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前,如果采纳贾诩之策,曹操是不是可以提前一统天下?

史说新读 2023-09-20 10:36:58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提出“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的策略。

然而,曹操没有采纳此策,最终赤壁战败,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因此,一直以来,有很多朋友在讨论:贾诩之策,是不是真的可以使曹操完成一统?

贾诩之策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贾诩传》

贾诩之策,实际上就是建议曹操进行战略休整,稳一稳,养威持重。

先巩固荆州,只要荆州巩固了,凭借绝对优势的实力和据长江中游的地利,孙权完全没有抵抗之力,曹操“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曹操不听,结果打了败仗。

那么,如果采纳了贾诩之策,曹操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战败,从而真的提前完成一统呢?

史家有不同看法!

裴松之的看法:贾诩之谋“非也”

裴松之,认为:贾诩之谋,“未合当时之宜”。

臣松之以为诩之此谋,未合当时之宜。于时韩、马之徒尚狼顾关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怀吴会,亦已明矣。彼荆州者,孙、刘之所必争也。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为日既久,诚非曹氏诸将所能抗御。故曹仁守江陵,败不旋踵,何抚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将此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手,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诩之此规,为无当矣。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悔无所及,即亦此事之类也。世咸谓刘计为是,即愈见贾言之非也。——裴注《三国志.贾诩传》

裴松之的理由总结下来,有4点。

1、韩遂、马腾在关中,曹操后方有忧,不可能长期待在荆州,主持对荆州的经营,并威服东吴。

2、曹操如果离开荆州,留下的将领不是孙权、刘备的对手。

曹仁后来守不住江陵,就是明证。(曹仁已是曹操集团的“次帅”级人物)

3、曹操趁胜东下的决策并没有错,最后战败,不过是部队遇到疫疾,加之异常风向,“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这都是天意呀···

4、后来,曹操平定汉中后,刘晔劝曹操趁胜南下攻打西川,曹操没有采纳。既然世人多认为刘晔的“激进”策略是正确的,那类比之下,贾诩的持重之策自然也就是不对的了!

裴松之毫无疑问是出色的历史家,但他的这一分析,实在经不起推敲!

裴松之所说的前两点,无非是说曹操没有持重的条件。

果真如此吗?

确实,当时曹操平定河北时间不长,“北土未安”,在河北,甚至徐州的统治都不是很稳定,而且马腾、韩遂这些尚处于“半割据”状态的军阀是其隐患。

所以,曹操很难长时间在荆州经营,这点没错。

但是,如果曹操转入持重,自己离开荆州,留下的大将是不是就无力维持局面呢?

当然不是!

后来的曹仁,确实最终丢了江陵。

在曹军水军在赤壁全军覆灭的情况下,曹仁能够坚守江陵一年方撤!

我们知道,江陵争夺战,谁掌握水权谁就有绝对优势!

而在此之前,荆州水军在防御江东的作战中,虽然处于被动,但也使江东努力数年也不能完全控制江夏!

所以,曹操显然是有条件转入持重的!

至于说赤壁之败,是“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天意使然,那就更是经不起推敲了!

我们看看对手周瑜、诸葛亮怎么说的!

周瑜、诸葛亮对曹操弱点的判断

曹操要东征,江东议论纷纷,是战是降,争论不休。

最后,使孙权下定决战信心的,是周瑜、诸葛亮的分析。

先看看周瑜的分析。

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指出了曹操表面势大背后的四个致命问题。

1、后顾之忧。

即便曹操已经平定北方,也不可能旷日持久;何况如今北方并没有完全安定,加之马腾、韩遂等尚在关西,是曹操后患。

当然,周瑜也强调:这不是一个决定性问题。即便没有后顾之忧,曹操也不能与东吴角逐于舟楫之间。

2、不擅水战。

曹操舍鞍马而就舟楫,是放弃长处,以短击长。

3、时节不利。

如今是冬季,曹操战马缺乏草料。

4、水土不服。

北方兵远涉江湖而来,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可以说,四大缺点,皆与曹操仓促东征有关!

我们再看诸葛亮怎么说的。

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对曹操弱点的总结有三。

1、疲惫之师。

曹军追击刘备时,一日夜行三百余里,强度非常大,已是强弩之末。

2、北方兵不擅水战。

3、荆州兵新附,并没有心服!

诸葛亮指出的曹军这三个致命弱点,也都与曹操仓促出击有关!

我们知道,当时,绝大部分人劝孙权投降,孙权之所以最后决心作战,就是因为周瑜、诸葛亮的分析!

而当时,如果曹操缓一缓,休整军队,安定荆州人心,整顿荆州降军,使北方士兵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和水战特点,周瑜、诸葛亮所说的这些弱点,几乎全部都不会存在了!

