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科举制诞生以后,天下读书人均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执念。为了金榜题名、鱼跃龙门,他们可以“寒窗苦读十余载”,“寒夜读书忘却眠”,“烛底苍头劝读书”。抛开后面的荣华富贵不说,如果能够考中进士,单是一个金銮殿唱名就足以让人荣耀非凡。如果能够考中状元,那更是人中龙凤。
然而科举制下的状元郎大多都像“金丝雀”一般,外表看似光鲜,内里实则各种无奈。他们的起点或许很高,可他们后面的发展却常常不如人意,动辄被名次靠后、甚至落榜的同科、同门或同乡超越。遍观历代王朝,能挣脱这种尴尬处境的状元实属凤毛麟角中的寥寥无几。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个知名度不高,成就却很高的南宋状元,他的名字叫张孝祥。
不该埋名的状元郎张孝祥
一、浩然正气1、冒死斗秦桧
张孝祥祖籍乌江(今安徽和县),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七世祖是写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他的伯父张邵是进士出身,曾任池州知州。适逢靖康之变,女真铁骑肆虐中原,甚至搜山检海抓赵构,他的父亲张祁便携家人迁往明州(今浙江宁波)避乱,直到岳飞冤死、“绍兴和议”签订后,他们家才迁回安徽。可以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动乱不安的环境之中。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张孝祥16岁考中乡试,23岁一举中得状元,所有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感到高兴,除了宰相秦桧家,概因秦桧的孙子秦埙和他同科,而且秦桧早前为了让秦埙夺得头名,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比如威逼当科主考官“暗箱操作”等。虽说秦桧心里知道孙子未能中状元的根结是宋高宗的意志,但是依然认为张孝祥伤了他们秦家的颜面。
站不起来的秦桧等人
如果张孝祥识趣,能够投到秦桧门下,秦桧未尝不能释怀。可张孝祥打心里就恨透了秦桧,无关私情,只关国恨。当然,秦桧最初并不知道这些,据说秦桧的姻亲户部侍郎曹咏当着百官的面提出要招张孝祥为婿,秦桧对此是默许的,说明秦桧也想新科状元能接下“橄榄枝”。让秦桧没想到的是,张孝祥“胆大包天”,竟敢拒而不受。
待到张孝祥公然上书为岳飞鸣冤时,秦桧大怒之余,才算是对这个状元有了更准确的认知,双方因此势同水火。先是张孝祥的父亲被安上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受牢狱之灾,备受折磨,后是张孝祥被牵连进父案,仕途一片暗沉。对于这样的后果,张孝祥心里是有准备的,想想忠贯日月的岳飞已经蒙冤离世10多年了,朝廷上依然是“廷臣畏祸,莫敢有言者”,他就有一种勇于担当的使命感。
岳飞蒙冤
2、忠愤气填膺
都说恶人自有天收,就在张孝祥之父蒙冤的第二年,秦桧突患重病,这可把宋高宗给开心坏了。有人说宋高宗和秦桧不是铁杆吗?怎么会开心?天下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自己手底下的宰相尾大不掉,宋高宗对秦桧是既用且防。史载宋高宗在探明秦桧病情后,突然和秦桧翻脸,下令免去了秦桧的宰相之职,结果秦桧一口气没提上来,当晚就下去见岳飞了。
朝局大变,宋高宗没有忘记张孝祥这个自己钦点的状元,下旨给他复职,而张孝祥也不负所望,屡有佳绩,短短的5年时间就升为中书舍人,仿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然而好景不长,他才高遭忌,被人弹劾罢官。适逢女真国主完颜亮率军南侵,张孝祥虽无官职,但是依然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操守,主动给前线大将“据陈战略”。
完颜亮攻宋
欣闻同科好友虞允文力挽狂澜,张孝祥发出了“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的感慨。当时女真人内部生乱,南宋方面的主战派抬头,老将张浚晋位宰执,受命主持江淮军务,筹备北伐。张孝祥对此大感振奋,只身奔赴张浚行营,以求效犬马之劳,他的“闻道中原遗老……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让久经世事的张浚也不免热泪盈眶。
等到宋孝宗为岳飞昭雪,张孝祥的热血更加沸腾了,一心想像祖逖一样率军北伐,威震敌国。时间没让他久等,宋孝宗改元的头一年就让主战派盼了20余年的北伐如期而至,张孝祥亦当上了建康留守,只可惜宋军因内部不和,北伐失败,主和派的声音因此又大了起来。主帅张浚遭贬,抑郁而终,连带着很多主战派大臣也偃旗息鼓,“不识相”的张孝祥却仍然坚持向朝廷奏议收复中原。
