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隆兴寺(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

黑风夜话吖 2024-08-23 02:16:10
探秘隆兴寺(石家庄正定县隆兴寺)

“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的隆兴寺。寺隋开皇创建,初为龙藏寺,宋开宝四年,于原有讲殿之后建大悲阁,内铸铜观音像,高与阁等。宋太祖曾幸之,像至今屹立,阁残破不堪修缮,其周围廊庑塑壁,虽仅余麟爪,尚有可观者。寺中宋构如摩尼殿、慈氏阁、转轮藏等,亦幸存至今。”这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论及北宋寺院时的描写。隆兴寺,一座古老的皇家寺院,以其造像、雕塑、壁画、碑刻闻名于世,千年建筑留下了千古之美,古老的文物又被提练为“六个之最”,古建筑孤例摩尼殿、五彩悬塑孤例倒座观音、最古老的木构转轮藏、最高大的古代铜铸观音像、第一隋碑龙藏寺碑、最精美的古代铜铸毗卢佛。

大觉六师殿遗址

隆兴寺地处正定古城东北,寺在城中并没有山门,琉璃照壁后的天王殿便成为景区的入口。隆兴寺按南北中轴线布置,天王殿后钟楼鼓楼相对而立,中路高大的台基是一处遗址,原是规模宏大的大觉六师殿,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金、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民国初年因失修而坍塌。

摩尼殿

摩尼殿

遗址前方就是梁思成惊叹为“只在宋画里见过”的摩尼殿,隆兴寺六最之一。梵语中摩尼有珠宝的意思,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摩尼殿重檐歇山顶覆绿琉璃瓦,它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呈十字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大殿采用抬梁式木结构,斗拱宏大,分布疏朗,与宋《营造法则》相符,是隆兴寺古建筑中最精美的一座。摩尼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行过落架复原性重修。

石香炉

殿前的石香炉为宋代原物,它由炉座、炉身两部分叠摞而成,通高1.4米,炉身雕药师佛和十二神将,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

摩尼殿泥塑金装佛像

摩尼殿是艺术的殿堂,正面佛坛供奉的五尊泥塑佛像为宋代原塑,1997年作贴金处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进到宋代,大型的石雕造像几乎停止,庙宇中供奉的佛像多为木刻、泥塑和铜铸,铜像难逃熔化之苦,能保留下来的非常罕见,倒是木刻、泥塑经历代修复还能辨识原貌。摩尼殿泥塑尊主为释迦牟尼佛及两弟子迦叶阿难、两菩萨文殊普贤,宋代塑像和唐代已大不相同,他们脸上的笑容几乎消失,神色之中多了一种悲悯。

壁画《释氏源流图》局部

壁画《释氏源流图》局部

壁画《西方胜景》局部

壁画《东方净琉璃世界》局部

殿内绘有大量明代壁画,这些壁画以青绿色为主基调,全部是佛教题材,檐墙内壁为“释氏源流”图,内槽东西扇面外侧分别是“西方胜景”图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图,壁画人物姿态飘摇、表情生动,宏大的构图令人震撼。

泥塑五彩悬山倒座观音

摩尼殿后壁即为“六最”之二,北宋首塑、明代修补的泥塑五彩悬山,正中的菩萨像称作“倒座观音”,鲁迅先生赞之“将神人格化”,誉为“东方美神”,鲁迅北京故居的书桌上至今仍摆放着倒座观音的照片。彩塑中的观音完全是人格化的坐姿,她以一种轻松和惬意俯视众生,背后是大海和仙山组合而成的极乐世界,祥云缭绕,山岩嶙峋,飞鸟走兽,往复其间。观音形象至宋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位最受信仰的尊者,由象征之神像变为和蔼之人类,这样的观音菩萨更加亲民,更受人们爱戴。

牌楼

摩尼殿后以牌楼、红墙隔出另一片空间。庑殿顶的牌楼门曾被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是1986年根据梁思成的文字及照片修复的,“妙庄严域”代表着佛门绝妙善美之境界。

