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的一天,贺子珍心绪不安地找到毛主席,并告知毛主席自己将要离开延安,毛主席听后,深情地说:
“子珍,你听我说,你最好还是不要离开,我们之间的误会,是可以通过宽容消除的,我这个人不轻易掉眼泪,但是……”
贺子珍没有让毛主席继续说下去,她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延安,任凭毛主席如何挽留,都不能改变她的决定……
一、拒绝回国、怀揣憧憬1938年1月,贺子珍来到了莫斯科,在组织的安排下,她顺利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并在空闲时间检查了身体。
医院的医生告诉贺子珍:“弹片已经和身体长在一起了,动手术非常困难,你接受这个现实吧。”
贺子珍心情沮丧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主席很快给她回了信,并坚持让贺子珍尽快返回延安。
贺子珍好不容易才有了安心学习的机会,因而不愿放弃在苏联的学习任务,只在给毛主席回信说:“两年学成后再归国。”
贺子珍又怎么会想到,她自认为正确的决定,将会酿成一场历史悲剧,而她本人将为此痛苦不已。
1938年6月,贺子珍生下了儿子廖瓦,她将孩子交给托儿所,自己则返回东方大学继续学习。
其实,东方大学是不提倡生孩子的,是王稼祥从中沟通,才让贺子珍保住了难得的学习机会,贺子珍因而心情大好,先前烦闷的情绪烟消云散,她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写道:
“我生下了一个男孩,孩子长得很像你。”
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怨气,甚至还抱有学成回国与毛主席重修旧好的愿望,她在信中叮嘱毛主席要照顾好女儿娇娇,并将一张照片附在信里,一同让人捎了回去。
贺子珍在苏联一边学习,一边抚育着儿子廖瓦,看着儿子的稚嫩的小脸,贺子珍愈发思念毛主席,憧憬着学成归国的生活。
然而,风平浪静的生活却隐藏着一丝危机,廖瓦所在托儿所虽然先进,但是医疗水平很差,缺乏控制传染病的能力。
这年冬天,一场流感侵袭了托儿所,廖瓦感染了病毒,很快发展到了肺炎的程度,由于没有特效药,廖瓦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二、母子情深、震惊新闻廖瓦病逝以后,贺子珍整个人都变了,先前的积极乐观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忧愁和痛苦,她每天孤零零地坐在学校的长凳上自言自语,像是丢了魂一样。
一天,毛岸英和毛岸青来到贺子珍的住处,两兄弟发现贺子珍头发凌乱,衣衫不整,连忙询问缘由,贺子珍哭着说:
“儿啊,你们的小弟弟死了……”
懂事的毛岸英连忙安慰贺子珍说:“贺妈妈,小弟弟没了,还有我们,我们也是您的儿子啊。”
贺子珍一把将两兄弟拥入怀中,母子三人哭成一团,两兄弟如此懂事,让悲痛欲绝的贺子珍得到了无限安慰。
失去了儿子廖瓦,贺子珍愈发思念毛主席,经常在空闲时想起与毛主席并肩战斗的往事。
1939年8月的一天,贺子珍又想起了毛主席,于是她来到学校内的读报室,想要了解一下延安的情况。
当读报员读出苏联塔斯社的新闻时,贺子珍彻底被震惊到了:
“记者在中国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双方分别时,已经是晚上了,毛泽东和他的妻子江青乘着月色为记者送行……”
不过,贺子珍没有作出任何过激反应,等到读报员读完所有新闻,贺子珍平静地走出读报室,但是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刚才那条新闻早已让她的内心翻江倒海了。
贺子珍回到住处后,反复思考那条新闻的真实性,从这天开始,贺子珍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白天上课也经常走神。
有的学员发现了贺子珍的不正常状态,就私下劝她说:
“消息或许并不真实,只是误传,你不必放在心上。”
贺子珍听从了这番劝诫,心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随着周总理来到苏联治病,贺子珍很快得知了真相……
三、主席来信、精神崩塌1939年9月初,周总理在夫人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苏联,在见到贺子珍后,周总理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交给了她。
这封信的内容十分简洁,毛主席在信开头没有称呼贺子珍为“子珍”,而是称呼贺子珍为“同志”,这基本已经坐定了事实。
毛主席在信中鼓励贺子珍好好学习,争取进步,还在信的最后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非常了解毛主席,对于毛主席从不明说事实,更喜欢将深意藏至轻描淡写背后的说话方式更是尤为清楚。
贺子珍从这份简短的信中,读出了三层深意,第一层是毛主席的确有了新的婚姻,第二层是两人的关系无法回到从前,第三层是自己将为当初的行为承担一切后果。
贺子珍的希望破灭了,先是儿子廖瓦离世,现在又是爱人新婚,她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刹那间,贺子珍感到未来一片渺茫。
原本贺子珍每天就睡不着觉,现在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她甚至早上无法起床,后来连学校的第一节课都不上了。
精神的摧残,使得贺子珍的身体状况愈发糟糕,毛岸英和毛岸青听说贺子珍的生活状态后,常常来到贺子珍的住处探望。
两兄弟想尽一切办法逗贺子珍开心,又是说故事,又是讲笑话,可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没能减轻贺子珍内心的痛苦。
贺子珍是一个拥有偏执性格的人,这种偏执的性格也是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关键因素,如果她能放宽心胸,接受已经发生的现实,那么她不仅不会痛苦,而且还能踏上另外一条光明的路。
奈何贺子珍对毛主席的感情太过深厚,十年革命夫妻经历,犹如一道围墙,死死地把她困在与毛主席的感情中。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贺子珍无法走出这个围墙,一辈子都无法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