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广东会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为什么广东的岭南文化那样独特,且让无数世人为之着迷。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东都占据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广东也涌现出了数不尽的英豪才俊,为华夏文明不断大放异彩。
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古代广东的10大英豪,并依据他们生前的功业和实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斗胆给他们排列了一个座次。看官们认为这个排名是否客观到位呢?
第1名,西汉南越王赵胡(广州番禺)。广州著名的“南越王墓”,很多没有来过广州,或来过广州却没有亲自到达南越王墓的朋友,都会误以为南越王墓的主人是秦末汉初南越国开国君主赵佗的陵墓,其实这并不是赵佗之墓,而是赵佗的孙子,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胡的陵墓。赵胡算得上是广东土生土长的第一位历史大名人。
他爷爷赵佗出生在河北真定县,虽然活了103岁,在广东呆了将近有82年之久,先后担任了秦朝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南海郡尉,后来秦末大乱,他又自立为岭南百越之地的南越国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赵佗一度对西汉称臣,后来刘邦驾崩,吕后掌权,赵佗厌恶吕后这个心狠手辣的老太太,于是悍然称帝,表达了对吕后的蔑视,这一时期,史称其为南越武帝。
而由天地高皇帝远,吕后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宽厚仁义,且不失睿智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在文帝的好言劝慰之下,赵佗非常痛快地自弃帝号,并再度向汉朝称臣。赵佗去世之后,由于其子赵仲始,也就是南越国太子熬不过高寿的老父亲,早早离开了人世,南越王位就由赵佗之孙赵胡嗣位继承了。
赵胡可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广东靓仔了。如果没有赵佗、赵胡祖孙数代的开拓和经营,岭南可能还会有很漫长的岁月将一直持续荒蛮状态,由于爷爷赵佗没有出生在广东,所以只有将其孙赵胡列为广东古代第一英豪,这应该也是毫无争议的。
第2名,南朝至隋初的冼夫人(茂名)。著名冼夫人,她是南梁王朝时期岭南高凉郡俚部人,也就是在如今的广东茂名地界。冼夫人本是梁武帝时期南凉太守冯宝的妻子(冯宝是北燕王朝冯氏皇族后裔,其祖冯跋河北信都人),在她的辅佐之下,当时的粤西一带被治理得地泰民安。
冼夫人还凭借自己在岭南及南海各部众中的极高威望,使海南岛也归附了当时的梁武帝,梁武帝萧衍于是在海南设立了崖州。后来侯景之乱爆发,梁朝几乎要灭亡,各路叛军都想吞并岭南这块沃土,冼夫人纠集部众,保境安民,使叛军无法染指岭南,她在整个岭南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甚至被当地人称之为“岭南圣母”。
后来南梁权臣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并取代梁朝称帝,建立了南陈王朝,冼夫人审时度势,决定率众归顺陈朝,陈武帝陈霸先大为感动,立马册封她为“石龙太夫人”,并让她在整个岭南享有一州刺史一样的权力。“石龙”这个封号,应该是陈武帝为了纪念他与冼夫人在赣石这个地方会面结盟所起。
后来陈朝又被隋朝所灭,冼夫人在得到陈后主的准降诏书,和隋文帝杨坚的招安敕令之后,才决定向大一统的隋王朝称臣归附。隋文帝素闻其威名,对冼夫人也大为敬重,于是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冼夫人后来在隋文帝仁寿二年薨逝,她一生经历过三个朝代,受到七位天子的敕封,在岭南和南海,甚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力。至今广东、海南、广西西部还有东南亚很多地方都还有冼夫人庙,即慈佑庙,并称其为“天南圣母娘娘”。冼夫人位居广东第二大英豪,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