戒坛

明代铜铸双面佛

新空间以戒坛为首,这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它是寺院中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坛内供奉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的铜质双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相背而坐,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与愿印,这种手势具有慈悲之意,施予众生所需,满足众生所求。北面药师佛像下的莲花座中刻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皇家寺院有民间造像,汉传寺庙设藏传佛像,这样的形制都非常少见。

慈氏阁木雕弥勒像

戒坛后的建筑东为慈氏阁,西为转轮藏阁,其间还插入康熙、乾隆两座御碑亭。慈氏阁始建于北宋,是一座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架构用减柱造,檐墙内立柱为《营造法则》所记载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1958年慈氏阁进行过落架复原性重修。慈氏阁内的木雕弥勒为北宋时独木雕刻,1995年有过修复。

转轮藏阁

宋代木构转轮藏

与慈氏阁相对应的转轮藏阁也是一座近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梁思成誉为“木构建筑之杰作”,1956年落架复原性重修。转轮藏阁也叫藏经阁,内置的木制转轮藏(藏经橱)直径7米,中有10.8米高的木轴,巨大的书架能够转动。此木构转轮藏为隆兴寺“六最”之三。

康熙碑亭

乾隆碑亭

康熙碑亭以黄色琉璃瓦覆顶,内置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所书的《御制隆兴寺碑》。乾隆碑亭内置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所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

大悲阁

上世纪大悲阁坍塌后的观音像(资料照片翻拍)

大悲阁千手观音像

隆兴寺大佛就是主殿大悲阁(又称佛香阁)中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六最”中的第四个。大悲阁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历代均有修葺,上世纪四十年代大殿坍塌,无比精美的大悲阁壁塑毁坏殆尽,21.3米高,共42臂的观音铜像仅存当胸合十的两条手臂。所幸当时已留下了许多摄影资料。九十年代末,有关部门依据《营造法则》重建大悲阁,这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重修后的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主殿高35.5米,两侧以虹桥方式和御书楼、集庆阁相连,三阁并立,气势雄伟。殿内铜铸观音重新安装手臂,再现千手千眼的雄风。

龙藏寺碑

大悲阁外东侧,立有龙藏寺碑,隆兴寺“六最”之五,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寺中最古老的遗存。一般认为龙藏寺碑由张公礼撰文,碑文楷书30行,凡1500余字,碑额呈半圆形,“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十五字清晰可辨,碑文书体方整有致,笔力遒劲,它上承南北朝余韵,下启初唐诸家的先河,被推为楷书之祖,有隋碑第一之称。

寿槐

大悲阁后的一株寿槐,有1300多年的树龄,相传宋太祖在树下驻足,抬头看到了树端的瑞鹤祥云,遂坚信大宋必得荫护,可鹤寿永昌,隆兴寺也因此得到大规模的扩建。

弥陀殿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

弥陀殿石雕金装十八罗汉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殿内石质须弥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殿东西两侧供奉石雕金装十八罗汉。

毗卢殿

毗卢殿四面佛

最后一进毗卢殿建于明万历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的崇因寺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殿内的铜铸毗卢佛像为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三层四身相连,除了四面毗卢佛还雕饰了一千尊小佛,形成千佛绕毗卢的场面。此尊铸像造型独特、做工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隆兴寺“六最”的行列中。

龙腾苑北朝石像

龙腾苑金代广惠大师经幢

龙腾苑䶮止湖

毗卢殿后及隆兴寺东侧2005年辟建了寺庙园林龙腾苑,众多珍贵的文物,如北朝石像、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元代壁画墓、明代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亭等移于此处,起亭台楼阁于湖光山色中,融园叠翠,龙藏虎伏。园区内设有“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馆”,以缅怀这位为隆兴寺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史迹展馆中的大悲阁模型

0 阅读:0
黑风夜话吖

黑风夜话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