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蒋中正80大寿,最后一张全家合影,8年后去世!

琦琦评过 2025-01-26 04:26:28
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蒋介石作为民国时期的“大人物”,他的风评却不是很好,在统领国民党时期,面对日本人的残害和压迫一直保持“观望”的态度,直到国共开始首次对抗日寇的合作,面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同盟战友”,蒋介石却在内战期间下达了命令,对共产党打死抓捕和围剿。

死在他手中的共产党不计其数,甚至专门为了侦查共产党特别设立了“特务处”,尽管如此,在他的残害下共产党依旧如同春后新竹肆意生长,最终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赶去了台湾,那么从那之后他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蒋介石正处于政治的巅峰,因为抗战的成功,蒋介石正在接受重庆人民的欢迎,看照片也能感受到他非常享受这个时刻,万众瞩目伴随着大众拥戴的目光,不过这样的光景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蒋介石也给重庆带去了一段“至暗”的“剿共浪潮”。

蒋介石在统领国民党之后大部分的照片他都拄着拐,其实并不是为了凸显身份尊贵,而是因为在战乱中他的腿受了伤,因此需要依靠拐杖来借力,除此外蒋介石手中的拐杖还有别种用途,那就是“打人”,有时候遇到下属办事不力时就喜欢挥动拐杖。

据说蒋介石第一次抡拐杖打人还是在张灵甫去世的时候,他责骂汤恩伯却遭到了反驳,气得蒋介石直接拿起拐杖就打,使用拐杖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他前往台湾地区。

在国共共同抗日期间,国民党的军备资源比共产党不知好了多少倍,甚至海陆空都具备,照片中就是蒋介石正给新入伍的国军海军陆战队士兵佩戴胸章,照片中他轻轻微笑,看着这些新入伍的士兵他眼中充满了自信,似乎已经认为自己成为了最终的“获胜者”。

这时候的蒋介石可谓是“意气风发”,人人见到他都要恭敬的称一声“校长”,并且通过这张照片也能看到国军还有统一的服饰,头上戴的也是钢帽,相比较于共产党的军备资源都靠收缴来说,国民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可偏偏失去了民心,最终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对于蒋介石来说是老师也是启蒙者,曾经蒋介石也跟着孙先生一起展现自己的才干,只可惜随着孙先生离世一切都在慢慢发生改变,不过对于蒋介石来说对孙先生的敬仰和钦佩是不敢忘的,因此在抗战八年光复山河后他也前去孙先生衣冠冢交付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照片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向孙先生衣冠冢鞠躬的场景,蒋介石身着中山装从背后看出也十分有“领导者”的风范,不过反观宋美龄却少了几分敬畏。

抗战的艰苦加上孙先生刚革命时的艰难,前往祭拜都不应该展现奢靡的风气,可宋美龄却是一身貂毛大衣的装扮,看上去雍容华贵,祭拜先驱者却是如此装扮也展现了宋美龄的“自私”。

在能够出风头的场景中蒋介石自然是不会落下,这张照片是拍摄于抗战胜利以后,照片中的蒋介石正在光复北平的各界欢迎会上致答谢词,通过餐盘的样式也能够看出欢迎会的举办场所是非常“高档”的,此时的蒋介石看上去也非常干练。

不过宋美龄坐在他的身边看上去却有些无聊,对于宋美龄来说更看重的是自己是否能够驱使权利,而不在于权利来自于谁,因此她才会在姐姐宋庆龄与孙中山相恋后,委托大姐宋霭龄将她介绍给蒋介石,虽说蒋介石在政治上颇有争议,但是对宋美龄的爱情却是十分纯粹的,几乎是要风给风,要雨给雨。

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情谊与仇恨”是非常复杂的,光是两人的故事就能够写出一部精彩的小说,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11月,此时的两个人已经是貌合神离,就连表情都已经不想多做掩饰,因此在照片中才能看到蒋介石在游玩中“摆臭脸”,可张学良却笑得十分开怀。

并且这张照片从发布之后就一直有个误区,不少人都误以为站在张学良身边的是他的夫人赵一荻,实际上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依旧是于凤至。

甚至此时连宋美龄对赵一荻都是非常不喜欢的,因此在他的身边就不会是赵一荻了,这个女子是当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傅学文,她也是受邀一起游玩茂陵的众多人中之一。

或许那时候就连付博文都深知蒋介石对张学良的“不信任”,因此在拍照时她的表情也十分严肃,甚至有意与张学良保持了一定距离。

不过此时的张学良却是一脸轻松,满含笑意,因为在拍摄这张照片后不久张学良就发动了震惊国内外的“西安事变”,由此可见此时的张学良面对压力还能微笑也是因为“胸有成竹”。