如此,贾诩所说“不劳众而江东稽服”也就不是空想了。

当然,这不是说孙权一定会投降,而是指“先胜而后求战”,即便孙权不降,也已经失去了对抗的条件。

代价沉重,机不再有

曹操仓促决战,结果赤壁惨败。

其代价是灾难性的。

首先,原属刘表的荆州水军,基本上覆灭了。

曹操先在赤壁战败,撤到巴丘时,“曹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荆州水军所有的船只全部被烧毁了。

其次,曹操退出了长江流域。

赤壁之战结束,周瑜反扑,拿下了江陵,将曹操驱逐出了长江流域。

军事上,失去了一支很难以重建的长江水师,地缘上,被驱逐出了长江。

我们知道,在古代,如果您不在长江上,要建立一支胜过长江水军的水军,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曹操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唯一一次机会!

后世对曹操决策的指责

因此,后世常常指责曹操的决策,并为贾诩之策未得采纳,表达了遗憾。

《中国军事通史》感叹:曹操如果采纳贾诩之策,如果兢兢业业,策划良策,是可能逐个战胜孙、刘的,天下一统无需再等71年!

《中国历代军事战略》则指出:曹操如果转入休整,操练水师,观孙权动向;同时,继续在政治上拉拢孙权,集中力量消灭刘备,则必然能各个击破!

他们都认为:曹操在战败后,感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就是对自己仓促决战的反省。

在平定河北的作战中,郭嘉以“急之则相持,缓之则后争心生”,分化、破坏了袁氏兄弟的关系,各个击破。

他们认为:曹操得意忘形,轻敌,一时忘记了郭嘉传授的经验,不能分化、瓦解孙刘,急于决战,以至于丧失主动权。

后人这些话如果是“马后炮”的话,那当时,其实曹操身边也是有人提前预测了的。

当刘备战败逃走时,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以交好曹操,但程昱认为孙权必然联合刘备,而且,等到刘备获得了实力,孙权又除不掉刘备了···

实际上,程昱的话,同样是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意思。

看来,这一次,曹操确实是在没有正常发挥其战略水平的情况下,仓促进军的!

当时曹操的状态,确实有点奇怪。

“不正常”的曹操

赤壁之战前,曹操状态,确实很奇怪。

由几件事可见。

1、对待益州的态度。

曹操征刘表时,刘璋恐惧,派人拜访曹操,以示交好。

前几此,曹操都厚待了来使。

然而,张松来访时,曹操已经击败刘表、刘备,志得意满,态度轻慢,最后也不再赏赐张松,使张松对曹操十分怨恨!

平刘表前后,曹操对待“伐交”的态度,完全是换了人呀!

2、对待身边智者的态度。

前面提到的程昱,准确预测了孙权、刘备联合。

然而,当时,他自己与曹操的关系似乎出现了更大的问题。

这段时间,程昱与曹操提出“知足不辱”,辞去官职,交出兵权,回到家中,闭门不出。

无缘无故提出“知足不辱”,突然辞职回家,然后又闭门不出,看来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直到征关中期间,程昱才“复出”。

总之,从曹操在这段时间接人待物来看,曹操确实得意洋洋,有点“飘”了。

或许,这也算是人知常情吧。

不必苛责曹操

早在官渡之战结束时,曹操就想过要先征孙权,然后再回头收拾袁绍,被当时正在许昌的张纮劝阻。(《三国志.张纮传》)

要知道:当时袁绍虽遭官渡之败,但仍然占据河北四州之地呀!

由此可见,曹操一直不觉得孙权很难打!

这并不奇怪!

汉末三国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割据势力可以依长江抗衡中原!

过去,无论秦灭楚,还是汉灭西楚,都是在长江以北角出胜负后,长江以南轻易无大战!

这一方面,是因为东汉之前,长江流域开发程度很低,不具备长期抗衡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造船术的不成熟,在汉末三国的时代之前,水军,一般都是居于辅助地位,用于运输,没有成为一支战略力量,更没有发展成可以影响天下格局的力量!

因此,曹操低估了征孙权的难度,也低估了手上这支新附的荆州水军的决定性意义,仓促发起决战。

所以,曹操确实对征孙权的难度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但是,站在曹操所处的时代,他误判是正常的,我们后人不必苛责。

在平定刘表后,曹操确实拥有了一统天下的绝佳机会。

如果依贾诩之策,先转入战略休整,先消化平定刘表的战略果实,安定,并强化荆州水军,安定荆州人心,条件成熟、准备妥当再发动攻吴,那么,天下一统,或许确实不必再等待70年了!

然而,曹操对征东吴难度有所误判,是基于对汉末之前历史的了解,没有敏锐洞察到随着历史发展水军的战略作用,这是基于对汉末之前历史的了解。

放到汉末时期,曹操有此误判,也是正常的,不必苛责!

0 阅读:16
史说新读

史说新读

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