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后宫之中,皇帝的妃嫔除了花尽心思争奇斗艳以外,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帝王之家生下龙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特别是作为老皇帝的后妃,嗣皇帝继位后,应倍加尊崇,所以有着“母以子贵”的说法。
母以子贵,这种情况在清朝尤为常见,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可是,在清代宫廷之中,却发生了两起“母以子贱”的怪现象。
一个是康熙帝的宜妃,姓郭络罗氏,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初赐号贵人,康熙十六年即册封为嫔,曾生有皇五子胤祺(亲王),康熙二十年晋升为宜妃,二十二年生皇九子胤禟,二十四年生皇十一子胤禌。这三个皇子中,皇九子胤禟是让宜妃最不省心的一个。
胤禟从懂事起,就不甘心一生只做一位无权的王爷。据说,他曾对亲信秦道然、何图等人说,他母亲妊娠时得了一场病,梦见真武菩萨赐给她一个日轮状的红饼,吃下后便好了,胎儿也安稳了。
又说他幼时耳后生痈,病重昏迷,忽听得一声巨响,睁眼看时,只见室内梁宇之间许多金甲神将,病竟不治而自愈。他这样神化自己,无非是显示出对大位有非分之想。
可是,胤禟此人才智平庸,难成大器。于是,他便转而拥护皇八子,不成之后,又企图拥立雍正帝同母弟胤禵 。曾有个叫蔡怀玺的人散步流言,说“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暗示十四子做皇帝,并让宜妃做太后。
等到雍正继位以后,雍正为此事大发雷霆,一面幽禁允禟,一面更加憎恨宜妃。还在康熙大丧之初,雍正帝与众母妃同在大行皇帝棺前治丧时,宜妃不但十分轻蔑雍正帝,还以身体不爽为由,不愿前往。
雍正虽然不便对宜妃无礼,主要还是碍于是母辈,但也大大冷落了她,宜妃由于皇九子的关系而大受冷落,又斗不过当今皇上,最后,只好出宫去了九子的王府家,从此销声匿迹。
另一位母以子贱者为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
孝静皇后比道光帝小30岁,14岁时嫁给了44岁的道光帝。她的一生生育了3个皇子和1个皇女,其中道光十二年生下奕訢,曾使道光帝对她极为宠爱,在立皇储的问题上,曾有过考虑。
所以,自道光二十年孝全皇后死去后,她就以皇贵妃的身份主持后宫事务。不仅如此,孝静皇后心地善良,又担负起抚养年幼的皇四子(咸丰帝)的重任。
咸丰登极后,因为立储的关系与六弟关系僵化,奕訢实际也因为没有当上皇帝而嫌恨咸丰帝,便想借着孝静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屡有所请,要求咸丰帝尊孝静为皇太后。
咸丰帝考虑到孝静的养育之恩,不得已尊其为康慈皇太后,正在病中的孝静仅做了9天太后便驾鹤西去,享年44岁。
孝静一死,咸丰帝本该为其大办丧事,以报答养育大恩。可是,他因厌恶奕訢,便大大减杀了太后的丧仪。
一是不为其建皇后陵,而是葬入妃园寝,规制简约;二是太后奉安大典,咸丰不护送,不亲临;三是减其谥号为8字(本应12字),并不系道光帝谥号;四是神牌不升祔太庙,只升祔奉先殿。
上面讲的两个母以子贱的例子,全是因为皇室兄弟之间的争储,而导致了失败者母妃的悲惨境遇,所以说,在皇权欲望的驱使下,任何受到阻碍的因素都要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