,出现了4万余人叛逃的意外情况,应陈明仁的请求,正在休整中的四野出动部队追击,而白崇禧则派兵接应叛军,于是有了军史上知名的“青树坪血战”,四野遭遇小挫。

白崇禧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放弃了马上逃回广西的计划,企图在衡阳、宝庆地区与四野决战,此举正中我军下怀,也终于引爆了“衡宝战役”。白崇禧第三次企图开溜时,已经晚了,桂军殿后的四个主力师灰飞烟灭!

实际上,在四野取得衡宝战役的胜利之后,白崇禧军事集团的脊梁已被打断,也注定了在其后的广西战役中,桂军很快就将全军覆灭!

4 阅读:1170
度度狼观抗战

度度狼观抗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