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我常说,优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其实,好的教育从来都是点燃火焰,而不是在教育中灌输知识
在朋友媛妈身上就发生了一件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她有两个女儿,分别是9岁姐姐大媛、5岁妹妹小媛
姐姐说起学习就撅嘴巴、敷衍了事,而妹妹说起学习就表现得积极投入
这件事情在媛妈看来很是不解
明明是同一个妈生养
也明明是同样的教育方式、还生活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下
为什么姐姐不爱学习,而妹妹喜欢学习呢
有人说,十根手指有长短,该吃哪碗饭的人都是注定的
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不完全是
正如,我们所认为的“差不多”、“一样”,其实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一个妈生养,有先后顺序
同一个妈生养的孩子,一个喜欢学习、另一个不喜欢学习
你所谓认为的同样教育、同样生活环境真的一样吗?若细细扒来,区别还真是蛮大的
媛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过去的日子里,她一直认为对姐姐、和妹妹的爱是同等的,两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也是一样的
可随着后来的育儿发现,她意识到,同一个妈生养的孩子也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出生的大宝,曾拥有过爸爸妈妈完整的爱,在相对于充足的物质、和情感满足下,大宝就是溺爱下的典范:倔犟、霸道、不听话
而二宝呢,从出生开始就要跟爸爸妈妈分享同一份爱,为了“争宠”也知道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如果你认为两个孩子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拥有着同样的生活,就应该成长得一样优秀,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
因为出生的先后顺序体验,让他们一开始就拥有着不同的心理在成长
老大因为二宝的加入,身上完整的爱会慢慢被分享出去,这是先拥有后失去
也是一种从高处跌落的失落感
相比于老大的失落,老二所体验的是先苦后甜
虽然一开始就在和哥哥姐姐分享爸爸妈妈的爱,但在这份竞争环境里却越战越勇
比如,老大挨训时会倔犟哭闹,老二会跑过来求抱抱、贴贴小脸,一顿操作下来想生气都没有理由了
很多人都说老大犟、老二精,其实老二身上的“精”,都是受到老大身上的杀鸡儆猴效应影响,他们知道怎么做能避免挨训,也知道怎么做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爱
而一个带着失落的叛逆心理孩子,和一个带着挑战的积极心理孩子,所带来的成长状态又怎会一样呢?
同样一份爱,会受到情绪影响
我们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大宝、和二宝的爱都是一样的
可是,当我们真正遇上教育时一切都没有那么简单
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说起来容易,想要完全做到又谈何容易
受到大宝、和二宝不同的心理成长影响,你会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看法会慢慢情绪化
举个例子
周末放假了,媛妈会要求孩子们先写作业、然后再看电视
姐姐听了会撅着嘴巴特别不开心,写作业的时候也心不在焉,一会喝杯水、吃点零食,一会一会又要上个厕所、出门透透风
一个小时下来作业没写多少,书桌上乱七八糟的“麻烦”倒是没少制造
媛妈每每看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出来:
“你看看你,有个学生的样子吗?昨天才换的新作业本今天就卷边了”
反观妹妹
如果说学习桌太乱不知道整理,妹妹就会很卖力地整理书桌
等到这些事情做好后,小丫头还不忘求赞美地说:“妈妈,你看我整理得怎么样”
记忆比较深刻的一次
媛妈正在批评姐姐学习态度不端正:“你不会做的题可以拿来问我,但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上点心”
妹妹听到对姐姐的批评后,赶紧跑去拿本书本
一边对妈妈说“我喜欢学习”,一边认真地书写作业
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撒娇说:“麻麻,这道题怎么做,求求你了,教教我嘛”
同样的批评教育、同样的唠叨提醒
相比于姐姐的倔犟难教,妹妹知道妥协的示弱表现更让人有信心、也有动力
所以,不同成长心理的孩子,是很容易给家长带来情绪化表现
但如果姐姐倔犟难教我们就批评多一些,而妹妹积极肯学我们就表扬多一些,那这种情绪化教育又怎会让孩子们都均匀受教呢
同一个成长环境,有适应区别
同样一个妈生养的孩子有先后顺序,同样一份爱又有情绪影响
那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就更应该深入了解、针对影响
正如,先出生的大宝是在得到中慢慢失去完整的爱,这种从高处跌落的焦躁阶段,是需要家长去注重引导、慢慢适应成长环境
像弟弟妹妹出生之后,是不是要给大宝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呢?
