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放宽了,是7.0而不是6.1了,医生:不靠谱!

不一样视角 2025-02-19 17:41: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防线要是这么松松垮垮,那还不如直接把甜品店开进医院门口,挂个横幅:“血糖无所谓,吃饱最重要!”这年头,连血糖标准都能随意“放宽”,那是不是体重标准也能跟着涨一涨?

本来BMI超标的,干脆改成“幸福指数”算了,胖点才有福!但问题来了——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真的能从6.1放宽到7.0吗?这到底是医学进步,还是彻底摆烂?

血糖标准不是橡皮筋,想拉多长就拉多长

先来点硬核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一直明确规定:空腹血糖超过6.1 mmol/L,就属于糖尿病前期,而7.0 mmol/L以上,就是确诊糖尿病的标准。

这个标准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数十年、上百万人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如果真的把标准放宽到7.0,那意味着一大批本该被提醒注意的“准糖尿病患者”瞬间变成“健康人”,等到他们血糖蹭蹭往上窜,出现并发症时,医生只能摊手:“不好意思,来晚了。”

这就像是把高血压的标准从140/90 mmHg改成160/100 mmHg,理由是“这样大家的血压都正常了”。问题是,病不会因为标准的改变就消失,该来的迟早会来!

“血糖高点没事”,这句话害人不浅

有人可能会想:“不就是高一点点嘛,又不是糖尿病。”

但事实是——7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的几年到十几年里,血糖早已超标,只是他们毫无察觉,等到出现口渴、多尿、视力下降,甚至脚趾发黑、肾脏衰竭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美国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在5.6-6.9 mmol/L之间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正常血糖(<5.6 mmol/L)的人高出40%以上。

换句话说,你的血糖每高一点,心脏、血管、肾脏、眼睛都在悄悄“报废”。

更何况,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血糖高”这件事本身,而是它对全身器官的慢性摧毁——它是视网膜病变的头号杀手,是导致肾衰竭的头号黑手,是让无数人截肢的幕后推手。

所以,别再相信“血糖高点没事”这种鬼话了,那不是安慰,而是慢性谋杀。

西医说血糖,中医怎么讲?

中医没有“血糖”这个概念,但它对糖尿病的认知,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消渴”一词,形容的就是糖尿病的症状——口渴多饮、尿多消瘦。

宋朝《太平圣惠方》里,更是明确记载:“多食甘美,则生内热,内热则多饮,多饮则多溺,久则羸瘦。”这不就是典型的2型糖尿病吗?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脾虚、肾亏、阴液耗损,换句话说,就是你把身体的“水库”给耗干了,导致津液不能濡润五脏,火气上升,最终演变成“消渴”。

所以,中医讲究“养阴润燥”,避免过度耗损,而不是等到血糖飙升了才去灭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即使血糖控制住了,还是会口干舌燥、身体疲乏——因为光降血糖没用,身体的“阴液”已经被耗尽了。

这时候,单靠降糖药不一定管用,还得靠中药调理,比如生地黄、麦冬、天花粉这些“滋阴润燥”的好东西,让身体的“水库”重新蓄满水,才能真正恢复健康。

饮食控制,不是让你“饿着”

有人一听要控制血糖,立刻进入“残酷减肥模式”:不吃米饭、不碰水果,连个红薯都不敢多看一眼,生怕血糖飙升。但你知道吗?过度节食,反而会让血糖波动更剧烈!

人体有个“自我保护机制”——如果长期吃得太少,身体会误以为“饥荒”来了,开始储存脂肪,同时让血糖调控系统变得迟钝。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吃很少,血糖却还是高。

聪明的做法是什么?别盲目“戒碳水”,而是选对碳水。精白米面当然不行,但糙米、燕麦、红薯这些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反而能稳定血糖,让你吃得饱,又不会血糖飙升。

别让情绪成为“隐形杀手”

糖尿病不仅仅是吃出来的,压力、焦虑、熬夜也是“幕后黑手”。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的人,血糖控制能力比普通人差4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熬夜,第二天空腹血糖就高了一截。

所以,除了管住嘴,还得管住情绪。别总是让自己活在焦虑里,适当放松,睡个好觉,甚至是泡泡脚、看看喜剧,都能帮助降低血糖。

结语:血糖标准不是“橡皮泥”,别被忽悠了!

如果真的把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放宽到7.0,那无异于告诉所有人:“你们都没病,尽管去吃!”但疾病不会因为标准的修改而消失,血糖高了就是高了,风险摆在那儿,谁都骗不了。

所以,别等到血糖飙到7.0再后悔,趁早行动,管住嘴、迈开腿,调养脾肾,别让糖尿病有机可乘。否则,到了那一天,医生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摇头叹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管理指南》

2.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3糖尿病诊疗标准》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4. 《黄帝内经》、《太平圣惠方》等中医古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1
不一样视角

不一样视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