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疆域远在长城以外,朝廷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管控国境线的呢?

左都御史有料 2024-11-10 17:14:50

自秦筑长城以来,大部分朝代西北、东北的国境线皆以长城为界,并派出重兵进行防守。清代疆域广辽阔,其国土面积也大大超越长城。清统治者向来标榜“永不筑长城”,那么问题来了,清代是如何控制和管理边境线的呢?

说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卡伦、鄂博制度,或许有不少读者对这两个概念还不十分清楚,御史下面就来仔细讲一讲这个话题。

卡伦的设立和作用

卡伦是清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军事制度,朝廷于蒙古边境地区或各盟、部、旗之间,派兵丁巡防、驻守,负责执行国境的巡逻和警戒任务。

卡伦是蒙古音译,汉语就是哨所、岗哨的意思,实际功能主要是执行各种巡查、传递或征收等任务。

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卡伦始设于康熙初年,盛京、吉林地区与内蒙古东部各部之间的卡伦是沿着盛京边墙(即柳条墙)设置的。卡伦的走向是:“东为崖口,西为济尔哈朗图,北为色堪达巴汉钦等处。”

内地重要地区同样也设卡伦,如热河围场很早的时候就被划定为禁区。围场周围先后设卡伦40处,这些卡伦均以驻防八旗兵丁驻守,防止蒙汉人民出入围场。

内蒙古地区也设立了很多卡伦,如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卡伦设于乾隆十九年,共设11座。每座卡伦设领催一名、兵丁五名,兵丁均从土默特二旗中抽调,每次值勤一个月,每年十一月由绥远城将军派出满洲官员前往视察各卡伦的情况。这些卡伦是土默特与邻近诸蒙古旗之间的边界,有防范盗贼抢劫的功能。

雍正十二年,在呼伦贝尔巴尔虎与外札萨克喀尔喀车臣汗牧地分界处设16座卡伦,道光二十七年又增设3座,这些卡伦主要是为了明确内外蒙古各部的牧地范围,以防止因放牧而引起的矛盾和争端。

此外,朝廷在额尔古纳河沿岸设置了大批边境卡伦,并据其地理位置分为外卡伦和内卡伦,其职责均为执行国境的警戒和巡逻任务。

其中,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外十二卡伦设于雍正五年,光绪十年,为了禁止俄国人越界采金,在额尔古纳河下游沿岸又增设了五处卡伦。

外卡伦一般设官员一名,兵丁三十名,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并派总兵一名、佐领二名每月协助查核。这些兵丁主要来自呼伦贝尔副都统所属驻牧八旗,其职责主要是每日巡逻,遇有越界偷盗牲畜者缉拿呈报办理。

然而边境线过长,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设立围墙和铁丝网,各处卡伦仍无法避免出现漏洞,时有发生俄国人越界的现象。

额博的设立与作用

鄂博蒙古语意为“堆”,通俗地理解就是“界碑”的意思。清代内蒙古边境地区遍布着驻防兵丁的镇守国境之卡伦以外,还有标志国界的鄂博。如呼伦贝尔境内的塔尔巴干塔呼山鄂博,设于乾隆二十五年,作为划分中俄边界的标志。

同时,鄂博也作为标志物作为蒙古各部的游牧界限,即史料中所说的“蒙古二十五部落、察哈尔牧场、八旗各如其境,以鄂博为防”。

土默特与鄂尔多斯之间因为黄河频繁改道多次发生边界纠纷,为了勘定边界,双方自康熙年间多次派出官员堆起鄂博。

道光五年因四子王旗与察哈尔镶蓝旗之间游牧界纠纷不断,双方派遣官员,在两旗交界处挖沟或堆起鄂博。光绪十一年,绥远城将军令相关旗札萨克衙门,重修修复了土默特与四子王旗、土默特与达尔罕贝勒旗、土默特与茂明安旗等边界鄂博。

另外,清代蒙古寺庙和呼图克图活佛因拥有大量牧场,寺庙牧场与邻近各旗之间也立有鄂博。如乾隆三十五年,在五当召牧场与茂明安、四子王旗、乌喇特等旗交界处立鄂博六十九座,以界定边界。

清代的卡伦制度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措施,将军、大臣负有总责,领队大臣、卡伦札萨克及卡伦侍卫职在专管。如果在额定的年限中不出事故,那么官可以加级记录,如出现意外,那么就要受到革职、罚牲或其他的刑事处罚。

0 阅读:44

左都御史有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