比如:
•二宝出生后不要立马跟大宝分床睡,哪怕挤一些,也不要让大宝觉得:“就是因为弟弟妹妹出生了,妈妈才不爱我了”
•大宝做错事情时不要当着二宝面批评,大宝虽然有些混,但他们也不想在弟弟妹妹面前丢人呀
•有一说一,说大宝身上的问题时,不要拿二宝身上的优点去比较,多留意大宝身上的优点发掘,缺点才会在积极心态下慢慢被中和
•决定做一件事情前最好先和孩子商量一下,在尊重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被唤醒内心种子
教育孩子时我们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
尤其是对孩子付出那么多,而孩子却叛逆厌学,甚至还想尽办法和你作对时,那种付出和回报不成对比的无力感,是不是总让人感到莫名的烦躁呢
其实呀,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
每一个孩子包括一母同胞的姐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同成长心理、情感需求,只有针对了解地用心对待每一份心灵,孩子才能被彻底唤醒
而我们想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也需要注意去发掘、还要了解孩子身上的特点
这一点,就需要方法去慢慢掌握技巧,更需要时间去慢慢等待了
同一份辅导教学,有启蒙差异
前几天,有位妈妈求助说:
“我的大儿子简直就是不开窍的学渣,5道题做了一个小时不说,一检查答案,我滴个娘呀,那简直没有一道题是对的”
听到这位妈妈的无奈叹息,我深有感悟
大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就买来一些幼升小的辅导资料在家教学
那简直就是教育里的一段黑暗时光,前边刚学的一些简单数字,转过身再认读时就一问三不知
那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女儿是没有开窍,可等到上小学后依旧如此
每次一说起学习的事情就秒进入蔫不拉几的界面
可如果说出去玩、看会电视,那精力旺盛的片段就立马开启了
那个时我才意识到学前启蒙的重要性,一个孩子的求学心态也间接性地影响着学习差异
正如,同一篇文章被不同的人品味会读出不同境界,有的人看到是山水美如画,有些人看到的是昏昏欲睡
眼界如此,孩子的学习成长也是如此
曾经注重辅导教学的那些日子,正是忽略了启蒙差异,以至于在学习这条路上女儿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状态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乐观性格,可在教育孩子方面善于发现闪光点
女儿第一次拿起故事书好奇地欣赏时,妈妈惊讶地在一旁说:“哇,我的宝贝,你真是太棒了,如此小的年纪就能看得懂书”
从那以后,小女孩不管能不能看得懂,每天都会美滋滋地拿一本书在手里过过瘾
有时候一本正经地讲故事,有时候还会缠着爸爸妈教着读书
听说女孩现在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每次都能稳居班级第一、年级前十
如此好成绩,在我眼里并不意外
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激发、而不是希望孩子成长我们希望的人
当我们能够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支持的行动去培养时,孩子的内心种子自然就会被唤醒
那是一种促进内在潜力的唤醒,也是因人而异的成长规律
孩子爱不爱学习,秘密全部在于发现
有一个留守男孩,每次考试几乎都是班里垫底的那个学生
一次期中测试,男孩只考了8分成绩,创下了班里有史以来的最低分
这件事很快就被远在外地务工的妈妈知道了
那天晚上,妈妈通过视频的方式和男孩聊了很久
“听说你这次考了8分成绩”
男孩有些失落地说“是的”
“可我听奶奶说,老师反映你上课从来不认真听讲”
男孩点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其实,你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写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考出8分成绩,这说明你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好的”
男孩听到这里,猛然抬头眼里还闪烁着亮光
他开始愿意和妈妈主动沟通学习上的事情:
“我上课不听讲是因为老师讲课太快了,我跟不上,索性就懒得听了”
了解到儿子的情况之后,妈妈又鼓励说:“老师其实并不知道你因为听不懂而懒得听讲,如果我们有不懂的问题及时举手,相信老师会很乐意为你解答难题的”
第二天,男孩一回到家就兴奋地拨通妈妈的电话:“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进步很大,知道上课提问了”
妈妈惊喜地夸奖说“儿子,你简直是太棒了,继续努力下去,我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在妈妈的不断鼓励、发现优点下,这个考出8分成绩的垫底男孩,慢慢就从倒数第一成为班里的尖子生,最后还如愿考进了梦寐以求的军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学习的“秘密”就是在于发现
比如,当孩子写字歪七扭八时懂得找出那个最好的字去影响他:“我发现你这个字的笔画写得越来越标准了,肯定努力了很久”
又或者,孩子厌倦学习时发现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听说这道题就你一个最先做完,先不谈正确率高不高,就你这份积极的参与热情就值得表扬”
平时多用“我发现”、“听说”等语言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你会发现,当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成长感受后,他们身上的优点和进步空间是越来越多了
留守孩子如此,陪读、或者二胎家庭也是如此,教育一个优秀孩子的秘密也是在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