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读者以私信形式,向笔者提出颇具探讨价值的问题:《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是否可归为历史正剧范畴?再者,陈道明所诠释的康熙帝与唐国强塑造的雍正帝,二者之中究竟何者更契合历史原型?此两部以清朝宫廷为背景的剧集,笔者反复品鉴,观剧次数不少于五次,故而对这两个问题形成了独到见解。
《走向共和》以及另外两部作品堪称清宫剧之典范。从编剧水准、演员配置到收视率表现,此三者皆展现出极高的专业造诣与广泛影响力,远非其他同类题材剧集所能比肩。就艺术观赏性而言,它们无疑属于高品质之作,对于初涉清史领域的观众,亦颇具知识普及价值。
鉴于影视行业商业化运作的固有特性,影视作品难以全然遵循正史进行演绎。在追求收视率这一关键目标的过程中,出于商业考量,往往会有意对某些细节予以渲染,甚至对部分历史人物形象加以歪曲。由此可见,诸如《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此类影视作品,均不宜被视作正史。
然而,相较于其他清宫题材剧集,《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这两部作品在对历史的呈现方面,更趋近于正史记载。在诸多关键历史事件的演绎上,二者并未出现显著偏差。从专业视角审视,若以简洁且精准的词汇对这两部作品予以评价,《康熙王朝》以其精彩情节展现出引人入胜之特质,而《雍正王朝》则凭借深度内涵呈现出耐人寻味之品格。
【《康熙王朝》主角光环太重】
2001 年,由陈家林与刘大印执导的《康熙王朝》登上荧幕;而在 1999 年,胡枚导演的《雍正王朝》亦已问世。这两部电视剧均以二月河的著作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筹备选角阶段,原定饰演康熙帝的人选为姜文,而非最终担纲此角的陈道明。姜文与陈道明皆为演艺界实力派代表人物,事实证明,陈道明对康熙帝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成功。陈道明作为国内顶尖的实力派演员,其外在形象与气质偏向温文尔雅,颇具儒者风范。然而,从角色塑造角度而言,对于演绎一位掌控天下、行事果决且具有强大权谋手腕的帝王形象,此气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得益于陈道明精湛的表演技艺,其台词造诣堪称登峰造极,凭借此等卓越演技,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角色适配性方面存在的不足。然而,演员与角色气质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观众的观赏体验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较难察觉,唯有通过对比方能明晰。以康熙帝这一角色为例,将陈道明与焦晃两位演员的演绎相比较,其间的差距便一目了然。
从专业视角审视,御史之意并非指陈道明对角色演绎不佳,恰恰相反,其在《康熙王朝》中所塑造的角色堪称经典。该剧的不足之处,并非源自演员的表现。事实上,除却康熙帝这一角色,诸如孝庄、索尼、明珠、周培公,乃至姚启圣等角色的饰演者,皆凭借精湛演技,在剧中呈现出令人赞赏的表演。
从专业影视批评视角审视,电视剧《康熙王朝》存在若干显著问题。一方面,其剧情架构未能实现完整自洽,情节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部分角色在人物塑造上出现严重偏差,未能精准契合历史背景与角色设定,同时台词方面亦缺乏严谨性,与历史语境及人物身份不符。
该剧以纵向时间脉络为架构展开叙事,着重彰显了康熙皇帝的卓越文治与赫赫武功。自其幼年登基伊始,旋即历经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以及亲征噶尔丹等重大历史事件,期间还穿插了惩治索明朋党之举。此皆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间最为璀璨耀眼的丰功伟绩,且剧中情节的描绘大体契合历史史实。
或许,导演在塑造康熙皇帝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时,并未对其展开深入且全面的研究;亦有可能是出于某种考量,采用避重就轻之策略,有意规避康熙帝晚年执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故而未能将康熙晚年的相关史实完整且准确地呈现于观众眼前。
康熙帝以卓越的文治武功,于历史长河中荣膺“千古一帝”之美誉。然而,人无完人,至其暮年,因诸皇子激烈的储位之争,致使他对朝政有所懈怠。在康熙晚年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皇子争储无疑是关键且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但颇为遗憾的是,在相关剧作中,此重要情节近乎未被提及。究其缘由,鉴于《雍正王朝》已先行播出,导演出于某种考量,有意对此段历史予以回避,这一举措亦在情理之中。尽管如此,康熙晚年时期吏治呈现的腐败现象,以及统治阶层内部滋生的矛盾,这些历史要素对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至关重要,实有必要加以阐述说明。
此外,从历史考究角度审视,电视剧中所呈现的康熙帝形象与真实历史记载中的康熙帝存在显著差异。在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帝,展现出的是一位处于权力巅峰、独揽朝政且极具霸气的统治者形象。然而,依据详实史料,真实的康熙帝实则兼具宽仁之德,同时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亦有着诸多无奈之处。