第3名,南汉高祖皇帝刘岩(广州番禺)。刘岩是五代十国当中南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亲爷爷刘谦本来是唐朝末年的封州刺史,封州即在当今广东的肇庆地界,他是河南上蔡县人。唐僖宗的时候,冲天大将军黄巢率反唐大军横扫天下,打到广州的时候,刘谦带着两个儿子刘隐、刘岩抗击黄巢有功,又被加授贺江镇遏使,让他带着刘家军经略广西一带,最后占据了整个岭南,后来刘谦病逝,岭南豪强与军民共推刘隐做了主公,并抗拒唐朝派来的新节度使入境,再到后来,唐昭宗只好承认刘隐担任清海军节度使,掌管整个岭南的军民大事。
后来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建立了后梁王朝,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新局面。又封刘隐为大梁南平王,并兼任交趾的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后来刘隐病逝,其弟刘岩继承了兄长的全部官爵。在击败湖南楚王马殷的进犯之后,刘岩看到中原的后梁与后唐相持大战,天下诸侯基本无力南顾两广、安南一带,于是就将广州改为兴王府,竟悍然称帝,先立国号为“大越”,后又改成“大汉”,即南汉王朝。刘岩又自造一个“䶮”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上龙下天的“䶮”字,䶮字与演字同音。
刘䶮击败安南曲氏之后,坐稳南汉江山,便自高自大起来,甚至敢称中原皇帝为“洛州刺史”。南汉高祖刘䶮驾崩之后,又传了三位君主,最后亡于北宋。刘岩作为一代枭雄,曾经雄霸岭南,南汉王朝更是在岭南延续了67年之久,不得不说刘岩是广东的一位非凡英豪,也有朋友说刘岩其父是河南上蔡人,怎么可以算做广东人呢?刘岩祖上就因下海经商,常年往来于南海一带,而迁居福建泉州,到了其父刘谦则因功受官于广东封州,所以刘岩确为地地道道广东人也。
第4名,禅宗六祖慧能(云浮新兴)。慧能是唐朝时期岭南新州人,也就是在如今的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地界。他俗姓为卢,因三岁丧父,稍微长大一点就靠卖柴为生,还要养活生母。唐高宗时期,尚不识字的慧能跑到湖北黄梅县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后来由于脱口出说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经典偈句,一举打败了大师兄神秀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使得弘忍认为他是天纵英才,顿悟成道,于是就将禅宗始祖达摩的衣钵传给了他,慧能便成为了禅宗六祖。慧能的影响力,小编在此就不多赘述,将其排为广东英豪第4名,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第5名,唐朝名相张九龄(韶关曲江)。张九龄是唐朝岭南韶州曲江县人,也就是如今的广东韶关地界。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开始,张九龄出任宰相,到开元二十四年,由于多次直言进谏,触怒唐玄宗被罢相。张九龄也是第一个劝谏唐玄宗不要重用安禄山,并且预言安禄山日后必反的大臣。张九龄对广东老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亲自开凿了著名的“大庾岭路”,从而使得当时荒蛮的岭南与江淮、中原等地来往更加便利。
据说张九龄也是广东特产“凉茶”的鼻祖,原来张九龄常年往来于京师长安与老家岭南之间,长途跋涉,因此患上了瘴疠之症,后来他就在老家访得一道养生茶方,将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成凉茶饮用,从而大大减轻了他的瘴疠之症。而饮用茶凉也逐渐在岭南一带传了开来。张九龄位列广东古代英豪第五名,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吧?
