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新加坡的Healthier SG到英国的NHS改革,全球主要医疗体系都在试图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减轻医院压力,提高整体医疗效率。这一趋势不仅证明了基层医疗的长期向好,也意味着诊所将在未来医疗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来源:诊锁界
作者:弧矢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pixabay

未来的诊所,将深度融入社区,通过健康管理体系,助力疾病预防;
未来的医疗,不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
未来的医生,将“无病可医”。
最有望率先实现该愿景的便是新加坡,就凭新加坡在建国不到60年就创造了全球第二购买力评价人均GDP的神话,还凭政府为了让国民住得起房就舍弃了各国都视为珍宝的房地产行业。善治者不言民,民自服。
新加坡以高效的医疗体系著称,根据Statista统计,其2023年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4.5%,是美国的1/4,日本和西欧国家的1/2,甚至低于中国的7%。尽管医疗支出较低,新加坡的人均预期寿命依然达到 84.3 岁,仅略低于全球最高的 84.7 岁(日本),展现了极高的医疗效率和健康管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和香港的基层医疗、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属于高效医疗体系的代表。他们因长期重视基层医疗而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此基础上,新加坡依然选择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的投入。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基层医疗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说明,即便是高度发达的基层医疗体系,仍然面临持续优化和强化的挑战。只有基层医疗体系的强化能够真正带来长期成效,政府才会持续加码投入。
但高效的基层医疗体系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新加坡仍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慢病高发两大挑战。预计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将占总人口的25%,而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病率分别高达32%和37%。如果医疗体系仍然依赖传统的“医院主导、按次收费、以治疗为核心”的模式,未来的医疗支出将持续攀升,最终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提出了 《健康新加坡白皮书》(White Paper on Healthier SG)计划,试图通过一次系统性改革,重新定义医疗的运作模式。这不仅仅是一项医疗政策调整,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当旧模式无法解释新的现象或解决新问题时,人类不得不创造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从而形成新的主导模式,譬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拉马克进化论到达尔文进化论)。改革的核心逻辑是:从以医院为中心的“疾病医疗”模式,转向以预防和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健康医疗”模式,这一过程重新定义了医生的角色、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以及患者与医疗体系的互动方式。

健康SG到底改了什么?
1. 家庭医生责任制:让医生“对人负责”,而不是“对病负责”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具有交易性(transactional)和场景性(episodic),病人在感到不适的场景中去找医生诊疗从而发生交易,医生的角色是被动的。《健康新加坡白皮书》彻底打破了这一模式,要求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管健康”。未来,每位居民必须绑定一名固定的家庭医生,由其负责长期健康管理,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包括定期健康风险评估、慢病管理、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必要时的转诊协调。这意味着医生的工作将从单纯的疾病治疗,扩展到更广泛的健康管理,涵盖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疫苗接种等多个方面,形成完整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2. 支付模式革命:从“按服务付费”到“按人头付费”
如果说“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从供给端改革医疗模式,那么支付体系的变革则是确保改革落地的关键。新加坡此次推出的“人头付费制”,是一项彻底改变医疗激励机制的支付改革,其核心目标是让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不再与治疗次数挂钩,而是与患者的健康状况直接关联。传统医疗体系采用按服务收费的模式,医生的收入与看诊次数直接相关,意味着患者看病越多,医生和医疗机构的收入就越高。这一模式导致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甚至可能诱发过度医疗,让医疗体系变成了“疾病驱动型”的商业模式。
《健康新加坡白皮书》推行的“人头付费制”则彻底改变了这一逻辑。在这种模式下,医生的收入不再由单次看诊次数决定,而是基于其管理的居民总人数,并按年收取固定费用。例如,1名医生管理200个居民,政府把每人每年1000新币的健康费用预付给医生,届时居民发生诊疗相关费用时就从1000新币中扣除。这么来看,居民发生诊疗相关费用越少,医生的收入也就会越高。所以医生的收入取决于“他们负责的人群整体健康状况如何”。如果医生能够通过健康管理减少患者的疾病发生率,就能降低医疗成本,同时获得更稳定的收入。较于传统模式下医生和医院的利益与疾病挂钩(病人越多,医生赚得越多),在人头付费模式下,医生的利益与居民的健康挂钩(病人越健康,医生的收益越稳定)。
3. 社区与数字化健康的融合
在《健康新加坡白皮书》的框架下,医疗服务的边界被大幅拓展,不再局限于医院或诊所,而是深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个“医疗+社区+数字健康”的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这种模式强调,健康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而应该是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长期过程。

