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于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于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五灯会元》第一卷 释迦牟尼佛
白话直译:黑氏梵志运用神力,左手拿一株硕大无比的合欢花,右手擎一株灿烂鲜艳的梧桐花,来供养佛陀,礼拜佛陀。
佛陀把梵志叫到面前,对他说:"你放下吧!"
梵志听了,随即放下左手的合欢花。
佛陀又对他说:"你放下呀!"
梵志于是又放下右手里的梧桐花。
佛陀仍然不依不饶,继续对他说道:"放下!全都放下!"
"世尊呀,我现在已是两手空空,你还教我放下什么呢?"梵志有点委曲地说道。
佛陀说:"我不是要你放下手里的花,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所有的一切统统舍去,到无舍可舍时,就是你了生脱死的地方了。"
梵志听了,当下就证悟到了无生法忍。
鉴赏评说:这则故事就是佛说放下的出处,常常被人们引用来教人学会放下。更是引申出“自在的人生,从放下开始”这样的鸡汤文。
禅,从不教大家如何“做人”,公案从来不会给出答案。佛陀也从不说应当如此,不应如彼。如此谈“放下”,怕是错会了佛陀的意。
黑氏梵志,原本是一位具有五神通的婆罗门,就如“五通仙人”一样,具有神力且四处说法,所以故事中佛陀称他为仙人。
传说,有一天,阎罗王来听黑氏梵志讲法,在听法后就告知他寿命将尽,而且死后会堕入地狱。梵志因此感到忧愁苦恼,这才有了向佛陀献花,以求悟得那第六通“漏尽通”的故事。
黑氏梵志期许能以此脱离生死,不坠轮回。
“有所求”、“有所得”这是人的天性,如真能彻底放下,无欲无求,那与花草木石有何分别?
殊不知,“无欲无求”也是一种“求”啊!
说“放下”时,已然“拿起”了。只不过是“放下”了这,“拿起”了那而已,要想两手彻底空空,哪有如此简单?
就好比这里有一个碗,此刻装满了茶水。把茶水倒掉就空了吗?显然不是的。没有茶水,还有空气嘛!就算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没有了空气,碗还在嘛!
就算把碗砸碎,那还有碎渣,这些碎渣可以做成砖,成为房子的一部分。也可以回炉,成为新碗的原料。无论如何,这个碗不会凭“空”消失的,只不过从一种状态变为了另一种状态而已。
试想,你的那已生起的念想如何就能平白无故的化作乌有了呢?
佛学所说的“空”不是真空,不是什么也没有,恰恰是一切皆有可能。佛陀不会教你,放下此心就是真心。如果是那样的话,佛陀也要挨板子的。
话说回来,说放下就能放下吗?
放下谈何容易,真正的放下是难到极致的。要知道,放下不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勉为其难。放下,没有不舍、不会难受,不是不得已的退而求其次。
真正的放下根本就不明了何为放下,亦不知此即为放下。从这个角度来看,放下又是毫不费力的,没有一点难度。如果有一丝毫为难,那都不是了啊!
这样说来,放下其实是永远无法达成的。因为心中有它时注定放不空,而达成之时已然不能称作放下了,也不知道那就是所谓的放下了。
那会是什么?除了眼前呈现,还能有什么!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此心即彼心,除了当下心之呈现哪里还有一个真心在呢?
在《坛经》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恰恰与本公案内容契合,值得细品。
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听了他的偈语说道:“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为此,慧能也作一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卧轮禅师所说的就是“放下”,认为修行禅定的能力,断除杂念妄想,应对外境不起心动念,清净心就是觉悟了。
但慧能却说他这是“作茧自缚”,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控制自己不起心动念,任何控制都是有为、妄作。
而慧能所说的就是“觉知”当下,没有依靠任何能力,随时随地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念想,应对外境也会生起无数念头,却能自在长相伴,这是为何?
“觉知”就是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生起的念想,知道自己的境况,知道自己生起“贪心”、明白自己生起“瞋怒”、感到自己陷入“愚痴”。觉知“贪嗔痴”的存在,但不被“贪嗔痴”所缚。
知道念想生起,但不去评判它、抗拒它,想要把它怎么样!这就是心不随境,而不是对境不起心。你是人,是活人,又不是顽石一块,怎能不对境生心呢?
而凡圣之差别,就在于对心生之念的住与不住之上了。
既然都不去评判自己的念头是什么,又哪来什么躺平、放下呢?躺平是有意而为之,表面上不争,或许心中仍有不甘。放下同样是勉为其难,或许是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咬紧牙关在硬撑。
而觉知,则是该怎样就怎样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造作、心机。觉悟的关键不是“生与不生”、“放与不放”,而是“住与不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
慧能说自己“没伎俩”,也正说明了佛法不是知识、技术、能力。修行或许要在“事上磨”,历练中见智慧,但真正见性的那一刻,则不需要费力,费力不尽得来的终不是啊!
所以,这个故事中佛陀可不是在说放下,而是说把放下也要放下,那才是“无可舍处”。
至于把放下也放下是如何?佛陀可没有给出答案,佛陀是从来不会说答案的,因为说答案即非答案。
想要答案也不难,那就问问自己了!
“两手擎来教放下,空身立地更疑猜。根尘识界无寻处,多谢春风烂漫开。”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次再见!