第6名,北宋名臣韶关余靖(韶关曲江)。余靖是宋仁宗时期的名臣,他和唐代名相张九龄是老乡,广东韶关曲江人,他也被称作“宋代张九龄”,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于天下,他与当时的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为北宋“四贤”,又与欧阳修、王素、蔡襄被称为“四谏”名臣,官至尚书左丞,曾经出使辽国,在凶狠的辽国皇帝面前傲然不屈,竟使得辽主对他敬重有加,称赞余靖“气虹万丈横天衢,举嗌不避萧斧诛”,最后使得辽国大军不敢轻易南下进犯宋朝,从而维持了宋辽澶渊之盟以来百余年的和平与安宁。
在宋仁宗面前,余靖也是刚正不阿,史书上记载,仁宗曾经想修一座宝塔来为他去世的生母李宸妃祈福,余靖却向仁宗直谏不可修此塔,当时盛暑炎热,仁宗和余靖在御书房为此事争执不下,最终仁宗妥协,余靖告退之后,仁宗对左右侍臣叹息道:“朕被一汗臭汉薰杀,喷唾在吾面上矣!”可见君臣两人在大热天争吵了多久,同时也可见余靖这样的忠臣幸得遇见宋仁宗这样的好皇上,才成就了千古美名。余靖薨逝后,好友欧阳修还亲自为他题写了碑文,宋英宗为他赐谥号为“忠襄”。
第7名,明代名臣翁万达(汕头金平)。翁万达原属明代潮州府揭阳县人,明世宗嘉靖帝年间的进士,历任宣府大同大都督、陕西巡抚、兵部尚书,曾替嘉靖帝北击蒙古俺答汗,南定安南叛乱,为明长城修建了新式烽火台300余座。翁万达文武兼备,被嘉靖帝称之为“岭南第一名臣”,名相张居正称其为“一朝边臣,万达称首”,也就是说守卫边关的名臣,在嘉靖一朝万达是头号人物。翁万达的威名甚至远播异邦,就连暹罗人,即泰国人至今都称其为“英勇大帝”,为其立庙祭祀处就多达100余处,广东人更是将他誉为“潮汕三杰”之一。
第8名,岭南三忠(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是佛山顺德龙山人,陈子壮是广州南海县人,张家玉是东莞万江人。他们三人都是南明时期的抗清忠义之士,最后全都慷慨就义,为大明誓死不屈而殉国了。三人在广东民间影响极深,所以小编无法将三人拆分开来,因此广东英豪第八位,就将此三人合而为一,同居第八了。论三人的忠义精神和英雄气节,完全不输战国屈原和宋末文天祥,只是短促的南明王朝实在不堪,“岭南三忠”不得其主,实在可惜!
第9名,台湾第二任知县陈瑸(雷州海康)。陈瑸,字文焕,他是广东雷州海康县人,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由于台湾收复不久,当地民风骁悍不驯,清康熙帝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第一任台湾知府是蒋毓英,第一任知县则是沈朝聘,两人都是辽东人。
后来由于陈瑸在福建古田做知县颇有绩效,康熙帝就将他平调入台做了知县,他在台湾为官五年,后来又晋升为台厦道,康熙五十六年,又出任代理闽浙总督,他还曾经拿出自己的私房积蓄三万两白银充公用于修建沿海炮台工事,以及海塘堤岸。为官27年,陈瑸深受康熙帝的常识,最后在康熙五十七年薨于任上。
第10名,明代名将袁崇焕(东莞)。袁崇焕,其实爱好历史的朋友应该对他非常熟悉了。明末名将,广东东莞人,担任过辽东巡抚、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等要职,曾多次重创后金可汗努尔哈赤的大军,一开始深受崇祯帝的倚重,并在御前做出过“五年平辽”的,即灭掉后金的誓约。结果这个誓约没有兑现,加上他在辽东,不待请旨就擅杀了久镇地方的大将毛文龙。
又在没有和皇帝提前沟通的情况下,改变守关作战的方略,纵敌深入,使皇太极率清兵直接杀到了京师城下,虽然清兵最后还是被击退,可惊魂未定的皇帝却对袁督师大为猜忌,转而极不信任,而后他又阴差阳错与皇太极议和,本是缓兵之计,结果却被皇帝知道后,认为这是通敌之嫌。
前前后兵的猜忌和不满,累加到一起,导致崇祯帝一夕爆发,天威震怒,将袁崇焕下旨凌迟,冤杀于京师菜市口。袁督师的声望一度能与南宋岳飞岳元帅持平,不过后世认为他在崇祯帝面前许诺“五年平辽”,实在是夸下海口,成为了他后来致命的伏笔。之所以将他排在第十位,是因为袁督师在后世争议还是颇多,只能将其列为第十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