在康熙皇帝长达六十一年的统治时期,其历程充满艰辛与无奈。作为顺治帝诸多皇子之一,他并非顺治帝最为钟爱的子嗣。事实上,若不是曾感染天花并幸得痊愈,且获得祖母孝庄太后的有力支持,他极难获得继承皇位的契机。亲政之后,康熙皇帝面临诸多重大事件与挑战。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养成内敛且宽仁的性格特质。然而,至其统治晚期,皇子间激烈的储位之争,使他身心俱疲。综上可见,康熙皇帝虽位居至尊之位,但其一生所历经的辛酸远超常人,即便贵为天子,内心的孤独之感却更为深切。
【角色的错误与台词的不严谨是失分项】
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此类情形屡见不鲜。针对非关键人物,适度运用艺术渲染手法进行创作,尚无大碍。然而,诸如魏东亭、周培公、容妃等人物,或在历史记载中本就不存在,或在真实历史进程里影响甚微,却在相关作品中被赋予主角光环,此做法实难令人认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叙述中,诸多于康熙朝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竟未获提及。例如,康熙统治前期的熊赐履、张英、高士奇,以及中晚期的马齐、佟国维、隆科多等。此情形下,对于那些缺乏清史知识储备的受众而言,极易误以为所呈现的内容即历史全貌。
在台词规范性方面,存在诸多瑕疵之处。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剧中太皇太后频繁自称“我孝庄”,此表述与清代的典章规制严重相悖。须知,“孝庄”乃谥号,其完整称谓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该谥号是在人物薨逝后所追封。并且,“太皇太后孝庄”这一称呼同样有误,依循规范,应称作“孝庄皇后”或“孝庄文皇后”。
姚启圣获擢升任用之际,所任官职为福建总督。然而,在清朝的职官体系中,虽总督设置历经多次调整,却从未存在“福建总督”这一官职,实际应为闽浙总督。此类事例不胜枚举。究其根本,台词呈现出的不严谨状况,其根源在于导演与编剧对清代制度知识的匮乏。
从专业视角审视,《康熙王朝》备受御史赞誉,其引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源于陈道明、斯琴高娃等一众主演精湛的演技表现。其中,陈道明于乾清宫训诫群臣的情节,对台词功力要求颇高,而他出色的演绎,无疑让观众沉浸其中,获得了强烈的观赏愉悦感。然而,客观而言,《康熙王朝》虽具一定影响力,但难以被奉为十分成功的经典之作。就御史个人的观剧习惯而言,如今甚少重温此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雍正王朝》却始终保有强大的吸引力,御史至今仍时常翻阅品鉴。不知各位读者,是否也有类似的观剧体验?
【《雍正王朝》比较符合历史实情】
胡枚导演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特质,其作品在剧情架构方面经深度雕琢,兼具观赏性与历史贴合度。以《汉武大帝》与《雍正王朝》为例,二者皆充分展现了这一艺术追求。
从表演艺术角度审视,焦晃先生对康熙帝的演绎,堪称入木三分,仿若让历史中的康熙重临世间。而唐国强先生塑造的雍正形象,亦与史实高度契合。《雍正王朝》这部作品的一大显著特色,便是对“九子夺嫡”这一历史事件的精彩呈现。在此情节中,皇三子、皇八子以及九子、十子、十三子、十四子等一众角色,演员们凭借精湛演技,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焦晃先生作为演艺界资深的表演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演技,生动且深刻地向观众呈现了康熙帝暮年的内心世界,使观者得以洞悉这位帝王晚年的孤寂与无奈。此外,无论是从外貌特征,还是独特气质而言,焦晃先生均与历史中晚年康熙的形象高度契合,堪称饰演该角色的不二人选。
雍正帝形象的呈现存在一定偏离。从艺术表达层面而言,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雍正帝勤于政务、积极进取以及疾恶如仇的性格特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雍正帝性格中刻薄寡恩这一关键要素未能得以如实体现。
在历史的视域中,雍正帝所获评价存在一定争议。其争议焦点之一,在于他对宗室兄弟的态度展现出明显的寡情之态。面对曾与之对立的宗室成员,雍正帝采取的举措颇为严苛。此外,雍正帝的性格特质亦为其评价添上复杂一笔。在与大臣官员的相处中,他情感倾向鲜明,好恶表现极端。对于青睐的官员,言辞极为亲厚;而针对不称意者,在朱批之中往往措辞严厉。
在雍正帝统治时期,其面临诸多无奈困境,诚如他本人所叹“为君难”,此点于剧中得以生动呈现。整体而言,导演以较为全面且客观的视角,向观众精准展现了雍正帝的人物性格,使大众得见一位勤勉政务、关爱黎庶、积极革新的帝王形象。
自电视剧《雍正王朝》播映之后,大众对于雍正帝的认知为之一新。此前,在诸多野史记载中,有关雍正帝篡位、弑君杀母、操纵血滴子以及死后身首异处等传闻甚嚣尘上。而随着该剧的广泛传播,这些毫无根据的流言蜚语逐渐得到了澄清。从某种意义而言,《雍正王朝》这部作品助力雍正帝摆脱不实舆论的桎梏,成功塑造其为一位勤勉政务、积极进取的君主形象,使其在公众视野中实现了形象的重塑与升华。
2003 年,电视剧《乾隆王朝》登上荧幕。此剧与此前同题材的两部作品相比,呈现出显著差异。在该剧中,清代臭名昭著的巨贪和珅,竟被塑造成乾隆朝功绩卓著的功臣,这无疑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犹如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般罔顾历史真相的文艺创作,从严肃的历史视角审视,实在缺乏艺术价值与观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