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那么多人,为什么对外签约,清廷都会想到李鸿章?

东坡先生pro 2022-05-04 09:02:06

从1841年到1911年,清政府对外签订了近40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李鸿章作为中方代表签约的就有10多个,这个占比还是蛮高的。

李鸿章签订的条约主要有《中法会议简明条款》《中日天津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以及我们熟知的《中日马关条约》《中日辽南条约》《中俄密约》《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辛丑条约》等。

签约大使,代表着国家形象,又要给予一定的授权,级别不能太低。历史上清政府的签字代表,要么是铁帽子王之类的皇亲国戚,要么是主政一方的大员,最低也是地方知府级别的。

如,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守北京,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签订了《北京条约》。

又如,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时的钦差大臣奕山就指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军求和,并与英国签订了《广州和约》。

在清廷,李鸿章的地位虽然比不上铁帽子王,但比地方知府可高多了。大家所熟知的李鸿章,身上总会有几个分量不轻的标签,如“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领袖之一。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李鸿章是晚清的实权人物。如果满清有宰相,那他无疑就是当时的宰相。由他来代表清政府对外签约比较合情合理。

早在中法战争初期,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并与法方进行一系列的接触,等到清军败于北宁之战,清政府便想与法国议和。李鸿章由于长期与法方打交道,谈判签约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他身上。

大家最熟悉的还有李鸿章签订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甲午战败后,清朝与日方开始了议和。清廷一开始派出张荫桓与邵友濂为全权使节,但日方只认恭亲王奕䜣或李鸿章。就这样,李鸿章在不愿意但无法拒绝的情况下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并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也是“赶鸭子上架”。

庚子事变时,慈禧向西出逃,留下了军机大臣荣禄和大学士徐桐与户部尚书崇绮准备与洋人议和。但是北京城破后,荣禄也逃走了,徐桐、崇绮上吊自杀了。

眼看朝廷没有主事的人了,慈禧给远在上海的李鸿章发了一道上谕,要他火速赴京,与庆亲王奕劻一起主持议和。

李鸿章借口拖延,慈禧在逃亡途中一再电催李鸿章北上。无奈之下,李鸿章还是赴京谈判。史料记载,李鸿章在与洋人谈判时,已得了重病,吐血不止。但他还是与庆亲王奕劻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签字归来,李鸿章已经胃血管破裂,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去世了。

由于李鸿章对外签约多,很多人据此说他是“卖国贼”。这是有失公允的。就如前面所说,李鸿章地位崇高、对西方相对了解,在清廷眼里,他无疑是最为合适的人选。况且,在与洋人谈判中,李鸿章往往反复周旋,尽可能争取利益,的确有可取之处。

如果一言以蔽之,随便给他贴一个标签,那就不负责任了。关注“史趣”,我们一起畅聊更多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

1 阅读:300
评论列表
  • 2022-09-13 15:02

    肥缺占多了,谁也抢过李合肥?

东坡先生pro

简介:文史江湖,快意恩仇,共饮一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