为了推动社区健康管理,新加坡政府正在大力资助社区健康计划,鼓励居民参与健身活动、饮食管理、心理健康辅导等健康促进项目,让健康管理成为一种日常习惯,而不仅仅是在生病时才寻求医疗帮助。政府还推出了统一的健康管理App(Healthy 365)实时收集居民的健康数据,包括步数、血压、心率、睡眠质量等,医生可以随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在必要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建议。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使得健康管理不再只是定期的线下体检,而是演变为一种实时在线、可持续优化的健康追踪模式。
新加坡正在构建互联的医疗数据系统,让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院和社区机构能够共享患者健康数据,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这一举措在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还让医生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健康趋势,及时调整干预方案,确保居民的健康得到持续的监测与优化。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基层医疗的服务方式,《健康新加坡白皮书》正在探索将中医(TCM)纳入医疗改革体系。新加坡卫生部已宣布,将与中医从业者及全科医生合作,制定适合新加坡医疗体系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并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中医执业者认证框架。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发挥中医在预防医学和慢病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生活化保健”,让其成为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总的来看,《健康新加坡白皮书》通过家庭医生责任制、支付模式改革、社区与数字健康融合三大核心变革,正在从根本上重塑医疗体系的运作逻辑:医疗不再是围绕“疾病”展开,而是围绕“健康”进行管理。家庭医生责任制让医生从“看病”变为“管健康”,支付模式改革使医疗机构的收益不再依赖于治疗次数,而是与居民健康状况直接挂钩,而社区与数字健康的融合,则让医疗服务从医院延展到日常生活,使健康管理变得无处不在。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种新的医疗生态,推动医疗体系从传统的“被动救火”模式向“主动防火”转型,从而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改革后的医疗体系会是什么样?
在健康SG计划的推动下,新加坡的医疗体系重心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未来,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疗机构将成为健康管理的核心,医院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主要承担专科治疗和重症救治功能。医生不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是要长期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干预,帮助患者优化生活方式,以降低疾病发生率,使医疗真正从救治转向守护。

与此同时,预防医学将迎来真正的制度化落地,不再只是政策口号,而是医疗体系的核心运行逻辑。医生的绩效与健康管理效果直接挂钩,医疗体系的运作方式将由“病人越多,医院赚得越多”转向“居民越健康,医疗体系越可持续”。这种模式的成功,不仅能降低慢病发生率和医疗支出,还可能成为全球医疗体系改革的样板,推动医疗行业向主动健康管理模式迈进。

新医疗体系下的未来诊所形态?
1.核心职能的变化
在未来的诊所体系中,预防+健康管理+社区融合的新职能将取代传统的零散诊疗,成为居民长期健康管理的核心枢纽。居民长期绑定固定的家庭医生,医生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并在必要时协调专科医疗资源。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模式也迫使诊所向长期健康管理服务靠拢,毕竟收入依赖于此。
2.运营模式的变化
除了按人头付费使得诊所将重点放在长期健康管理外,诊所还可以拓展增值服务作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健康需求。更精细的健康体检、AI辅助诊断、心理健康咨询、睡眠障碍解决、减重管理和慢病管理方案等高附加值服务增强了诊所的竞争力,使其在基础医疗之外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因此,未来诊所将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形成稳定的收入结构,同时提供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增值服务,形成“健康管理+”的运营模式。
3.空间布局的变化
随着医疗模式向健康管理转型,未来的诊所在空间设计上也将迎来调整,需更加契合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习惯,真正融入社区,提供便捷且持续的健康服务。
诊所的空间将更贴合长期健康管理的需求。家庭医生制度要求医生定期随访患者,那么诊所内部空间可能会增加更多的“一对一健康管理咨询室”,居民可以定期前往诊所进行身体评估,调整健康计划,而不只是为了治病才走进诊所的大门,医生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跟进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匆忙结束一次问诊。
线上线下的结合将不再是简单的视频问诊,而是重新定义健康跟踪。未来的诊所不仅要有远程诊疗功能,更需要具备完整的“混合医疗服务”能力。诊所会配备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居民在家就通过可穿戴设备上传血压、血糖等数据,诊所的医生远程监测健康状况,必要时提醒患者调整用药或预约线下复诊。未来诊所的线下空间可能会更像一个“医疗控制中心”,不仅服务到访的病人,还要远程管理一大批长期签约的居民健康。
诊所将与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彻底摆脱“医疗孤岛”的局限。白皮书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让健康成为一种社区文化,而不仅仅是医生的工作。因此未来的诊所可能会和健身房、超市、养老机构等形成生态联动,居民可以在健身房完成运动健康评估,并将数据同步给家庭医生,医生可以据此调整健康建议。甚至一些诊所可能会尝试“嵌入式健康服务”,比如在大型社区中心、写字楼、公园设立小型健康管理站点,让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就能获得简单的健康检查,而不必特意跑去诊所。
总体而言,未来的诊所将不再是单纯的医疗服务点,而是一个真正嵌入社区、线上线下融合、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深度结合的健康枢纽。这不仅是对医疗空间的优化,更是《健康新加坡白皮书》愿景在基层医疗中的具象化落地。
未来,医疗体系将持续向“基层医疗为核心”的方向发展。从新加坡的Healthier SG,到英国的NHS改革,再到中国的分级诊疗探索,全球主要医疗体系都在试图通过加强基层医疗,减轻医院压力,提高整体医疗效率。这一趋势不仅证明了基层医疗的长期向好,也意味着诊所将在未来医疗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诊所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的诊所不只是看病的地方,而是健康管理的核心枢纽。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优化患者管理?如何拓展增值服务提升盈利能力?如何更好地融入社区、形成医疗生态?这些都是诊所未来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越早顺应这一趋势,越能在新医疗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医疗体系的变革正在加速,基层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医生、诊所经营者,还是整个医疗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看到这一趋势,并积极拥抱变化。未来的医疗体系,不是医院的独角戏,而是基层医疗、社区健康管理、数字医疗共同驱动的一场变革。
诊锁界将于3月27日在成都举办第六届诊博会暨《2025未来诊所发展大会》主旨大会。届时,将特别举办“你心目中的未来诊所形态?”圆桌论坛,诚邀各界同仁莅临交流,共探未来诊所发展趋势。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