失败的隆兴北伐
二、抗首高歌1、遗爱六州棠
在“隆兴和议”的大环境之下,张孝祥的声音显得那样悲怆和无力,宋孝宗不想管他,主和派容不下他,将他一贬再贬。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他不仅没有自暴自弃,还更加兢兢业业。不管他在哪里任职,哪里都会留下他的深刻印记。在建康,他拼命治理水患,妥善招抚流民,积极恢复生产,让江淮防线有了更加稳固的后方。
在静江(今广西桂林),他大力疏浚河道、祛除陋俗、安抚蛮人,有“治有声绩”之美誉。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他鼓励农业、惩治不法、断案如神,积累多年的狱事为之一净,他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丰碑,据说他离任的时候,潭州百姓“哭送登舟,绘像于湘中驿”。
张孝祥在桂林留下了很多石刻
在荆南(今湖北荆州),他一边筑堤防洪、发展漕运,一边兴建粮仓、加强储备,防范于未然。另外,他在早前曾任职过的平江(今江苏苏州)和抚州也有相当不错的官声。就拿抚州来说,他当时才刚过而立之年,正是年轻力壮,他竟然孤身一人闯入乱军阵中,靠着一张嘴巴,兵不血刃地了平定兵乱。
平江比较富裕,商业经济繁荣,奸商也多,他到任之后,整顿市场,惩治奸商,将从奸商那里罚没的钱粮拿来救助贫困。从他的这些履职经历来看,他不是个迂腐的人,他很善于变通,懂得用不同的办法治理不同的地方。可见他这个状元郎绝非绣花枕头,是真正的实干型人才,只可惜不管他怎么努力,朝廷北伐就是没个动静,他那颗沸腾的心因此逐渐凉了下来。
有为而有味的张孝祥
2、修文遽作郎
宦海沉浮十来年,张孝祥是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些复杂难言的情绪全部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收录了1300多位词人的2万多首词,平均每名词人15首,而其中张孝祥的词作达到了平均值的10几倍。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看到陆游式悲壮爱国的“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
可以看到黄庭坚式寄情山水的“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可以看到苏东坡式豪迈洒脱的“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可以看到李清照式清丽优雅的“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可以看到柳永式细腻深情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可见张孝祥创作选材之广泛,才情之高,几乎到了信手拈来的地步。
另一种角度的张孝祥
据相关史料所载,张孝祥作词基本不打草稿,顷刻间即有名篇出,大有昔日陈思王七步成诗之风范。相比苏东坡、陆游和辛弃疾等词人,张孝祥的身后名虽然要小不少,但是他在他那个时代却备受推崇,有人说他是苏东坡的最佳继承人,“能继其(苏东坡)轨者,非公其谁与哉?”还有人将他视为词坛双壁之一。
话说字如其人,张孝祥的书法同样出色,陆游曾颇为羡慕地说到,“孝祥的书贴十分贵重,大家都在学”。学富五车的朱熹也赞道,“当益奇伟”。就连宋孝宗见到张孝祥的书法都有“心实敬之”的深刻体会。张孝祥的书法不是说学从哪个名家,而是广而学之,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一家之风格。简而言之,即“枯竹折松,驾雪凌霜”,而这八个字生动映照了他的一生。
张孝祥的真迹
结语不管张孝祥再怎么豪气干云,再怎么忠君爱国,他终究不是圣人,他也会因为朝廷的偏安一隅和自己的坎坷仕途而感到灰心丧气。史载他在荆州任职期间,屡屡向朝廷请辞,结果等他回老家还不到半年就突患疾病去世,年仅38岁。如果他能像陆游一样活85岁,他的知名度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低。
“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年少成名的张孝祥没有像很多“神童”那样“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没有像很多主和派大臣那样屈辱求和,更没有像很多贪图功名利禄的大臣那样投靠秦桧,他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关键是他还有能够匹配他状元身份的才情,以及治政的能力。这样的张孝祥,这样的状元,应该被大家知道。
参考文献:
《宋史》
《全宋词》
《南宋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