蒋介石在北平致谢词后就准备乘坐专机离开,照片中他站在舱门口像前来欢送他的人挥手致谢,能够看出此时的他还非常开心,并且也受人拥戴,而蒋介石每一次出行所使用的专机也展现了他对宋美龄独一无二的爱。

这架专机C-47蒋介石将他取名为“美龄号”,和“美龄宫”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对她的钟爱才能促使宋美龄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蒋介石,在婚后她也展现出了自己对蒋家以及政坛的绝对影响力,到了后期蒋介石都不敢轻易撼动她的地位。

他的儿子蒋经国即便知道是宋美龄的介入,才导致了母亲与父亲彻底决裂,可面对权利他也不得不表现出对宋美龄的肯定。

1945年国共展开了一次谈判,在8月28日,毛主席乘坐飞机从延安抵达重庆,在蒋介石的心理安全区内进行谈判也展现出了主席的胸襟和气魄,在飞机落地当天,蒋介石就举办了欢迎的宴会,以此来表示对这次谈判的看重以及对主席的重视。

这次谈判实际的发起人是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向延安发了一封电报,其中表示有许多国内外的事宜需要处理,得到这一消息的毛主席也十分重视,安排好手中的工作后就立马乘机前往了重庆。

在宴会期间两人对彼此都十分尊重,蒋介石亲切的叫毛主席“润之”,主席则是“入乡随俗”唤蒋介石一声“委员”,原本洽谈十分顺利,但是在后来谈判也变成了蒋介石想要独占权利的“阴谋”。

谈判一直进行到了10月10日,直到周总理明白谈判再没有继续的必要,因此向国民党提出了暂停谈判,并且整理了相关的会议纪要,史称“双十协定”,但就在这份协议拟定后不久一场内战就全面爆发,国共两党陷入了彼此“攻击和消耗”的循环。

因为对宋美龄的在意所以蒋介石对她的家人都非常好,照片中蒋介石笑脸盈盈的给大姐宋霭龄切生日蛋糕,看着十分“殷勤”,虽然此时宋霭龄已经是中年时期了,但是有钱财傍身加上保养得体看上去还是“风韵犹存”。

蒋介石的身份和地位给宋霭龄切蛋糕已经是非常重视了,不过通过照片中宋霭龄的表情也能够看出她对蒋介石还是有些“嫌弃”的,没有任何起身动作,面部表情也有些勉强。

实际上对于宋霭龄来说是根本不怕蒋介石的,反而是蒋介石需要借助她的财力,因此这张照片也堪称是聪明人之间的“不言而喻”。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7年,此时正值蒋介石80大寿,为了给他庆贺家中的亲友都回到了台湾,照片中他和宋美龄携带孙子孙女坐在前面,儿子儿媳等一众人站在身后,看到这张照片也感受到了蒋介石这一“大家族”的气势。

对于蒋介石来说能够看到儿孙满堂已经是一大幸事了,不过即便到了晚年他依旧没有放弃培养“接班人”,毕竟身处台湾权利的中心自然是希望一切都能够掌握在自家人手中,先是培养了儿子蒋经国,后来又培养了孙子蒋孝文,只可惜长孙因为生活混乱不注重健康因此过早就离世了。

这张照片也算是蒋介石生前拍摄的最后一张全家福,因为在拍摄后不久他的身体就慢慢出现了问题,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后来更是连正常坐都无法维持,八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这张照片就是蒋介石参加孙子蒋孝勇婚礼时候,此时的宋美龄身着旗袍看着非常优雅,蒋介石端坐在一旁,虽说看似非常有精神,实际上却也是“暗藏玄机”,因为此时蒋介石身体病重已经无法坐稳,为了拍摄最后只能用绳子将他“绑”在椅子上,才顺利的拍摄了这张照片。

不得不说为了体面他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蒋介石来说最后时光遭此对待心中或许也会十分难受,尽管统治了台湾地区,但却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

在参加了孙子蒋孝勇的婚礼后不久蒋介石的身体就急速下滑,在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病心脏病离开了人世,终年89岁,照片中他的儿子蒋经国抚摸着他的额头与父亲做着最后告别。

蒋介石从无名小卒一步一步走到了权利的中心,这其中也涵盖了许多艰辛与苦难,只可惜在最后关头他选错了路,如若他早期时候能够明白“独木不成林”、“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个道理,就不会在晚年只能与大陆遥遥相望。

0 阅读:0
琦琦评过

琦琦评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