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裂纹舌的事儿。
关于裂纹舌,文老师讲过多次了。心火偏亢、胃阴不足、肾阴不足等常见的病因病机,以及其相关的医案,我都给你说过好多。
今天呢,我给你聊另一个原因,这就是关于脾胃伏火,导致的裂纹舌。
来看这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53岁。什么毛病呢?就是舌裂3年。舌头上,有一个明显的“川”字,很疼,连说话和正常吃饭都受影响。
三年来,此人看了好多大夫,中药方剂吃了很多。像耳熟能详的知柏地黄汤、增液汤和龙胆泻肝汤等,都吃了,前后一百多剂都服用下去,结果是毫无改善。
后来,她找到一位医家,得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治疗思路。
刻诊,见患者脉弦数,苔黄,舌质淡红,大便不爽,小便发黄,而且整个人口中干燥,嘴唇干焦,平时则食欲不振,恶心,纳差,肚子不舒服。
当时,医家就说了,你这个是伏火,伏藏在你的脾胃、胃肠深处。一般的方法,打不下它,得把它升散出来才行。
对这些,患者听得云里雾里的,不明白。
这时候,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藿香叶、炒山栀各12克,防风30克,制半夏和橘皮各10克,甘草6克,山药、石斛、石膏各20克。生姜、大枣各8克,蜂蜜和黄酒少许,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0剂以后,舌头上的裂纹基本消失不见,诸证悉平。后来经过多年随访,患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我跟你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就是脾胃伏火。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这既是,什么是伏火。
所谓伏火,就是深藏在体内的火热之邪。这个火,和一般的“上火”不一样,它藏得深,短期内难以用清热药清掉它,它所引起的病症,病程特别长,而且进展缓慢,长期存在。它深藏在体内,一有某些因素刺激,它就会冒出来产生影响。而一般的“上火”呢,病程短,病势急,来得快,清得也快。
总而言之,你记住,伏火,就是一个老狐狸,或者是一块滚刀肉,不好对付。
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为啥说,这个伏火,它是深藏于脾胃呢?
你看,此人平时呕恶腹胀、食欲不振。这提示,病位可能在脾胃。其次,她口唇干焦燥裂。中医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说,这也提示,患者的问题在脾胃。
脾胃伏火,灼伤津液,所以患者便干不爽,小便发黄。热势伤津,舌体失养,所以患者就有舌裂纹。
你看看,这个问题,不就分析出来了吗?
这时候怎么办?就得想办法,把脾胃伏火化解掉。
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藿香叶、炒山栀各12克,防风30克,制半夏和橘皮各10克,甘草6克,山药、石斛、石膏各20克。生姜、大枣各8克,蜂蜜和黄酒少许,水煎服。
这里头,山栀子、石膏,毫无疑问是清火的。
山药和石斛,是滋阴的。
半夏和陈皮,理气降逆,解决患者呕恶纳差的问题。
关键,是藿香叶和防风。防风,重用30克。
这两味药,都是辛散的药。它们是针对伏火专门设定的。中医认为,这伏火,仅仅用石膏栀子这样的清热之法,难以完全制服。关键,还是要升散,通过升散之品,把热势发出去。这就好比你盖被,觉得被子里太热了,就把被子掀开一点透透气,是一样的。
这样,经过宣发和清降这两手,我们就可以把伏火,给彻底制服了。
最后,用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
这里头,其实用到的是泻黄散。泻黄散,是中医治脾胃伏火的古方,最初配伍,是藿香叶21克,山栀仁6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每服1到2钱。患者主要表现,就是口疮口臭、烦渴容易饥饿,口唇干燥,舌红脉数等等。可以说,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基本符合泻黄散的证治要点。只不过,她多了一个因为津液亏虚而导致的裂纹舌。所以,我们就可以大胆应用泻黄散。
我这么解释,你应该明白了吧?
其实,生活中,这个裂纹舌还是比较多见的。有一部分人,出现裂纹舌,不具备任何诊断意义,可以不管它。有一部分人,在出现裂纹舌的基础上,还有别的伴发症状,十分顽固,而且很明显,这就要考虑用中医调治了。关键是,我们要分清楚,哪些裂纹舌,无需干预,哪些裂纹舌,应该干预。以及,这些应该干预的裂纹舌,到底以什么办法来干预。
怎么才能分辨呢?唯一的办法,是多学,多见识,多领悟,多读相关医案和前人的经验。而这些,恰是文老师我,撰写这些中医科普文说的初衷。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中配伍,非专业人士,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宜盲目尝试。
[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微笑]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