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朴素、英勇顽强、有着高度的民族自觉和最大的忍耐力,特别是妇女!”
这是昔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对朝鲜女性的高度评价,在当年无数志愿军战士眼中,身处大后方的朝鲜女性从未游离于战争之外,相反,当她们将丈夫、儿孙送上战场的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了战争的祭场。
历时3年多的战争,朝鲜半岛上几乎所有儿郎都走上了从军的道路,几十万的伤亡情况对于这个人口总量并不可观的小国而言是最为惨痛的代价,源于此,当年身在后方的朝鲜女性们才毅然承担起了几乎所有的生产支前、后勤服务、田园劳作、养家糊口。
因为如此特殊的战争背景,这些朝鲜女性也在当年的中国文坛成为主角,透过战地记者、作家的跟踪报道、纪实文学,她们面对战争的不屈形象得以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酷烈的战争消耗及人员伤亡面前,坚强的男人们都难免会感到无力与悲伤,殊不知,当年北方局面能够最终稳定在三八线上,这背后的一大功臣就是朝鲜女性组成的支前队伍。
很难想象,修路、铺路、填弹坑、送军粮、运弹药,这些本该由青壮年男人承担的繁重支前工作,在朝鲜战场上几乎都是由那群飘着白衣白裙的柔弱朝鲜女性完成的,正如作家白朗曾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般:
“在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前线的战士常常两三天吃不上饭,敌占区的妇女们是不肯让保卫国土的勇士们挨饿的,她们宁愿自己不吃、不睡,也募集粮食,连夜挑水磨面,偷偷制成一袋袋的‘打糕’,再偷偷地送上阵地。
然而,穿过敌人的炮火是会有牺牲的,她们唯恐干粮送不到勇士们的口里,便有计划地组织起来,送一麻袋‘打糕’,就要去五六个妇女,她们拉成一个保有相当距离的行列,小心地前进。假如前边的一个倒下去了,后边的人马上扛过袋子,踏着那新鲜的血迹,勇敢地冲向前去。”
残酷的炮火下最能展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志愿军能够取得朝鲜战争巨大胜利与朝鲜女性的付出密不可分,他们也在这场战争中相互鼓励、支撑、感动着。
说到这里,自然就要提到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那就是朝鲜军惨败后,朝鲜人口恢复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本症结就在朝鲜人民军巨大伤亡导致的朝鲜人口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
尤其对于遭受丧夫之痛以及正值适婚年龄的朝鲜女性而言,她们一方面是后方支前的主力,更是国家恢复元气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在她们眼中,中国志愿军官兵的形象也都是无比光辉的,由此产生男女情愫也在情理之中。
对此,志愿军司令部却保持着严肃态度,虽说关系正当的男欢女爱无可厚非,可司令部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中朝关系、国际舆论、个别恶劣事件等等,此外,战争尚未迎来最后的胜利,无论是渴望美好生活与恋人的朝鲜女性还是身处异乡作战的志愿军官兵,都应该将全部精力放在作战方面。
“全体志愿军官兵必须遵守纪律,严禁与朝鲜女性发展恋爱关系,如果有人胆敢破坏志愿军形象,犯错误者严惩不贷!”
就在司令部尚未下达这项命令之前,志愿军官兵对于朝鲜女性的态度也是极为敬畏的,在与她们接触时尽量保持距离,这一点符合中华传统美德,就在命令下达后,全军上下更是严守纪律,毕竟,当年前往朝鲜战场作战的中国士兵们大多都有着高尚的操守。
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质朴的朝鲜女性对心仪的志愿军战士表达着强烈的爱慕之情,就连一些部队首长都因此而感动,谁又忍心真的棒打鸳鸯,只能默许一些战士与朝鲜女性的往来。
直到志愿军撤军之际,邓华将军还是做出严肃指示,任何官兵都不允许带朝鲜女性回国,军令如山,大部分跨国恋人只能就此分离,这项指示不仅维护了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也给了朝鲜军民最大的尊重。
相传,当年一位姓吴的朝鲜女性为了追随自己的志愿军爱人而偷偷登上专列来到中国,就在北京方面据此征求金日成意见后,这份跨国恋情得到了批准与认可,仅是个例而已。
归根结底,国家利益面前,战场残酷人有情依旧要分清大是大非,真正的相爱不见得是长相厮守而是相互成全,如此才能成就大爱与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