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陕师大教授访问中亚,一东干族老人追问: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国史研究 2024-11-21 23:25:36

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国杰教授,是国内研究东干人的权威。

在历史上,东干人和中国人有着极深的渊源。据王国杰回忆,1990年10月,他首次访问中亚一个叫“营盘”的陕西村时,当地的东干人对他会说“东干话”感到非常惊讶,问他哪里学会的。王国杰说上千万的陕西人都会说这种话。几个东干族的小伙子就把他抬起来在村子里绕了一大圈,一边走一边大喊:“老舅家来人了!”那种场景令王国杰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另外一件事是,王国杰曾被当地的一位东干族老人问:“左宗棠的人还在不?”此事也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将这两个故事写进了自己研究东干人的专著中。

东干人源自中国陕甘,在历史上,他们是通过两次迁徙来到中亚的。第一次是1862年的1878年的清朝统治年间,第二次是1881年《圣彼得堡条约》签订后。

这两次迁徙的人数有万余人,经过一百多年的融合,他们最终成为了中亚民族中的一员,人数也达到了6万以上。但是,由于文化强大的传承性,他们即使定居中亚,也一直保持着很浓厚的汉文化的习俗。

从语言来说,东干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本民族特有的方言,这个方言的基础就是陕甘地区的方言。他们说“出门散步”是“浪去了”,说“女子出嫁”是“给人了”,说“蹲下”是“蹴下”,称政府机关为“衙门”,称首都为“京城”,把舀水的瓢叫做“马勺子”,说“昨天”是“夜个来”,把照片叫做“影图”,把辣椒叫做“辣子”……

王国杰教授采访过当地的一位东干诗人萨里尔,萨里尔能流畅地使用陕甘方言,但他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他说自己一生最不理想的事情就是没有去过中国,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认识汉字,最痛苦的就是这辈子都在使用别人的语言(俄语)来思维。

王国杰还观察到,当地有人家贴的对联是“去国万里情不改,离乡百年语尚存”。

东干人在衣食住行上,也保留着强烈鲜明的陕西地方特色。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穿大裆棉裤,夹裤、汗衫、皮袄,不过后来逐渐欧化。饮食方面,东干人使用筷子,以面食为主,拌凉菜,吃醋,吃油泼辣子、黄豆。他们的烹饪技术闻名中亚,曾享誉苏联,经典美食包括蒸馍馍、锅盔馍、南瓜包子、糖三角、油炸果子、麻花、烩面片、韭菜盒盒、羊肉丸子、biangbiang面等等。

甚至他们还保留了一些关中比较落后的习俗。当时王国杰教授带着自己的一个女学生参加当地婚宴,当地的东干老人就说:“这女子上了天了!还敢和她老师同席入座。”说着就把她带到了女席上。据说,在1948年的时候,他们还有缠足的风俗。

在婚丧嫁娶方面,东干人的婚礼装扮和清朝服装差不多,而且他们还保留着一些陕西关中农村的老习俗,比如新婚的时候有迎亲车队,有拦路讨喜钱的,还要给新郎的父亲、伯父、叔父脸上抹锅灰,锅灰越多代表人缘越好。当然还有闹洞房。很多老的风俗礼仪,他们保存得甚至比今天的陕西人还要完整,正应了孔夫子的那句“礼失求诸野”。

在为人处世方面,东干人受传统中国文化影响,特别重视伦理观念,尊敬祖宗,注重人伦,讲究道德,崇尚礼仪。他们把“忠主、忠君、孝亲”视为人生的三件大事。为人处世方面,他们推崇诚信、慷慨、厚道、和谐,看重亲情、重视家庭,推崇仁孝、重视同乡情谊。

东干人一直保留着续写家谱,写方志,建立村史博物馆的习惯,许多东干人都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祖籍是陕西的哪个县哪个乡,他们称陕西为“我爷的省”,生平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回陕西看看。

上百年来,东干人入乡不随俗,经历了各种重大的历史变迁,却没有被完全同化,显示出了东干人的顽强个性,也展现出东干文化或者说汉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1 阅读:71

评论列表

江渐月

江渐月

2
2024-11-22 12:48

[赞][赞][赞]

国史研究

国史研究

畅谈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