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心理反照:怎样消除认知中的“路径依赖”?

三棱心爱文学 2024-08-03 00:55:35

鲁迅有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

我们出生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除了人类的本能在皮层中存储的潜意识,这时的大脑就如同没有路的一片处女地。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些信息的反复刺激,这片“处女地”上就产生了一条条信息的通道。大脑中的信息通道像极了地上的路。

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过来外部信息后,就会把这些信息放在大脑中,这些信息就会像施了魔法一样,去找寻大脑中适合它的路径,从而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算,然后反馈出一个新的信息。所以,人的大脑反馈出的信息总是带着大脑中原有信息的影子。这就叫做“路径依赖”。这是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心理学机制。

反过来,我们的脑子里有什么样的“信息路径”,感觉器官的注意力就会偏向于同质类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接收。这就是作家方方只看到阴暗而看不到光亮的原因所在。炒过股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如果买了哪只股票,就会对这只股票的利好消息非常重视,反而对利空消息持视而不见或排斥、不相信的态度。

《道德经》第10章“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里的“疵”指的就是我们总是依赖的大脑中“信息路径”。

思维的这种机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天道法则”。因为“路径依赖”是一种“节能”的方式。人类的行为习惯也遵循“节能”的原则,就如同高速公路一样,一条路费了很大的人力财力建成了,是要长久使用的,不会轻易废掉。大脑中的“信息公路”也是一样,如果每次思考都另辟蹊径,对潜意识来说是很难抉择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想让一个人抛弃原来的成见非常之难。一个人的执见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高速公路,如果要拆除,势必要消耗巨大的“能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我们在认知到这一实事的情况下,怎样来应对我们的思维习惯,也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学问。

0 阅读:0
三棱心爱文学

三棱心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