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防治。

爱地理的刘老师 2023-03-15 10:01:34

1、基本信息

美国白蛾,又称秋幕毛虫,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的一种昆虫,原产于北美洲,1940年传入欧洲,1945年传入亚洲,目前已经扩散至全球32个国家,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以来,目前已经扩散到14个省,对我国林业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美国白蛾属于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和农作物,其中主要危害阔叶树,最喜欢的植物有桑树、白蜡槭,其次为梧桐树、苹果树、樱桃树、李子树等。

2、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3代左右,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一代幼虫危害期为5-7月,第二代幼虫危害期7-9月,第三代幼虫危害期9-11月左右。10月中旬-11月第三代幼虫开始下树,化蛹越冬,直至第二年5月才羽化为成虫。5月份越冬代成虫出现交配产卵,7月份当年第一代成虫出现,8月份当年的第2代成虫出现。第1代幼虫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因为其生长的环境和食物是否充足会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进程,同时第二代的数量往往比第一代多,所以重点在于第一代的防治。

3、最佳防治时间

美国白蛾发生数量呈现“一代少,二代多,三代猖”的特点,第一代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越冬蛹的羽化率很低,所以一代数量少,但是到了第二代,气温回升,食物充足,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卵孵化成功率高,数量多,第三代由于有了第二代的高基数,所以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所以防治的最佳时间应该选择第一代发生时期或者第一代和第二代交替时间,即5-7月份做好监测工作及防治。

4、防治策略

①物理防治策略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仔细检查容易发生虫害的树木,发现后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然后集中处理;围草诱蛹,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左右处,用稻草或草帘上松下紧捆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每隔1周左右换一次草把,集中处理;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减少交配产卵数量。

②生物防治策略

释放寄生性天敌,在卵期释放松周氏啮小蜂、赤眼蜂等进行防治;释放捕食性天敌,如蠋蝽、草蛉、异色瓢虫等;喷施病原微生物,如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芽孢杆菌。

③化学防治策略

化学防治仍然是控制美国白蛾的主要策略,目前防治美国白蛾的化学药剂主要有菊酯类药剂(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有机磷类(乙酰甲胺磷、辛硫磷、毒死蜱);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灭幼脲、杀铃脲、氟铃脲、虱螨脲、除虫脲);生物源农药(甲维盐、阿维菌素、苦参碱、苏云金杆菌);其他类型(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有相关学者做了室内毒力实验,其中甲维盐对美国白蛾的毒力最高,LC50为0.11mg/L,高效氯氰菊酯的LC50为6.02mg/L,吡虫啉的LC50为10.93mg/L。防治美国白蛾可以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进行复配,比如甲维盐+氟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等,能够提高防治效果。

拜威启卫----专业登记防治美国白蛾

0 阅读:21

爱地理的刘老师

简介:学地理学览尽奇观,做地理人关爱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