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阿难的教导,首先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而后立刻强调了弟子诚实的重要性。
佛陀提出了这些要求之后,就抓住阿难所回答的出家的最初发心,接着问道:
“阿难,你刚才已经说了,你最初出家的发心,是看到了我的三十二相之后,也想获得这样的相好才出家的。那么,我来问你,你是用什么看见了三十二相?又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的呢?”
阿难对佛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感觉有些怪异,什么?佛竟然问我是用什么看到了三十二相,难不成有人可以用脚丫子看东西么?还问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不是我还能有谁?
可是,因为佛刚刚已经很清楚地强调了不要自作聪明,要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因此,阿难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了佛的问题:
“我,阿难,直心回答佛的问题:我是用眼睛看见了佛的三十二相,然后在我的心中产生了爱慕之意。”
阿难的回答正确吗?看东西,当然是用眼睛看见的了;产生爱慕之意,出了在心中产生而外,还有第二个可能吗?佛这么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佛的意思是这样的:
“阿难,我能明白你所回答的意思,我也知道这是你真是的答案。你是用眼睛和心,产生了看见和爱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眼睛和心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了。”
“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想解决你在学佛修行上的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这个眼睛和心。如果你连眼睛和心都搞不清楚在哪里的话,那你就根本摆脱不了外尘和烦恼。那我再来问你:你的眼睛和心在哪里?”
这就是作为一个导师的功力,尤其是一个传播真理的导师,在教导之前,一定先要清楚弟子的实际情况,清楚弟子的困难和要求,然后根据弟子的困难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法门,开、示、悟、入。
而不是对所有人,都传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句“念佛是谁?”或者六加行各十万遍。这是不负责任、偷懒的做法,是对不起师傅的这个称呼的。
佛在这里,紧紧抓住阿难的反应,打算从眼睛见色,心生喜乐的这个方向,来彻底撕开阿难的烦恼网,让阿难找到真正的歇脚处。
而且,因为阿难已开始请佛宣说十方如来最初成佛方便,佛现在直接从心入手,也恰恰说明了所有诸佛修行的核心,就是修心,就是要把心搞清楚。
而且,在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其实佛已经给阿难挖了一个很深的坑,就已经知道阿难肯定会跳下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又:“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
所有的能够被看见的色,包括三十二相,和能够去看的五蕴构成的身体的一部分,眼睛和心意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虚妄不实的。
既然已经属于虚幻,那么就连眼睛和心这样的名词都不应该存在。也就不应该出现佛对阿难所提问的“心目何所在?”这个问题。
其实当佛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一个意思:假设心目是真实存在着的话。
也就是说,佛并没有站在究竟的层面上来帮助阿难解决问题,而是退回来几步,打算用不了义的名相,帮助阿难尽可能去认识了义的真谛。
可怜阿难,这个时候并不了解佛的苦心,还是在心中对佛的这个问题感觉到怪异。他还真的就站在了佛给他挖好的这个坑底,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准备回答佛的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