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山东泰安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因泰山的存在,更显出它的独特之处,近现代史上,泰安也是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说官至正国级的万里和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此外,改革开放后,泰安还出了一位高配的公安部长,他的名字叫王芳。
1920年,王芳出生在山东新泰县东都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战乱纷飞,虽然国共两党展开了合作,但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了革命,随后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华大地满目疮痍。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下,无数有志青年加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王芳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王芳正在家乡担任一名代课老师,但他仍然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带领12名青年参加八路军,成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一员。
随后,王芳受组织派遣来到鲁南地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王芳迅速地成长起来,在他的努力下,成功粉碎了敌人的“清剿”与“扫荡”,巩固与扩大了沂蒙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芳先是在山东军区独立旅担任政治部主任,然后又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员,跟随部队转战鲁西南,挺进豫皖苏,最终成功解放了浙江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王芳留在浙江省工作,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
没想到刚上任不久,王芳就遇到了一起“大案”、“要案”。
那是1954年初,毛主席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来到杭州,起草工作完成后返回北京,陪同主席前来的江青因身体原因留在杭州进行疗养,在此期间,江青收到一封发自上海的匿名信,信中揭露了江青在三十年代的风流丑事和被捕变节问题。
江青看到信后勃然大怒,立刻找来了王芳,说:“这是一封反革命匿名信,你公安厅长看清楚了,要给我破案。有人编造谎言诬陷我,醉翁之意不在酒,矛头实际上是针对主席的。”
江青回到北京后,将此事报给了毛主席,称这是一起反革命案件,毛主席却说:“可能是你工作不虚心,得罪了什么人,是对你不满,有意见引起的。”
随后,公安部便对此案进行调查,将此案定名为“18号案件”,由时任公安部部长的罗瑞卿负总责,浙江方面则由王芳负责。
虽然公安部门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比对了800多人的笔迹,但还是迟迟破不了了案。
直到196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才让此案真相大白。
当时林伯渠的夫人朱明给中央写信,反映林伯渠的历史遗留问题,负责这件工作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看到朱明的字后,发觉与“18号案件”中匿名信的字迹非常相似,随后经公安专家认定,朱明的字体与匿名信的字体为同一笔迹。
杨尚昆与徐子荣找来朱明进行谈话,朱明毫不避讳地承认那封匿名信就是自己写的,然而,还没等组织作出处理,回到家的朱名便自杀身亡了。
此后,王芳继续在浙江省工作,并兼任浙江省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省人民委员会第一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于1964年升任浙江省副省长,没想到的是,两年后的一场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王芳因五十年代的“18号案件”而蒙受冤屈。
当时的江青可以说是只手遮天的人物,当年参与“18号案件”破案的人员非常忌惮,包括王芳,于是江青点名将王芳抓到北京进行关押审查,王芳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
“四人帮”被粉碎后,王芳终于迎来了“解放”,他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检察员,参与了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工作,随后回到浙江省委,出任浙江省委书记,并兼任浙江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成为浙江省党政军的一把手。
1987年,王芳再次回到公安系统,出任公安部部长,第二年又当选为国务委员,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高配的公安部部长。
1993年,王芳从一线岗位退了下来,但他仍然关注着国家局势与公安事业的发展,积极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建言献策,2009年11月4日,王芳同志,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